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2021年我国猪肉产量占全球比例为44.09%,居全球第一;我国猪肉消费量约占世界猪肉消费量的46%,人均猪肉消费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倍。面对庞大的市场,自然而然我们也是养猪大国,但在我国的种猪市场,美系种猪却占据了50%-60%的市场份额,稳居中国种猪市场的霸主地位。
△图片来源于雪球:北海居
美系种猪正式进入中国,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据悉,1991-2000年,中国共从美国引入16000头原种猪,2001-2010年,单单是从广东口岸入境的美国原种猪就高达9933头,而彼时的广东生猪出栏不到全国上市量的5%。由此可见,美系种猪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并在不断地选育优化中展现其优越的市场兼容性与独特的市场生命力。
美系种猪的中国化
美系种猪具有体型好、长速快、瘦肉率及料肉比双优等特点,抗病力相较于其他品系的猪也更加出众,符合了当时中国市场对肉类供应的需求,这就使得美系种猪毫无疑问地走俏中国市场。而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中国国情,美系种猪的选育方向日趋中国化,更能满足中国人对于猪肉的需求。
从21世纪开始,美系种猪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贸易层面,开始了更深层次的合作,例如合资公司以及全套技术支持、分配销售利润等方式。2006年永诚集团通过与全美杜洛克种猪性能指标排名领先的美国华多基因农场(Waldo Farms)合资建设国际级原种猪场,种猪皆引种自美国华多,并在美国华多总裁MaxWaldo和美国种猪改良联合会前任主席(Socha)苏哈博士的帮助下建立完善种猪繁育体系。
随后于2008和2009年陆续从美国华多引入杜洛克、长白、大白种猪组建核心群,核心育种群进行封闭式管理,后期陆续引入美国冻精,丰富品种的血缘,所引入杜洛克在美国的STAGES™全球育种评估体系中名列前茅,长白与大白基因也均来自最优的百分之一。并持续与美国华多保持遗传资源交流,开展联合育种,以求培育出更加优秀的种猪。
美系种猪的选育标准
种猪的遗传进展离不开种猪测定这一重要环节,通过测定这一区间的生长速度来预测后代的生长速度,对育种有着很高的参考价值。从1997年开始,中国农业部通过制定了全国猪遗传评估方案,2010年开始遴选首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旨在统一制定相应的测定标准,规范化种猪选育标准。
在如今的市场上,总会听到“新美系”这一说法,其实对于美国的育种企业来说,并没有新美系这样的说法,新美系也并不是美系种猪中特定的种群,新美系只是国内育种企业根据自身的选育标准对美系种猪进行改良的过程中所取得一个阶段性进展,并以此为噱头,它们仍然是美系。
目前,永诚的美系种猪的育种标准从单纯的追求背膘厚度和瘦肉率转变到更加注重母猪利用年限、年供上市猪数及猪肉品质方面,比传统美系种猪具有更高的繁殖性能,如母猪利用年限更长、泌乳性能更好,同时种猪四肢粗壮、长速快、适应性强、屠宰率高、瘦肉率高,在肉质上也有很大的改善。
种猪育种贵在坚持
虽然我国的种猪育种进展卓有成效,但仍然面临着“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困境,这也反映了我国种猪产业的发展远远不及美国等农业发达国家。不论从猪舍建筑、育种设备,还是育种技术、育种人才这些方面进行对比,都能看出中国与国外育种环境的差距。
种猪育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系种猪的培育也是美国育种企业经过多年的育种工作。享负盛名的美国华多农场其实从1947年起就已经开始进行种猪测定,在120多年的育种进程中,通过多年数据的采集、分析,不断对种猪的体形和生产性能等方面进行改良,他们培育的杜洛克俨然可以称为全球第一,这便是时间+精力双重投入下的必然结果。
目前中国养殖端仍保有“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等固化观念,这就导致部分企业频繁引种,不注重育种,大大阻碍企业自身育种体系的建设。30年的种猪育种工作中,永诚集团通过与美国华多农场联合育种后,便不再依赖国外引种,通过积极推动遗传育种体系的建设,改进育种设备,培养育种人才,目前所培育的种猪性能,基本跟美国同步,甚至某些方面比美国做得更好。
美系种猪能够在中国扎根,不仅仅因为其优异的基因表达,还得益于中国育种人不断的摸索、思考、总结形成的大智慧。在中国的育种路上,有很多岔路,有很多盲道,也有很多无奈,永诚集团坚信通过不懈的育种工作能培育出比肩甚至超越农业发达国家的种猪,并以“代代领先,永不止步”的育种理念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