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主营业务以饲料、动保、种业、植保为主体,主要产品包括饲料、兽医药制品、种子、生物农药等。公司注册资金2.56亿元,拥有8家控股公司、10家参股公司,及40多家分公司。2008年公司总资产15.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6.2亿元,净利润1.80亿元,资产负债率45.7%。
大北农集团在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上,始终走在行业前列。目前,已与10所高等院校、12所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深度合作关系,形成了合作研发、托付 与合资育种、共建研究机构和产业联盟等模式;已经形成了“开放性研发与成果中试熟化相结合、农民科技晓 识普及与企业公益微利相结合”的“2+2”大北农自主技术创新模式。产学研合作的成功也推动了企业创新力量的积聚,使企业始终保持 旺盛的生命力。
合作基础好
技术人才储备丰富
目前聘有5名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的高级专家,省科技人才1名,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2名,在站博士后1名,博士22名,硕士76名,共有5701名员工,其中参加科技活动的人员2267名。
器重研发
研发经费投入大
1999年成立大北农研究院,环绕 市场与企业需求开展研发工作。近3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3.4亿元,约占总收入的5%,技术创新产品年平均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66.4%,利润奉献率达80%以上。
拥有晓 识产权和众多科技成果
凭借着人才和技术上的优势,大北农集团取得了众多科技成果。截止至目前,共申请受理发明专利137项,其中已授权11项;申请植物新品种权33项,其中已授权16项;获得运算 机软件登记权8项、外观设计13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8项; 获得国家三类新兽药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3项、国审作物新品种9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 个、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10项、政府科技进步奖励4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数共计184项。
合作模式多样
三大合作模式相辅相成
第一种是合作研发模式。
大北农与中国农业大学饲料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百林康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所6家单位组成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平稳合作研发模式,共同承担饲用微生物添加剂新产品研发。
研发课题组规定了相应的合作研究内容、研究计划、课题经费划拨等条款,与合作单位签订相应的合作协议,确定了各自的工作范畴。大北农负责项目总体组织和谐 ,投入人力、资金,提出项目研发技术需求,并重点负责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技术突破,建立平台,应用推广和农户带动;中国农业大学饲料工程技术中心负责饲料用芽孢杆菌、乳酸杆菌制剂的生产工艺研究,并负责研发团队培育;北京百林康源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新型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及其复合活菌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负责新饲料添加剂凝结芽孢杆菌和酪酸梭菌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负责《饲用微生物》专著的编辑工作。
通过合作研发模式,课题组已申请微生物饲料添加剂相关发明专利12项;15个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产品申报了产品批文;已登记备案枯草芽孢杆菌添加剂产品标准;制定了农业部行业标准7项;获得三项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与2006年初相比,公司生物饲料销售收入增长24.7%。利润增长45.2%,利税增长58.9%,市场占有率由原先 的不足0.5%上升来 现在的5%左右。
第二种是托付 与合资育种模式。
大北农种业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等单位通过托付 育种、合资育种,以玉米、水稻等大田作物为重点,在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开展转基因育种高效转化技术、单位体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2007年5月大北农种业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共同筹集5,000万元,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联合研发转基因抗虫育种项目,建立高效的转基因技术体系。目前已完成植物表达载体构建工作。
第三种是共建研究机构和产业联盟模式。
大北农于2003年牵头联合江苏正昌集团、四川铁骑力士集团等16家企业成立“绿色伟农企业联合体”,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发展原则,生猪行情,立足饲料核心料产品,向中小型饲料企业提供全面提升服务为主要运作模式,已成为行业成员最多、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农牧企业联合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