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企业之争在于成本之争,降本增效成为了目前头部猪企力所图求的重大目标。寄生虫的感染感染往往可造成仔猪、育肥猪等慢性消瘦、营养不良等,影响猪群长势、料重比等,其中鞭虫与蛔虫便是猪蠕虫病的常见致病原。猪鞭虫病是毛首线虫感染猪消化系统后通过机械性损伤炎症、毒素分泌等对猪群生产造成影响的寄生虫病。作为生猪产业养殖中常见的土源性寄生蠕虫,鞭虫寄生于猪肠等部,感染多量时严重影响猪群的健康生长,造成猪只的死亡,错误防治可能给中小型养殖场尤其是育肥猪养户带来经济损失。为方便国内相关猪病防控从业人员了解猪鞭虫病的危害和相关防控策略,笔者从猪鞭虫的生物学特性、国内猪群感染情况、临床表现、致病性等方面对该类寄生虫的感染危害进行了梳理,并就核心的防控策略进行了相关探讨。

1虫种特性
鞭虫,又称为毛首线虫。不同种属的鞭虫卵在显微镜下具有一些共同点,例如双侧呈现纺锤状,又有称为腰鼓状,卵发育后期内部可观察到胚结构。在雌雄鉴别方面,雄虫头部长且细,具有尖刺状结构,身体短粗,头部细长接近马鞭结构。雌虫鞭体较短,体长外观似豆芽状。可牢牢吸附在动物的肠道黏膜,汲取营养。猪群常见的鞭虫类型为猪鞭虫(Trichuris suis,T.suis),鞭虫的性别分化发育,国内研究人员借助转录组技术筛选了雌雄虫发育的关键差异性基因蛋白,其中包括繁殖相关的主要精子蛋白等。猪鞭虫的生活史相对较为简单,土源感染、食源传播是该类寄生虫主要的感染途径,因此在生态养殖、地栏养殖等有直接或者间接土源接触的猪群中,鞭虫的自然感染较容易发生。
2猪群感染情况
国内关于猪鞭虫的感染流行报道主要依托于光学检查,其中饱和氯化钠溶液漂浮法较为常用。湖南省猪鞭虫平均感染率为8.91%。福建猪感染鞭虫的感染率约为1.56%。甘肃酒泉报道的猪场鞭虫感染率为1.06%。有的相关蠕虫感染调查中,在育肥猪中检出鞭虫感染。在2008年蒋庆等荣昌县调查报道中,规模化猪场、散户猪场的猪鞭虫感染率分别为5.4%、4.8%。杨秋芬等报道了其做调查的规模化猪场中鞭虫感染率仅为1.07%。从2007年到2009年调查的中国重庆猪群中,鞭虫感染率达10.13%。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即使驱虫药物在不断更新换代,但是我国猪鞭虫感染依旧存在,采取相关的驱虫防控策略是有必要的。
3临床表现
猪只感染猪鞭虫病之后在临床表现上多见慢性消瘦,出现肠炎时伴随水样性腹泻、血痢等症状,严重者有急性肠梗阻等相关案例。与大多数肠道蠕虫过量感染寄生表现的症状相类似,慢性的渐行性消瘦、营养消化不良等可做为临床的提示。在规模化猪场中,猪鞭虫病的流行致病报道较少,在仔猪转保阶段、育肥场、生态养殖场等临床报道居多。育肥猪群感染猪鞭虫病,可见水样腹泻、采食量减少、逐渐消瘦,腹泻脱水、心衰等是引起临床死亡的主要表征。在发酵床养殖模式的猪群感染,可能出现顽固性腹泻。自然感染的猪鞭虫病是稀缺的,国内研究报道了自然感染的猪鞭虫病病理研究,发现猪鞭虫病感染猪的主要发病部位为结肠、盲肠。其中病猪结肠和盲肠黏膜上皮脱落,感染严重的情况下可见虫体外围形成包囊等,另有系膜淋巴结肿大等相关临床资料记录。
4致病危害
猪鞭虫感染猪近端结肠的组学研究发现,在接种感染性卵后第21天左右表现出全身炎症,包括2型免疫激活、炎症、细胞浸润、氧化应激途径、肠道屏障功能等变化性的标志物。猪鞭虫感染可能通过Th2途径参与到宿主结肠的相关病理变化中,在Andreasen A等涉及的蠕虫感染实验中,单个感染组中,对猪锥虫有较强的Th2型反应,例如出现IL-13、ARG1、CCL11表达量的显著增加。除此外,猪鞭虫病感染的主要致病不仅来自于虫体自身对猪小肠黏膜的机械性损伤、毒素分泌,还包括猪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致病原的继发感染。鉴于猪鞭虫病与其他猪群病原发生混合感染的案例报道不在少数,笔者进行了相关梳理。与猪蛔虫等肠道蠕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猪鞭虫与附红细胞体等血液病原混合感染也有相关的临床报道。相关临床类型汇总见表1。
5诊断监测
目前猪鞭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光学监测。形态学鉴定主要分为活体虫卵检查和死体剖检2种。在猪群疫情形势下,对散户猪群存在异常消瘦的,多可采用肛拭子采样、新鲜粪便涂片镜检等进行确诊。考虑到猪对蠕虫感染的强大耐受性,在1份活体送检的消化道内容样本中观测到零星的虫卵可能并不具备过多的临床诊断意义,需结合麦克马斯特计数法等统计虫卵感染强度EPG、细菌等病原的综合排出进行综合判断。参考MacMaster计数法EPG达到高感染值作为猪病的临床寄生虫感染评价标准。除此外,粪便涂片法、水洗沉淀法等也是常用的活体镜检方法。对剖检法确诊而言,在猪消化道中发现大量吸附在肠道黏膜的成虫即可确诊。以聚合酶链式扩增为猪鞭虫病实验室诊断提供了有利的便捷式工具,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相关分子诊断技术报道较少。成虫感染较少、排卵较少的情况下,光学法检测虫卵容易出现漏诊,因此其中部分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对猪鞭虫ITS序列的引物设计,建立了可应用于鞭虫PCR分子诊断方法,对微量虫卵检出具有显著提升效果。
6生产防控
猪只主要寄生虫经统计,各猪场猪只结肠小袋纤毛虫、猪球虫的感染率为最高,其次是猪蛔虫和毛首线虫。猪鞭虫病感染对猪造成群体致死的案例是少见的,但从改善料重比等降本增效理念出发,控制猪鞭虫病的感染对改善猪群饲料吸收利用率、提高猪只健康度等能起到促进作用。学者通过造模研究发现,试验猪体重增加1 kg与猪鞭虫EPG控减4.4%存在关联性。同时,相较于虫体造成的机械性伤、毒素分泌、肠黏膜损坏等肠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的缺失可能给猪病毒性腹泻等其他传染性更强的微生物病原提供更多感染仔猪的致病机会,造成猪群体况消瘦。主要可从加强饲养管理,驱虫程序制定等方面进行该病的防控。
6.1加强饲养管理
猪场的饲养管理是控制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手段,其中对猪粪及时清理、环境灭源消毒、异常猪只排查、兽医对症驱虫治疗等都是控制猪鞭虫病感染危害的关键因素。对存在使用地栏养殖的传统猪场,猪粪要做到及时清理,堆肥发酵等方式杀灭虫卵。对清栏猪舍,有条件的做好灭源消毒包括火焰消毒等,确保杀灭虫卵。兽医技术服务人员需明确不同类型的感染发病症状,形成较为清晰的鉴别诊断观念,借助实验室诊断技术等合理指导相关的治疗工作,包括使用虫力黑等商品化驱虫药的类型、有效成分、剂量、用法、禁忌等都需有明确认知。此外,通过营养成分调控日粮配比也是提高猪群抗猪鞭虫病感染的重要手段,通过天然药植产物成分添加日粮对猪鞭虫病的感染也具有一定的抗虫减病效果。
6.2优化驱虫策略
选择合理、高效、低毒的驱虫药或者中药驱虫保健是控病的核心。在天津猪群猪鞭虫病感染治疗中,王学玲等用敌百虫驱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复方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特效驱虫药被广泛应用于猪场驱虫防控工作。此外,中药组方驱虫在减少虫株对常用化疗药耐药性的应用方面是重要的突破口,党参、黄芪、槟榔等组成的驱虫方在生产驱虫试验中,对鞭虫等常见猪线虫驱虫效果可达到95.0%以上的驱净率,并且能够显著提高猪群日增重。王祥生等选择使用君子、槟榔、黄芪等研制的驱虫助长灵对猪鞭虫病同样具有显著的抗虫、促生长活性,且复方毒性较低,具有良好的生产适推性。根据鞭虫感染的活跃时间合理制定驱虫时间,多可在仔猪转保、育肥猪阶段进行适量的预防性驱虫,制定针对性方针。同时轮换用药是优化驱虫程序,确保最佳驱虫效果的必要手段。借助光学仪器检查对猪群进行春秋季的寄生虫感染监测,根据猪群慢性消瘦、疫苗免疫、腹泻等情况进行早期发现,及时调整对应的驱虫是理想策略。

1虫种特性
鞭虫,又称为毛首线虫。不同种属的鞭虫卵在显微镜下具有一些共同点,例如双侧呈现纺锤状,又有称为腰鼓状,卵发育后期内部可观察到胚结构。在雌雄鉴别方面,雄虫头部长且细,具有尖刺状结构,身体短粗,头部细长接近马鞭结构。雌虫鞭体较短,体长外观似豆芽状。可牢牢吸附在动物的肠道黏膜,汲取营养。猪群常见的鞭虫类型为猪鞭虫(Trichuris suis,T.suis),鞭虫的性别分化发育,国内研究人员借助转录组技术筛选了雌雄虫发育的关键差异性基因蛋白,其中包括繁殖相关的主要精子蛋白等。猪鞭虫的生活史相对较为简单,土源感染、食源传播是该类寄生虫主要的感染途径,因此在生态养殖、地栏养殖等有直接或者间接土源接触的猪群中,鞭虫的自然感染较容易发生。
2猪群感染情况
国内关于猪鞭虫的感染流行报道主要依托于光学检查,其中饱和氯化钠溶液漂浮法较为常用。湖南省猪鞭虫平均感染率为8.91%。福建猪感染鞭虫的感染率约为1.56%。甘肃酒泉报道的猪场鞭虫感染率为1.06%。有的相关蠕虫感染调查中,在育肥猪中检出鞭虫感染。在2008年蒋庆等荣昌县调查报道中,规模化猪场、散户猪场的猪鞭虫感染率分别为5.4%、4.8%。杨秋芬等报道了其做调查的规模化猪场中鞭虫感染率仅为1.07%。从2007年到2009年调查的中国重庆猪群中,鞭虫感染率达10.13%。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即使驱虫药物在不断更新换代,但是我国猪鞭虫感染依旧存在,采取相关的驱虫防控策略是有必要的。
3临床表现
猪只感染猪鞭虫病之后在临床表现上多见慢性消瘦,出现肠炎时伴随水样性腹泻、血痢等症状,严重者有急性肠梗阻等相关案例。与大多数肠道蠕虫过量感染寄生表现的症状相类似,慢性的渐行性消瘦、营养消化不良等可做为临床的提示。在规模化猪场中,猪鞭虫病的流行致病报道较少,在仔猪转保阶段、育肥场、生态养殖场等临床报道居多。育肥猪群感染猪鞭虫病,可见水样腹泻、采食量减少、逐渐消瘦,腹泻脱水、心衰等是引起临床死亡的主要表征。在发酵床养殖模式的猪群感染,可能出现顽固性腹泻。自然感染的猪鞭虫病是稀缺的,国内研究报道了自然感染的猪鞭虫病病理研究,发现猪鞭虫病感染猪的主要发病部位为结肠、盲肠。其中病猪结肠和盲肠黏膜上皮脱落,感染严重的情况下可见虫体外围形成包囊等,另有系膜淋巴结肿大等相关临床资料记录。
4致病危害
猪鞭虫感染猪近端结肠的组学研究发现,在接种感染性卵后第21天左右表现出全身炎症,包括2型免疫激活、炎症、细胞浸润、氧化应激途径、肠道屏障功能等变化性的标志物。猪鞭虫感染可能通过Th2途径参与到宿主结肠的相关病理变化中,在Andreasen A等涉及的蠕虫感染实验中,单个感染组中,对猪锥虫有较强的Th2型反应,例如出现IL-13、ARG1、CCL11表达量的显著增加。除此外,猪鞭虫病感染的主要致病不仅来自于虫体自身对猪小肠黏膜的机械性损伤、毒素分泌,还包括猪链球菌等致病微生物致病原的继发感染。鉴于猪鞭虫病与其他猪群病原发生混合感染的案例报道不在少数,笔者进行了相关梳理。与猪蛔虫等肠道蠕虫混合感染也是常见的。猪鞭虫与附红细胞体等血液病原混合感染也有相关的临床报道。相关临床类型汇总见表1。
5诊断监测
目前猪鞭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光学监测。形态学鉴定主要分为活体虫卵检查和死体剖检2种。在猪群疫情形势下,对散户猪群存在异常消瘦的,多可采用肛拭子采样、新鲜粪便涂片镜检等进行确诊。考虑到猪对蠕虫感染的强大耐受性,在1份活体送检的消化道内容样本中观测到零星的虫卵可能并不具备过多的临床诊断意义,需结合麦克马斯特计数法等统计虫卵感染强度EPG、细菌等病原的综合排出进行综合判断。参考MacMaster计数法EPG达到高感染值作为猪病的临床寄生虫感染评价标准。除此外,粪便涂片法、水洗沉淀法等也是常用的活体镜检方法。对剖检法确诊而言,在猪消化道中发现大量吸附在肠道黏膜的成虫即可确诊。以聚合酶链式扩增为猪鞭虫病实验室诊断提供了有利的便捷式工具,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相关分子诊断技术报道较少。成虫感染较少、排卵较少的情况下,光学法检测虫卵容易出现漏诊,因此其中部分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对猪鞭虫ITS序列的引物设计,建立了可应用于鞭虫PCR分子诊断方法,对微量虫卵检出具有显著提升效果。
6生产防控
猪只主要寄生虫经统计,各猪场猪只结肠小袋纤毛虫、猪球虫的感染率为最高,其次是猪蛔虫和毛首线虫。猪鞭虫病感染对猪造成群体致死的案例是少见的,但从改善料重比等降本增效理念出发,控制猪鞭虫病的感染对改善猪群饲料吸收利用率、提高猪只健康度等能起到促进作用。学者通过造模研究发现,试验猪体重增加1 kg与猪鞭虫EPG控减4.4%存在关联性。同时,相较于虫体造成的机械性伤、毒素分泌、肠黏膜损坏等肠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的缺失可能给猪病毒性腹泻等其他传染性更强的微生物病原提供更多感染仔猪的致病机会,造成猪群体况消瘦。主要可从加强饲养管理,驱虫程序制定等方面进行该病的防控。
6.1加强饲养管理
猪场的饲养管理是控制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手段,其中对猪粪及时清理、环境灭源消毒、异常猪只排查、兽医对症驱虫治疗等都是控制猪鞭虫病感染危害的关键因素。对存在使用地栏养殖的传统猪场,猪粪要做到及时清理,堆肥发酵等方式杀灭虫卵。对清栏猪舍,有条件的做好灭源消毒包括火焰消毒等,确保杀灭虫卵。兽医技术服务人员需明确不同类型的感染发病症状,形成较为清晰的鉴别诊断观念,借助实验室诊断技术等合理指导相关的治疗工作,包括使用虫力黑等商品化驱虫药的类型、有效成分、剂量、用法、禁忌等都需有明确认知。此外,通过营养成分调控日粮配比也是提高猪群抗猪鞭虫病感染的重要手段,通过天然药植产物成分添加日粮对猪鞭虫病的感染也具有一定的抗虫减病效果。
6.2优化驱虫策略
选择合理、高效、低毒的驱虫药或者中药驱虫保健是控病的核心。在天津猪群猪鞭虫病感染治疗中,王学玲等用敌百虫驱虫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复方阿苯达唑、甲苯咪唑等特效驱虫药被广泛应用于猪场驱虫防控工作。此外,中药组方驱虫在减少虫株对常用化疗药耐药性的应用方面是重要的突破口,党参、黄芪、槟榔等组成的驱虫方在生产驱虫试验中,对鞭虫等常见猪线虫驱虫效果可达到95.0%以上的驱净率,并且能够显著提高猪群日增重。王祥生等选择使用君子、槟榔、黄芪等研制的驱虫助长灵对猪鞭虫病同样具有显著的抗虫、促生长活性,且复方毒性较低,具有良好的生产适推性。根据鞭虫感染的活跃时间合理制定驱虫时间,多可在仔猪转保、育肥猪阶段进行适量的预防性驱虫,制定针对性方针。同时轮换用药是优化驱虫程序,确保最佳驱虫效果的必要手段。借助光学仪器检查对猪群进行春秋季的寄生虫感染监测,根据猪群慢性消瘦、疫苗免疫、腹泻等情况进行早期发现,及时调整对应的驱虫是理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