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猪病体温变化规律,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讲解:猪只体温的变化是反应猪只生理状态的一个主要指标,当猪只发生疾病时,体温的变化比其他症状的表现出现更早,所以,只有掌握猪只体温变化的规律,才可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与此相关内容,简要分享如下:
1、猪只正常的体温标准:
乳猪:39.5±0.3°C;
断奶猪:39.3±0.3°C;
架子猪:39.0±0.3°C;
育肥猪38.8±0.3°C;
母猪:38.7±0.3°C;
公猪:38.4±0.3°C;
2、猪的体温异常的分类:
①猪只高烧:猪只超过正常体温,一般为猪只感染传染性疾病、发生炎症和败血症,如猪流感、伪狂、传胸、猪丹毒、巴氏杆菌、猪瘟、链球菌等;
②猪只低温:猪只体温低于正常温度,多见于猪只出现出血性病变、母猪分娩后瘫痪、体能衰弱或循环衰竭、中毒或猪只临死期;
3、猪只发烧的3个阶段:
①猪只温度上升阶段:猪只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散热量降低、代谢分解加速产热增加;猪只表现:没有精神、采食下降、心跳呼吸加快、怕冷扎堆;猪丹毒、猪肺疫感染后体温上升快;猪瘟、副伤寒感染后体温上升慢;
②猪只温度高热维持阶段:猪只体内产热与散热在高温阶段保持平衡,散热加强的同时,猪只皮肤血管舒张;猪只表现:眼结膜充血、潮红、粪便干燥、尿液发黄;猪瘟、传胸高烧的时间持续时间长,伪狂和口蹄疫维持高烧持续时间短;
③猪只温度退热阶段:猪只因使用退烧药物或身体机能恢复,产热量下降,持续散热的同时,温度开始下降;猪只表现:皮肤血管持续扩张、出汗、尿液增加;猪只体温若下降过快则会导致虚脱或休克死亡,体温缓慢下降一般愈后较好
4、猪只发烧的三种类型:
①微热:超过正常体温1℃,多见于猪只局部炎症(乳房炎、回肠炎)和慢性疾病(温和性猪瘟、副伤寒);
建议治疗:短期内不建议使用退烧药;
②中热:超过正常体温1~2℃,猪只肺部炎症、急性病毒类疾病多发(急性猪瘟、流感);
建议治疗:使用中兽药类退烧药物,如鱼腥草、双黄连、柴胡注射液等;
③高热:超过正常体温2℃,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全身性感染、败血症多发,如猪瘟、大叶性非肺炎、胸腹膜炎、猪丹毒、败血性链球菌等;
建议治疗:使用地塞米松、氨基比林、氟尼辛葡甲胺、卡巴匹林钙等速效类退烧抗炎药物;

与此相关内容,简要分享如下:
1、猪只正常的体温标准:
乳猪:39.5±0.3°C;
断奶猪:39.3±0.3°C;
架子猪:39.0±0.3°C;
育肥猪38.8±0.3°C;
母猪:38.7±0.3°C;
公猪:38.4±0.3°C;
2、猪的体温异常的分类:
①猪只高烧:猪只超过正常体温,一般为猪只感染传染性疾病、发生炎症和败血症,如猪流感、伪狂、传胸、猪丹毒、巴氏杆菌、猪瘟、链球菌等;
②猪只低温:猪只体温低于正常温度,多见于猪只出现出血性病变、母猪分娩后瘫痪、体能衰弱或循环衰竭、中毒或猪只临死期;
3、猪只发烧的3个阶段:
①猪只温度上升阶段:猪只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散热量降低、代谢分解加速产热增加;猪只表现:没有精神、采食下降、心跳呼吸加快、怕冷扎堆;猪丹毒、猪肺疫感染后体温上升快;猪瘟、副伤寒感染后体温上升慢;
②猪只温度高热维持阶段:猪只体内产热与散热在高温阶段保持平衡,散热加强的同时,猪只皮肤血管舒张;猪只表现:眼结膜充血、潮红、粪便干燥、尿液发黄;猪瘟、传胸高烧的时间持续时间长,伪狂和口蹄疫维持高烧持续时间短;
③猪只温度退热阶段:猪只因使用退烧药物或身体机能恢复,产热量下降,持续散热的同时,温度开始下降;猪只表现:皮肤血管持续扩张、出汗、尿液增加;猪只体温若下降过快则会导致虚脱或休克死亡,体温缓慢下降一般愈后较好
4、猪只发烧的三种类型:
①微热:超过正常体温1℃,多见于猪只局部炎症(乳房炎、回肠炎)和慢性疾病(温和性猪瘟、副伤寒);
建议治疗:短期内不建议使用退烧药;
②中热:超过正常体温1~2℃,猪只肺部炎症、急性病毒类疾病多发(急性猪瘟、流感);
建议治疗:使用中兽药类退烧药物,如鱼腥草、双黄连、柴胡注射液等;
③高热:超过正常体温2℃,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全身性感染、败血症多发,如猪瘟、大叶性非肺炎、胸腹膜炎、猪丹毒、败血性链球菌等;
建议治疗:使用地塞米松、氨基比林、氟尼辛葡甲胺、卡巴匹林钙等速效类退烧抗炎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