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金秋九月,师恩如海。
在这个致敬传道授业者的季节里,我们不仅感恩校园中的春风化雨,也铭记职场中那些无声的引路人。
在德康,有一项绵延已久的传统——“师带徒”,它让技术得以传承,让匠心得以延续,更让温暖在代代相守中生生不息。
这里没有三尺讲台,却有生产线上的谆谆教导;这里没有粉笔黑板,却有用心和行动写下的育人篇章。值此教师节,让我们走进德康,聆听那些关于传承、成长与温度的故事……
故事·传承的温度
在德康,有这样一对师徒:董春梅与山正萍。她们在猪场的分娩舍相遇,一个严谨细致,一个勤奋好学。深夜两点,母猪难产,山正萍手足无措,一个电话,师父董春梅匆匆赶来。她一边轻声安抚,一边亲手示范,鼓励山正萍亲自上手。那一晚,师徒并肩守在猪舍,直到晨曦微露。
另一对师徒,王佳与杨惠,则在实验室里共同制造“弹药”——优质猪精。初来时,杨惠对繁琐的报表和实验流程一筹莫展。“师父,我怎么才能不出错?”王佳没有直接给答案,而是教她列清单、做复盘,一步一步建立信心。从精液稀释到独立带班,杨惠在每个环节都感受到师父的耐心与信任。
在内蒙古的古恩猪场,周洪波与刘丽芬的师徒故事,则始于一场温暖的“认师乌龙”。刘丽芬初来乍到,却误把二线的同事认作师父,尴尬得满脸通红。周洪波不仅没有计较,反而微笑着为她解围,还细心叮嘱她领保湿霜,抵御北方的干燥。他看出刘丽芬对技术的渴望,为她量身定制培训计划,用“理论+示范+总结”的方式,带她一步步掌握疝气手术等关键技能。
制度·成长的土壤
“师带徒”是德康源远流长的传统,也是每一位新人融入德康大家庭的第一课。
每一位刚加入德康的新人,都会匹配一位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资深员工作为师父。他们不仅传授岗位技能、操作规范,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新人理解企业文化、处世之道。从如何填写一张报表,到如何与同事沟通协作;从掌握一项关键技术,到面对困难时的心态调整——师父总在身边,既是技术的传授者,也是职业与人生的引路人。
定期举行的拜师仪式,不仅是一场庄重的承诺,更是一种文化的接力。它让“传承”二字有了温度,也让“成长”有了方向。在这里,师父倾囊相授,为徒弟“铺好路、垫稳脚”;徒弟虚心学习,为团队注入持续创新的活力。这正是德康人才梯队生生不息的秘密,也是企业稳健前行的深厚底蕴。
致敬·无声的丰碑
榜样教师教练,关心引导要求,共情共识共行。


他们不是站在讲台上的教师,却同样是光芒闪耀的引路人。德康的师父们,将课堂设在生产一线,把经验化为种子,播撒在新人的成长道路上。他们传的是技术,是匠心,更是德康人踏实认真、互助共进的精神血脉。
值此教师节,我们向所有传道授业、默默奉献的师父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