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是全球十分重要的肉类来源之一,养猪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养猪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猪的健康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猪喘气病、回肠炎和蓝耳病等疾病严重影响猪的生长性能、饲料转化率和养殖效益,因此,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和有效的疾病预防与治理方法是养猪成功的关键。
猪场选址与建设
选址: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通风向阳、水源充足且无污染的地方。远离交通要道、居民区、屠宰场和其他养殖场,以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猪舍建设:猪舍应具备良好的保温、隔热、通风和采光条件。合理规划猪舍布局,分为生活区、生产区、隔离区等,不同区域之间要有隔离设施。猪舍地面应坚实、防滑、易于清洁和净化,墙壁和屋顶要有足够的强度和保温性能。
品种选择与引进
品种选择:根据市场需求和养殖目的选择合适的猪品种。常见的瘦肉型猪品种有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等,这些品种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瘦肉率高;地方品种如太湖猪、荣昌猪等则具有繁殖性能强、适应性好等特点。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纯种养殖或进行杂交改良。
引进种猪:从正规的种猪场引进种猪,要求种猪健康无病、系谱清晰、性能优良。引进前要对种猪进行产地检疫和健康检查,引进后要进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方可合栏饲养。
饲料管理
饲料配方:根据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性能,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饲料应包含能量饲料(如玉米、小麦等)、蛋白质饲料(如豆粕、鱼粉等)、矿物质饲料(如钙、磷、钠等)、维生素饲料和添加剂等。确保饲料营养丰富、均衡,能满足猪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需要。
饲喂方法:采用定时定量饲喂,根据猪的体重和采食情况合理调整饲喂量。一般仔猪日喂4-6次,育肥猪日喂3-4次,母猪在妊娠期和哺乳期要适当增加饲喂次数。同时,要保障饲料的新鲜度和清洁卫生,避免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日常管理
温度控制:猪对温度较为敏感,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对温度要求不同。仔猪适宜温度为25-30℃,育肥猪为18-22℃,母猪为18-21℃。冬季要做好猪舍的保温措施,如增加垫料、封闭门窗等;夏季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如安装风扇、喷淋设备等。
湿度控制:猪舍内相对湿度一般保持在65%-75%为宜。湿度过高易滋生病菌和霉菌,引发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湿度过低则易引起猪的呼吸道黏膜干燥,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
通风换气: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及时排出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合理的通风可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提高猪的生长性能。一般每小时通风量为猪舍容积的3-5倍。
卫生清洁: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尿液和杂物,保持猪舍环境整洁。每周至少进行1-2次全域清洁。同时,要对猪的饮水设备和饲喂器具进行定期清洗和净化。
分栏饲养:根据猪的年龄、体重、性别和健康状况进行分栏饲养,避免以大欺小、以强欺弱的现象发生。合理的分栏可以提高猪的采食量和生长均匀度。
运动与光照:适当的运动和光照有助于猪的骨骼发育和新陈代谢。可在猪舍外设置运动场,让猪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保障猪舍有充足的自然光照或人工光照,每天光照时间不少于8-1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