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和猪回肠炎是养猪业中常见的两种肠道疾病,虽然它们在临床表现上有相似之处,但病原、病理机制、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防治策略各有不同。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为养猪从业者提供科学的指导。
01病原学与流行病学特征对比
一、猪痢疾(Swine Dysentery)
病原体:猪痢疾短螺旋体(Brachyspira hyodysenteriae),革兰氏阴性厌氧螺旋体,具有3-5个弯曲结构,鞭毛运动能力使其可穿透肠道黏液层。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传播,带菌猪和污染物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5-90天,发病率可达90%,死亡率15-30%。
易感群体:断奶仔猪至成年猪均易感,高蛋白饲料(粗蛋白≥18%)会显著加重病情。
二、猪回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opathy)
病原体:胞内劳森菌(Lawsonia intracellularis),专性细胞内寄生菌,仅能在肠上皮细胞胞质内增殖。
传播特征:全球性分布,集约化猪场发病率达30-50%,运输应激、温度骤变(温差>8℃)可诱发临床型病例。
亚型分类:
急性出血型:多发于4-12月龄后备母猪
慢性肠炎型:育肥猪主要表现形式
隐性感染型:造成10-15%的日增重损失
三、流行病学对比
02病理机制与剖检诊断
一、猪痢疾的病理进程
1、发展阶段:
黏液性肠炎期(感染后3-5天):盲肠和结肠黏膜充血,杯状细胞分泌亢进,肠腔充满灰色黏液
出血性肠炎期(5-7天):肠壁血管血栓形成,黏膜层片状坏死脱落,特征性"麸皮样"伪膜
慢性纤维化期:肠壁肌层增生,肠腺萎缩,形成永久性消化功能障碍
2、剖检特征:
结肠螺旋样皱襞表面覆盖黄绿色纤维素性渗出物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3倍,切面多汁
肝脏呈轻度胆汁淤积性黄染
二、猪回肠炎的病理特点
1、急性出血型:
回肠末端至结肠前段肠壁水肿增厚(可达正常3倍)
肠腔充满未凝固血液,黏膜表面呈脑回状皱褶
脾脏肿大,边缘出现梗死灶
2、慢性肠炎型:
回肠壁呈"橡皮管"样硬化,肠绒毛高度萎缩(缩短50-70%)
Peyer's淋巴集结增生形成直径2-3cm的结节
肠系膜淋巴管扩张,可见乳白色淋巴液滞留
三、组织学鉴别
03临床症状鉴别诊断
一、猪痢疾的典型症候群
排泄物特征:初期灰色稀粪,发展至胶冻样黏液便,后期排出含新鲜血块的"草莓酱"样粪便
腹痛表现:排便时弓背努责,尾部震颤频率>5次/分钟
全身症状:体温39.5-40.5℃,皮肤苍白(Hb<80g/L),饮水量增加30-50%
二、猪回肠炎的临床分期
1、急性型:
突发性沥青样黑色血便,24小时内死亡率可达50%
眼睑结膜苍白如纸,呼吸急促(>40次/分)
2、慢性型:
间歇性灰黄色糊状粪,被毛粗乱呈"刺猬背"状
生长停滞(日增重<300g),体型较同栏猪小20-30%
三、鉴别要点
04防控方案
一、生物安全体系建设
引种隔离:执行45天隔离制度,第7天采集直肠拭子进行PCR检测
车辆消毒:使用过硫酸氢钾复合物(1:200)浸泡轮胎>15分钟
饲料管控:制粒温度>85℃维持3分钟,杀灭原料中病原体
二、精准用药方案
1、猪痢疾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泰妙菌素:饲料添加(100-200g/t)或饮水(0.0125%),疗程5-7天。
林可霉素:肌注(10mg/kg体重)或饲料添加(100g/t)。
二甲硝咪唑:对布拉氏杆菌有效,但需注意休药期。
对症治疗:
补液:腹泻严重时,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如葡萄糖-电解质溶液)。
止泻:使用收敛剂(如蒙脱石),减轻肠道刺激。
2、猪回肠炎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泰乐菌素:饲料添加(100g/t)或饮水(0.025%),疗程7天。
泰妙菌素:饲料添加(50-100g/t),对劳森氏菌敏感。
强力霉素:适用于急性病例,肌注(10mg/kg体重)。
对症治疗:
急性出血性病例需紧急补液,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
慢性病例可添加益生菌,修复肠道微生态。
三、环境控制参数
温度管理:保育舍昼夜温差<3℃,湿度维持65-70%
密度优化:育肥猪占地面积>0.8㎡/头,料槽空间>5cm/头
通风标准:冬季换气率4-6次/小时,氨气浓度<15ppm
05总结
猪痢疾以黏液血便和结肠病变为特征,需重点控制环境污染;猪回肠炎以回肠增生和慢性消瘦为主,疫苗预防效果显著。
通过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及实验室诊断,可有效鉴别两者。预防上,生物安全、饲养管理和疫苗免疫是关键;治疗上,合理使用抗生素并结合对症治疗能显著降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