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流行性腹泻控制的关键在于提高猪群特异性免疫力和降低产房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载量。这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重视其中一方面而忽视另外一个方面都会导致猪流行性腹泻控制的失败。合适的疫苗免疫”全进全出“式的产房管理加上正确的减毒措施才是上上策。
最早报道的猪流行性腹泻报道应该是1971年,在英格兰地区的架子猪和育肥猪群中暴发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急性腹泻,乳猪不发病。该病蔓延至其他欧洲国家,被称为“流行性病毒腹泻(EVD)”。1978年,发现一种类似冠状病毒的病原与后来的此类疾病暴发有关,将分离于比利时的CV777进行实验接种,发现其对乳猪和育肥猪均具有致病性。猪流行性腹泻(PED)这一名称被正式提出(Pensaert等,1982)并沿用至今。
1、流行病学
在欧洲,从1971年直至80年代后期,PED经常流行并引起仔猪的死亡,但自2000年后,极少有报道。在亚洲,PED最初于1982年发生于日本,随后不断发生,至20世纪90年代,日本乳猪的死亡率从30%上升到100%(Sueyoshi等,1995)。1993年,韩国首次报道发生PED,所有日龄猪均可发病。20世纪90年代,PED占韩国所有诊断的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50%。在泰国,2007—2008年间,有24个农场发生PED的流行,波及8个省。所有日龄猪均可感染,新生仔猪的致死率为100%。以上历史资料表明,PED在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中国,猪场频繁发生PEDV感染,尽管进行了疫苗免疫,但是在诸多省份中仍旧持续发生且危害严重。
直接或间接经粪—口传播是PEDV主要的传播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猪场常常于销售或者购进种猪后4-5天内暴发PED,病毒的进入可能是通过感染的病猪,以及被污染的运输车辆、靴子等其他污染物。被感染猪可持续排毒7~9天。
该病在种猪场暴发后,病毒可能自然消失或持续存在。分娩和断奶仔猪数量大的猪场,疾病暴发急性期之后,PEDV通过感染断奶时母源抗体不足的仔猪而存活,因而呈现地方流行性。PEDV在一体化猪场可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
2、致病机理
PED发病机理研究是在经剖腹取胎、未吮吸初乳的仔猪中进行的,仔猪于3日龄时经口接种CV777分离毒株,接种后22~36h仔猪便可观察到临床症状。免疫荧光技术和透射电镜观察证明,病毒在整段小肠和结肠的绒毛上皮细胞浆中复制。最早于接毒后12~18h可见受感染的上皮细胞,于24~36h达到高峰。病毒在小肠内复制导致细胞变性,绒毛变短;腺窝深度比由正常的7:1缩小为3:1。与TGEV相比,PEDV在仔猪小肠中复制和感染过程较慢,故其潜伏期较长。
肠道绒毛和隐窝

3、发病症状
PED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水样腹泻。猪场所有日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乳猪发病率接近100%,但母猪的发病率高低不一。1周龄以内的仔猪常常持续腹泻3~4d后因脱水而死,病死率平均为50%,部分场可高达100%。日龄较大的猪约一周后康复。母猪可能发生腹泻,表现为精神沉郁和厌食。育肥猪中,在同一猪舍单元的所有猪在一周内出现腹泻症状,排泄水样粪便。在种猪场,该病有一定的自限性,当怀孕母猪通过反饲或灭活苗免疫产生免疫力,并通过母源抗体保护其后代后,该病可停止发生。疾病开始发生至疾病停止的时间通常为3-4周,但在有多个独立养殖单元的超大型猪场,可能持续时间要长。
急性暴发期之后,断奶后仔猪腹泻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发展为反复性断奶腹泻。PEDV亦可能与多病因引起的架子猪腹泻综合征有关,在进入育肥期2~3周后出现,特别是多渠道来源的架子猪混养和持续将新的仔猪添加到育肥舍时。与TGEV相比,PEDV通常需要4~6周才能感染不同猪舍的猪群,甚至有的猪舍仍未感染。
4、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病变仅局限在小肠,腹泻早期,小肠内充满大量黄色液体并膨胀。新生仔猪严重脱水。显微镜下,可见小肠上皮空泡形成和脱落,主要发生于绒毛上部。小肠绒毛萎缩至其原来的2/3,肠道内酶活性显著下降,病理变化与TGEV的病变极为相似。
产房拉稀仔猪
图2.产房拉稀仔猪
仔猪肠道充满黄色液体
图3.仔猪肠道充满黄色液体
5、诊断技术
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已用于哺乳仔猪小肠切片的检测,适用于腹泻后一天内处死、小肠上皮尚未完全脱落的组织诊断。目前已经建立了许多ELISA方法,通过多抗或者单抗检测粪中的PEDV抗原。对于在急性期腹泻收集的粪便样本,ELISA是可靠的诊断方法。粪便和小肠样本中PEDV的检测以及与TGEV鉴别的方法还包括反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RT-PCR)。PEDV感染的诊断必须与TGE相鉴别,在所有日龄猪急性腹泻时仅可通过实验室诊断而确诊。
6、PED免疫的特殊性
PED表现为所有日龄的猪均可发病。其中1周龄内的猪死亡率较高,需要获取母源性抗体以获得保护,特别是SIgA,主要通过有免疫力的母猪的初乳或母乳获得。母猪可通过肠道感染PEDV,随后激活肠道乳腺连接,从而诱导催乳免疫。断奶后仔猪失去初乳保护,因此对病毒易感。急性暴发之后,PEDV可能作为反复性断奶后腹泻的一部分,在农场持续存在。
7、预防和控制原则
A.感染PED的哺乳仔猪应让其自由饮水,以减少脱水的发生;
B.PEDV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暂时防止PED病毒进入分娩舍而侵害新生仔猪,这些方法有利于推迟仔猪的感染而减少死亡损失,在所有的管理措施中,全进全出、多周批生产是当前最适宜的手段。
C.妊娠母猪暴露在病毒污染的粪便或者肠内容物下,可激发母猪乳汁中迅速产生免疫力,从而缩短本病的流行时间;
D.公开报道中,韩国毒株DR13在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上连续传代100次后对新生仔猪的致病率大大降低,于分娩前2~4周口服(1X107.0TCID50),可诱导母猪产生母源性抗体。这些免疫过的母猪所产的仔猪,PEDV强毒攻击后死亡率仅为13%,而未免疫对照组死亡率为100%(Song等,2007)。尽管口服活疫苗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其在自然条件下的效力有待进一步证实。
E.PEDV为正链RNA冠状病毒,容易变异。国内2010年PEDV出现重大变异,致病性极大增强;温氏大华农联合温氏研究院建立了最新流行毒株的代表种毒库;最新研发的“止泻威”(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具有毒株新、抗原含量高(PEDV灭活前效价高达108.5TCID50/ml)、采用颗粒更均匀的进口佐剂等特点,因而既可以后海穴注射,也可以颈部肌肉注射。
8、推荐免疫程序:
经产母猪:
常年跟胎免疫,妊娠90天、105天各免疫一次,2ml/头份;小型猪场可在秋冬季节开展普免工作;每三个月一次。
后备及头胎母猪:
后备配种前免疫两次,头胎母猪产前跟胎免疫,妊娠75天、90天、105天各免疫一次,2ml/头份;
发病猪场:
先使用止泻威连续普免两次,间隔14天,隔一个月后再执行跟胎免疫,妊娠90天、105天各免疫一次,2ml/头份。
最早报道的猪流行性腹泻报道应该是1971年,在英格兰地区的架子猪和育肥猪群中暴发了以前从未见过的急性腹泻,乳猪不发病。该病蔓延至其他欧洲国家,被称为“流行性病毒腹泻(EVD)”。1978年,发现一种类似冠状病毒的病原与后来的此类疾病暴发有关,将分离于比利时的CV777进行实验接种,发现其对乳猪和育肥猪均具有致病性。猪流行性腹泻(PED)这一名称被正式提出(Pensaert等,1982)并沿用至今。
1、流行病学
在欧洲,从1971年直至80年代后期,PED经常流行并引起仔猪的死亡,但自2000年后,极少有报道。在亚洲,PED最初于1982年发生于日本,随后不断发生,至20世纪90年代,日本乳猪的死亡率从30%上升到100%(Sueyoshi等,1995)。1993年,韩国首次报道发生PED,所有日龄猪均可发病。20世纪90年代,PED占韩国所有诊断的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50%。在泰国,2007—2008年间,有24个农场发生PED的流行,波及8个省。所有日龄猪均可感染,新生仔猪的致死率为100%。以上历史资料表明,PED在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广泛流行。在中国,猪场频繁发生PEDV感染,尽管进行了疫苗免疫,但是在诸多省份中仍旧持续发生且危害严重。
直接或间接经粪—口传播是PEDV主要的传播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猪场常常于销售或者购进种猪后4-5天内暴发PED,病毒的进入可能是通过感染的病猪,以及被污染的运输车辆、靴子等其他污染物。被感染猪可持续排毒7~9天。
该病在种猪场暴发后,病毒可能自然消失或持续存在。分娩和断奶仔猪数量大的猪场,疾病暴发急性期之后,PEDV通过感染断奶时母源抗体不足的仔猪而存活,因而呈现地方流行性。PEDV在一体化猪场可能存活相当长的时间。
2、致病机理
PED发病机理研究是在经剖腹取胎、未吮吸初乳的仔猪中进行的,仔猪于3日龄时经口接种CV777分离毒株,接种后22~36h仔猪便可观察到临床症状。免疫荧光技术和透射电镜观察证明,病毒在整段小肠和结肠的绒毛上皮细胞浆中复制。最早于接毒后12~18h可见受感染的上皮细胞,于24~36h达到高峰。病毒在小肠内复制导致细胞变性,绒毛变短;腺窝深度比由正常的7:1缩小为3:1。与TGEV相比,PEDV在仔猪小肠中复制和感染过程较慢,故其潜伏期较长。
肠道绒毛和隐窝

3、发病症状
PED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水样腹泻。猪场所有日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乳猪发病率接近100%,但母猪的发病率高低不一。1周龄以内的仔猪常常持续腹泻3~4d后因脱水而死,病死率平均为50%,部分场可高达100%。日龄较大的猪约一周后康复。母猪可能发生腹泻,表现为精神沉郁和厌食。育肥猪中,在同一猪舍单元的所有猪在一周内出现腹泻症状,排泄水样粪便。在种猪场,该病有一定的自限性,当怀孕母猪通过反饲或灭活苗免疫产生免疫力,并通过母源抗体保护其后代后,该病可停止发生。疾病开始发生至疾病停止的时间通常为3-4周,但在有多个独立养殖单元的超大型猪场,可能持续时间要长。
急性暴发期之后,断奶后仔猪腹泻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发展为反复性断奶腹泻。PEDV亦可能与多病因引起的架子猪腹泻综合征有关,在进入育肥期2~3周后出现,特别是多渠道来源的架子猪混养和持续将新的仔猪添加到育肥舍时。与TGEV相比,PEDV通常需要4~6周才能感染不同猪舍的猪群,甚至有的猪舍仍未感染。
4、病理变化
肉眼观察,病变仅局限在小肠,腹泻早期,小肠内充满大量黄色液体并膨胀。新生仔猪严重脱水。显微镜下,可见小肠上皮空泡形成和脱落,主要发生于绒毛上部。小肠绒毛萎缩至其原来的2/3,肠道内酶活性显著下降,病理变化与TGEV的病变极为相似。
产房拉稀仔猪
图2.产房拉稀仔猪
仔猪肠道充满黄色液体
图3.仔猪肠道充满黄色液体
5、诊断技术
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技术已用于哺乳仔猪小肠切片的检测,适用于腹泻后一天内处死、小肠上皮尚未完全脱落的组织诊断。目前已经建立了许多ELISA方法,通过多抗或者单抗检测粪中的PEDV抗原。对于在急性期腹泻收集的粪便样本,ELISA是可靠的诊断方法。粪便和小肠样本中PEDV的检测以及与TGEV鉴别的方法还包括反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RT-PCR)。PEDV感染的诊断必须与TGE相鉴别,在所有日龄猪急性腹泻时仅可通过实验室诊断而确诊。
6、PED免疫的特殊性
PED表现为所有日龄的猪均可发病。其中1周龄内的猪死亡率较高,需要获取母源性抗体以获得保护,特别是SIgA,主要通过有免疫力的母猪的初乳或母乳获得。母猪可通过肠道感染PEDV,随后激活肠道乳腺连接,从而诱导催乳免疫。断奶后仔猪失去初乳保护,因此对病毒易感。急性暴发之后,PEDV可能作为反复性断奶后腹泻的一部分,在农场持续存在。
7、预防和控制原则
A.感染PED的哺乳仔猪应让其自由饮水,以减少脱水的发生;
B.PEDV传播速度相对较慢,可采取一些预防措施暂时防止PED病毒进入分娩舍而侵害新生仔猪,这些方法有利于推迟仔猪的感染而减少死亡损失,在所有的管理措施中,全进全出、多周批生产是当前最适宜的手段。
C.妊娠母猪暴露在病毒污染的粪便或者肠内容物下,可激发母猪乳汁中迅速产生免疫力,从而缩短本病的流行时间;
D.公开报道中,韩国毒株DR13在Vero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上连续传代100次后对新生仔猪的致病率大大降低,于分娩前2~4周口服(1X107.0TCID50),可诱导母猪产生母源性抗体。这些免疫过的母猪所产的仔猪,PEDV强毒攻击后死亡率仅为13%,而未免疫对照组死亡率为100%(Song等,2007)。尽管口服活疫苗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其在自然条件下的效力有待进一步证实。
E.PEDV为正链RNA冠状病毒,容易变异。国内2010年PEDV出现重大变异,致病性极大增强;温氏大华农联合温氏研究院建立了最新流行毒株的代表种毒库;最新研发的“止泻威”(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具有毒株新、抗原含量高(PEDV灭活前效价高达108.5TCID50/ml)、采用颗粒更均匀的进口佐剂等特点,因而既可以后海穴注射,也可以颈部肌肉注射。
8、推荐免疫程序:
经产母猪:
常年跟胎免疫,妊娠90天、105天各免疫一次,2ml/头份;小型猪场可在秋冬季节开展普免工作;每三个月一次。
后备及头胎母猪:
后备配种前免疫两次,头胎母猪产前跟胎免疫,妊娠75天、90天、105天各免疫一次,2ml/头份;
发病猪场:
先使用止泻威连续普免两次,间隔14天,隔一个月后再执行跟胎免疫,妊娠90天、105天各免疫一次,2ml/头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