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各行各业都被深刻影响着,智能养猪、数据养猪等也渐渐成为养猪业热议的话题。无论熟悉与否、接受与否,都必须做好迎接新时代的准备,因为,智能技术对养猪业的影响在未来会越来越明显。
在这里,扬翔股份副总裁高远飞先生结合猪场的实际情况,分享了其对智能养猪的见解。
数字化、智能化,怎么这么多化?
扬翔股份副总裁高远飞
首先要了解“量变到质变”的哲学原理。一个员工有抱怨,不是问题,好多员工有抱怨,你就不得不认真对待了,为什么,性质变了。你能掌握足够多的信息就知道情况变了。
2016年我曾经遇到一个客户,一通交流之后,他说:“我都养猪19年了,还要你来教我养猪啊!”他的猪养得确实不怎么样,也没赚到什么钱,但他认为,他是老手。他只是不知道他这19年一直在这个水平上,而不是养了19年就自然成了养猪高手。
这几年,智能养猪的说法越来越多,可能也有人认为是在炒着概念,其实,这个时代给每一个行业都在赋能,都在上台阶式地提升行业的能力,只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觉察而已。
比如一个母猪场1000来头母猪,除非某头猪出现明显症状或者暴毙,要让饲养员发现某头母猪有啥问题,那是比较难的。但如果能够把每头母猪的采食次数、每次的采食量、采食间隔、饮水的次数、饮水量都记录下来,很快就可以判断出是不是有异常了。拿到这些数据,就是数字化的工作之一。有了这些数据,系统自动可以指出重点关注哪几个耳号(栏位)的猪,这就是数字化的能力。
又比如查情环节,这是一个很依赖员工经验的工作,需要高手。但高手也是人,可能因为统计员算错了100块钱的工资,一个星期工作都不在状态,也可能上班前跟老婆吵了几句,虽然在查情,但脑子里想的是刚才哪句没有发挥好,就容易出现漏查的情况,而如果用智能查情的设备,24小时盯住该查的每一头猪,就不可能漏查。空怀一头母猪一年5000元的成本,算一下你一年上头空怀母猪的总数,就知道白白花了多少冤枉钱了。
再比如,母猪要保持高的生产性能,一个生产周期的背膘厚度变化最好控制在2毫米左右,靠饲养员来观察?控制?这显然不太现实。那如果结合母猪的品种、胎次、体重、断奶时背膘等信息,就可能算出一个合理的营养方案,再结合产仔数,就能排出下一个生产周期的日喂料量,让母猪保持最佳的生产性能。
远不止这几个例子,这都是基于大数据能够很好解决的,而单靠人眼观察和所谓经验难以比较精确达成的。这就是数据的力量,数据多到一定的程度,量变产生质变,就能发现极具价值的信息。有了数字化基础,智能化凭借其模型和算法的威力直接上场了。
养猪几千年了,经验肯定不少,但这几千年(19年)的经验,是否抵得过基于科学技术的几年,真还不好说(答案其实是确定的)。ChatGPT都能写论文并且能拿第一名了!
有人说我,你不是扬翔的吗?怎么总在说牧原智能化养猪2年增加了10倍智能设备这事。我说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好多人在讨论养猪业内卷的事,牧原在跟大家内卷吗?人家早就跳出了这个圈子了,卷是你们的事,他已经在新赛道上了。虽然前期的投入眼下还没有明显降本的效果,但他们已测算出每头猪能降70-80元成本,你去哪里拿到这个利润空间?6000万头出栏就是42亿的利润空间!你靠省饲料、减工资、麻着胆子少用药,你能省出这个钱来?你敢这样来创造利润空间?
数字化、智能化,化是多了点,但这提示我们要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些虽然是养猪人陌生的概念,但这恐怕将是改变行业格局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