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病情分析
根据以上哺乳仔猪腹泻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流行病学、治疗结果,笔者认为有下列意见值得探讨。
3.1 本次流行的高死亡率哺乳仔猪腹泻不是单一病因引起的疾病
笔者见到的有肠型伪狂犬病性腹泻肠型猪瘟性腹泻、肝源性腹泻以及可能有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细小病毒参与的腹泻。笔者近期临诊的5次哺乳仔猪腹泻中,肠型伪狂犬病2例,肠型猪瘟1例,非肠型伪狂犬病与非肠型猪瘟性腹泻2例。在所有腹泻病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肝源性腹泻参与,其中以非伪狂犬病与非猪瘟性腹泻病例中肝源性腹泻的病损最严重与最明显,治疗难度最大。
3.2 难以认定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细小病毒是本次腹泻的主因
(1)如果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主因,那么发病的猪群一定还有保育猪、中大猪等,但是这些猪群均未发病;如果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是主因,那么以往有效的治疗措施(注射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饮用饮水消毒浓度的复合碘液)应该有效,但是事实刚好相反。
(2)如果轮状病毒是主因,那么上述治疗措施也应有效,可是事与愿违。
(3)从患猪分离出博卡病毒(BOV),是否就可以认定博卡病毒是本次高死亡率哺乳仔猪腹泻的主因?博卡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该亚科有人博卡病毒、牛博卡病毒、猪博卡病毒、犬细小病毒I型。2005年人类首次分离到该病毒,我国于2006年9月5日从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抽吸物中分离到人博卡病毒。2009年瑞典首次从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病猪体内分离到BOV,同年,我国学者用PCR调查部分省市191份猪的样品,75份为BOV阳性。业已证实,健康人群广泛感染BOV,这与BOV在猪群中广泛感染的事实一致,因为在多种幼儿呼吸道疾病中分离到BOV,本文来自猪场动力网。人医目前将BOV的致病性趋向定位于伴随病毒的性质。BOV对聚维酮碘是敏感的,猪干扰素与转移因子也应该有一定效果,可是临床应用中却完全无效。这些事实都表明,广泛存在于猪群中的在众多疾病中以伴随病毒身份出现的BOV难以成为本次腹泻流行的主因。
3.3 肝源性腹泻扮演什么角色
笔者在临诊中见到腹泻哺乳仔猪的肝脏肿大、变性,乃至有硬化的外观与手感;胆囊萎缩,只占据部分胆窝,没有胆汁,或者胆囊高度肿大、薄而半透明,胆汁呈淡黄色、稀薄如水。肝脏的这种病变应该不是上述腹泻病因在较短期几天病程中可以形成的。何况笔者在剖杀1日龄哺乳仔猪或未发生腹泻的1~3日龄哺乳仔猪时同样发现这类肝脏病变,与此同时,笔者还发现在肝脏病变的同时,肾脏、脾脏均有高度变性。这无疑表明,在发生腹泻前哺乳仔猪的实质脏器均受到严重损伤,特别是肝脏与胆囊的损伤引发胆汁分泌障碍形成的肝源性腹泻在本次腹泻中的作用似乎完全没有得到关注。
4 治疗试验
为验证肝源性腹泻在腹泻中的病理作用,在同仁的协助下试用了含中药提取物的针剂进行治疗。
4.1 试验对象与方法
均是先应用过抗菌药+干扰素(或/和转移因子)治疗无效的腹泻哺乳仔猪,也是非伪狂犬病性或猪瘟性腹泻猪群。治疗组针对初发生腹泻的哺乳仔猪,在原场治疗方案基础上肌注含中药提取物的针剂2毫升/头,每天2次,持续5天,或只用中药提取物的针剂注射液;预防组针对1日龄未发生腹泻的哺乳仔猪,在出生当天(接产之后)注射含中药提取物的针剂2毫升/头,连续使用5天。
4.2 试验结果
	  治疗组表明,用药2~3天腹泻停止,90%哺乳仔猪治愈,死亡率10%左右;预防组表明,应用含中药提取物的针剂后哺乳仔猪群总体不发生腹泻,少数腹泻猪经采取抗菌与抗病毒措施后易治愈。更有笔者没有亲自参与、由同仁执行同样方案防治哺乳仔猪腹泻达10多场次,均得到同样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