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毒素和外毒素之区分
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内毒素,其实是菌体细胞壁的主要组成部分脂多糖,细菌没有被灭活时不可能释放出来,细菌死亡(正常凋亡或被抗生素杀灭)后,其菌体破碎时才会被释放出来。
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它们就主要释放外毒素。比如说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毒素会引起仔猪的坏死性肠炎,其产生的外毒素可使猪只体温升高,畜禽采食减少,或食欲废绝和精神沉郁等。
2、其它病原的毒素
除了细菌之外 ,其它产生毒素的病原微生物还有: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它们也能释放与内毒素活性相似的物质,这些炎症因子也可致畜禽体温升高、肿胀和炎症等。还有大多数的病毒,比如流感病毒和猪瘟病毒、圆环病毒等,这些病毒均会引起机体高热症状。在兽医疾病诊断临床上,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引发的综合性高热疾病,常给养殖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
3、机体毒素的危害
前面所讲的内毒素(脂多糖),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它可以生成花生四烯酸→环氧合酶→前列腺素、促凝血素→炎症反应→导致疼痛、肿胀(水肿)充血、发热。
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脓毒症,严重时发生毒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多病因呼吸系统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比如说大肠杆菌,可产致死肿胀毒素导致仔猪水肿病;大肠杆菌可产耐热性肠毒素,会导致仔猪黄白痢。不同病原菌所产生的内毒素引起的症状大致相同,都能引起机体体温升高、腹泻和出现败血症、中毒性休克及其它脏器、组织损伤现象。
4、抗菌药物与毒素
我们都知道抗菌药可抑制或杀灭病原菌,那么抗菌药是否也能抑制内毒素的生物活性呢?
答案是否定的,抗菌药只能杀灭细菌。当畜禽的呼吸系统 、肠道系统、生殖系统、乳腺和其它系统发生疾病时,采用大剂量抗生素进行抗菌治疗,有些细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等)在破碎死亡时,会释放出大量内毒素。这样内毒素会在感染部位聚集,其毒力很强,导致机体发热、二次继发感染。严重的还会转为休克、甚至死亡 。在临床上表现为内毒素血症和败血症状等急性死亡的情况。
对发病动物的监测结果表明,对大肠杆菌败血症动物使用硫酸庆大霉素,则在其血中的活菌数量会急剧减少,但同时血中内毒素浓度也急剧上升,比原来水平增加10-2000倍。这需要引起临床诊疗兽医的注意,在对有些畜禽疾病的治疗时,需要考虑这个方向的药物应用。如果配合一些能消除炎症因子或内毒素的非甾体消炎药,治疗效果会更佳。
5、非甾体抗炎药
上面提到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那么到底什么是非甾体抗炎药呢?
这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药,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就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兽用的主要是氟尼辛葡甲胺。这类药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
作用机制如前面图所示,主要是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 (AA)代谢中的环氧化酶 (COX)和脂氧化酶 (LOX), 阻碍前列腺素(PG)、前列环素(PGI)和白三烯(LT)的致炎增敏作用。
也就是说,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会增加痛觉灵敏度)的产生,从而起到抗炎、镇痛、解热等效果。
最后介绍一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的要点:
1.不同的非甾体抗炎药不宜合用或交替使用:因为作用机制类似,治疗作用不会叠加,只会增加不良反应。而且两者可能竞争结合血浆白蛋白,影响血药浓度;
2.使用时要严格注意剂量,千万不要过量(尤其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时)。
3.为了缓解猪群消化道的不适,建议在猪只采食后使用,空腹使用可能会出现不适。
4.用药后3-5天后猪群如不见好转,要果断停药;
5.本类药消炎机理不同于地塞米松,可对妊娠期母猪使用。
生产上其实只要不滥用、不过量,非甾体消炎药是相当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