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养猪资讯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湖北生猪产业新坐标:从“出栏大省”到“全链示范”的跃迁

来源: 南方周末   2025-11-05 11:33:51   查看:  次

  荆楚大地,水土丰饶。在刚刚圆满落幕的湖北省“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发布会(农业农村篇)上,多项亮眼数据显示:全省淡水产品产量达546.43万吨,连续29年稳居全国第一;夏收油菜籽产量首次突破300万吨,连续15年位居全国第二;2024年生猪出栏4431.4万头,位列全国第四;蔬菜、水果、禽蛋等产量同样名列前茅。

  正在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的湖北,近年来立足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从小型农户的庭院栏舍,到布局全省、联动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平台,湖北的生猪产业格局正经历从“量”到“质”的跃迁。今天,让我们驻足于长江中游的这片沃土上,一起来读懂湖北生猪产业的当下与未来。

  1、在全国视野下,看湖北生猪产业格局

  把视角拉到全国地图上,湖北既不是最北也不是最南的一隅,但在生猪养殖版图上,它的存在极具研究与借鉴意义。

  许多人可能了解到,湖北是生猪养殖大省,不仅生猪出栏量常年保持在4000万头以上;而且,养殖规模化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万头猪场数排名全国第一;饲料产能约2000万吨,年产值突破700亿元。与此同时,湖北全省现有畜禽产业研发机构8家,拥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40多个,科研水平居全国前列。

  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做好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平稳发展。《意见》里对全国31个省份的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目标进行了解读——湖北、湖南、河南、广西、辽宁等省份为调出区。与其他省份相比,湖北在生猪存栏结构、能繁母猪数量以及成片的养殖、屠宰、饲料与动保企业集群等方面,均具明显优势。这使得湖北在全国产业版图中,成为“完整产业链示范区”的代表。

  与东北、西南等某些传统养殖强省的地理与气候差异相比,湖北有着“区位+产业配套”的优势——长江水网与农业基础保障了饲料与生产要素的可及性。近年来,企业化养殖、龙头企业并购整合以及地方政府推动的平台化运作,使得湖北在产业组织形态上向“全链条协同”转型。同时,湖北省人民政府也明确将打造“华中最大生猪全产业链”作为区域发展目标之一,为后续的科研、人才等投入形成了政策的基础风向。

  对于消费者而言,生猪养殖产业所带来最直接的感知是“餐桌上有肉吃”,但对于产业链而言,意味着从种猪、饲料到养殖、屠宰、物流、品牌销售等环节,环环紧扣、不容懈怠。

  如今的湖北,正以生猪产业为支点,推动“鱼米之乡”走向“智造强省”的新阶段。从小型农户的庭院栏舍,到布局全省、联动上下游的全产业链平台,湖北的生猪产业格局正经历从“量”到“质”的跃迁。

  2、地位背后有逻辑,解产业崛起多维成因

  从“养殖重地”到“智造强省”转变,不是一场简单的升级,更像是一场由内而外的蜕变——自然的馈赠、企业的投入、科技的智慧以及政策的脉动,共同编织出湖北产业崛起的底层逻辑,成就了生猪养殖大省的地位。要理解这套逻辑,不能只看数据,更要看到那条由历史、地理、政策与科技共同铺就的道路,是如何一步步通向今天、通往未来的。

  当人们开始追溯湖北的养猪历史,会发现这里长期以来的畜牧业是家庭种植业的补充和兼业,农民会利用种植业的剩余产品,进行兼业化生产。在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这一现象固然离不开优秀的自然环境——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湖北,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称。自然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南北气候兼备,非常适合进行生猪养殖;而且,随着发展的脚步,地处平原地区的湖北更显优势,平坦的地势有利于规模化猪场的建设和运营,便于集中管理和机械化作业。

  除此之外,本地猪种资源与饲草、秸秆利用等农业副产物为饲料体系提供了天然支撑。湖北本土培育出来的生猪品种,被保护和开发利用——如清平猪、阳新猪、华中两头乌猪、湖川山地猪和郧阳黑猪,适应了长江中游的气候条件和养殖生态,广受消费者的欢迎。在湖北,有12个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连续22年举办种猪拍卖会,全年外销种猪10万头,有“鄂猪行天下”之美称。

  这些“硬条件”,为规模化企业的落地孕育了肥沃土壤,也让“养猪”在乡村经济中展现出品种可替代、收益稳定的特性。近年来,湖北省内外的龙头企业与养殖企业在湖北投资或扩展,推动了从饲料、种猪、养殖、动保到屠宰、冷链、深加工的一体化布局。当地的农牧企业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和供应链整合实现成本优势与稳定供给,步履不停,求新求变。

  例如,襄阳正大从日本引进一条饺子生产线,“活猪赶进去,饺子产出来”;正大食品从荷兰引进全自动化卤肉生产线;专注于生猪屠宰的企业湖北联海,利用猪内脏做生物制药的原料,生产各种生物药品;今楚联合育种科技从美国引进纯美系曾祖代种猪,开展生猪联合育种工作……在湖北,生猪产业链建设呈现着一片可喜的变化与革新。

  而且,由“政府+企业+科研”三方协作的格局亦为常态,发展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生态化、系统化推进。如今,湖北政府推出种猪补贴,拿出奖补资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猪业,极大地促进了养猪业规模化发展,生猪养殖业地位不断提升。与此同时,湖北省委、省政府将生猪产业列为“十大重点农业产业链”之一,实施“链长制”,推动从饲料、养殖到屠宰、加工的全链条发展。比如,鄂州中新开维建设的全球罕见的26层楼房养猪项目,年出栏可达120万头,为全球单体最大。

  由此可见,湖北生猪产业的崛起并不是偶然,而是自然条件、企业力量、技术升级和政策机制共同构建驱动的结果。湖北的养猪故事,最初是炊烟里的小农日常,当时代的车轮滚过,机械声和智能化的光芒照进了每个猪圈的角落里,土地与人之间最质朴的交流,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意义。

  3、从当下到未来,观湖北生猪的前路与愿景

  此刻的湖北农业,正处在一场深层次的结构重塑之中。曾经以“量”著称的养猪大省,如今正以“质”为先,迈向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与平台化的全链条升级。它的意义,早已超越一项产业,而成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

  标准化,是这场变革的起点。它不仅是防疫与质量安全的底线,更是品牌溢价的通道。当全省范围内推行统一的生物安全、饲养记录与屠宰检验标准,湖北猪肉就从“好吃”变成了“可信”。同时,品牌化让养猪业告别了单纯的规模竞争,进入能讲述和有价值的产业链上游,也让冷链与深加工企业在同一条线上吸纳更多附加值。

  科技,则是这场跃升的发动机。湖北正在搭建高能级的科研平台,将高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编织成紧密的合作网络。湖北生猪养殖产业化遵循这样的路径:科研成果进入示范场,再由示范场推动规模化复制。疫苗研发、基因改良、营养优化——这些科研成果在实验室与农场猪圈之间找到现实的落点。根据统计数据,全湖北已建成8家畜禽产业研发机构,拥有40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包括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省级畜禽遗传资源重点实验室、智能化养殖技术研发平台等,科研水平稳居全国前列。科技让“养猪”真正走向“智造”。

  同时,绿色化的转变则让湖北的乡村拥有了更温润的生态气息,把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沼气,把养殖系统与种植系统耦合,让粪污变能源、秸秆成饲料,湖北正在探索“猪—粮—肥”一体化的农业生态模式。在稻田与养殖场之间,一条绿色的循环经济链悄然成型。它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也让农民在保护土地的同时获得更稳定的收益。

  当技术、企业、政策与自然资源在湖北交汇,我们看到的已不仅是产量的增长,更是一场关于食品安全、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重构的系统性跃迁。在了解这些宏大产业转型事件的同时,我们也不由得联想到,产业升级在一点一滴之间,无声地重塑着那片属于中国人的餐桌风景。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