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本是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的季节,但对于养猪从业者而言,这却是一年中如履薄冰、压力倍增的时期。猪场在此时仿佛进入一个“多事之秋”,各类疾病,特别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疾病,呈现井喷式高发。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环境、病原、猪群生理与管理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制定有效防控策略、平稳度过秋季风险期的根本前提。
一、环境剧变:冷热交替的“应激之源”
秋季猪病多的首要原因,在于气候环境的剧烈变化对猪群造成的系统性应激。
1.昼夜温差的“过山车”效应:秋季最典型的特征是昼夜温差显著拉大,白天温暖甚至炎热,夜晚则寒气袭人。这种短时间内频繁的冷暖交替,对体温调节能力相对固定的猪只而言是巨大的挑战。猪体需要不断调动能量来适应环境,导致机体持续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出现阶段性下降,为病原体的入侵打开了第一道防线上的缺口。
2.通风与保温的“两难困境”:
为保温而密闭:为防止夜间低温,猪场往往不自觉地减少通风。这直接导致猪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急剧升高,同时湿度增大。高浓度的氨气会严重破坏呼吸道黏膜纤毛系统,使其丧失清除病原的能力;高湿环境则成为细菌和病毒存活的“温床”。
为通风而受寒:若通风调控不当,尤其在夜间,极易形成致命的“贼风”,导致猪群,特别是抵抗力弱的仔猪和保育猪,局部受凉,直接诱发腹泻和呼吸道感染。如何精准找到“最小通风量”与“最佳保温点”之间的平衡,是秋季管理技术的核心考验。
二、病原活跃:疾病传播的“黄金窗口”
不稳定的环境,为各种病原体的存活、复制与传播创造了绝佳条件。
1.病原存活能力增强:许多病毒性病原,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等,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中存活时间显著延长。这使得环境中的病毒载量持续处于高位,大大增加了猪群的接触感染风险。
2.呼吸道病原“趁虚而入”:秋季是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流感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病毒和呼吸道病毒的活跃期。在冷应激和恶劣空气质量的双重打击下,猪群免疫系统功能被削弱,这些病毒得以突破防线。它们首先破坏呼吸道的免疫屏障,继而引发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细菌的继发感染,形成复杂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治疗极为困难,死亡率显著升高。
三、猪群自身:内在脆弱的“放大器”
外部环境的挑战,放大了猪群自身存在的生理弱点。
1.夏季消耗的“后遗症”:经历了一个漫长炎热的夏季,猪群普遍因热应激存在不同程度的体能透支。母猪可能出现繁殖性能下降,公猪精液质量不佳,生长猪只采食量不足、发育受阻。进入秋季后,猪群尚未完全从夏季的消耗中恢复,又不得不面对新一轮的环境应激,导致机体抵抗力“青黄不接”,处于亚健康状态。
2.繁殖与生长的关键期:秋季是母猪配种、妊娠和产仔的重要阶段。剧烈的环境变化和潜在的疾病压力,会直接干扰母猪的内分泌平衡,导致返情率升高、流产、死胎弱仔增多等问题,严重影响生产效益。

四、管理挑战:人为因素的“执行瓶颈”
理想的管理方案在动态变化的秋季环境中,常常面临严峻的执行挑战。
1.动态调控的精准性要求高:秋季天气“一天变三变”,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度的预见性和精准的调控能力。通风、保温、饲喂等策略需随时调整,任何判断失误或操作延迟,都可能直接转化为疾病风险。
2.生物安全难度升级:秋季多雨泥泞,使得场区消毒效果大打折扣。车辆轮胎和人员鞋底沾染的污染泥浆,极易绕过消毒设施,成为非洲猪瘟等烈性传染病传入的“特洛伊木马”。
系统性破局:构建“防大于治”的坚固防线
面对秋季复杂的疾病挑战,养猪人必须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管理,构建一套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御体系:
环境稳控是基石:将环境控制提升到战略高度。通过自动化环控系统或精细化人工管理,坚决保障有效的最小通风,彻底杜绝贼风,并重点做好产房和保育舍的局部保温,为猪群创造稳定、舒适的小气候。
精准免疫是核心:在入秋前,全面评估并优化针对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猪瘟、伪狂犬及腹泻等关键疾病的疫苗免疫程序,确保猪群能建立起坚固的特异性免疫屏障。
营养抗应激是保障:在饲料或饮水中适时添加维生素C、电解多维、益生菌及中药提取物(如黄芪多糖),帮助猪群缓解应激,全面提升非特异性免疫力。同时,严把饲料原料关,杜绝霉菌毒素的危害。
生物安全是底线:针对雨季特点升级消毒方案(如使用耐有机物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物、增设室内消毒盆),严格实施分区管理,坚决将病原御于场门之外。
结语
秋季猪病之多,实为一场由“环境剧变、病原环伺、猪群脆弱、管理承压”共同导演的综合性危机。破解之道,并无单一的捷径可走,唯有依靠养猪人的科学认知、明察秋毫的观察力与坚定不移的执行力。通过构建并落实一套系统性的“防、管、免”综合防控体系,方能在这充满挑战的“多事之秋”,守住猪群健康,赢得生产效益的最终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