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养猪业正经历深刻变革:能繁母猪存栏量较2012年峰值缩减近千万头,但生产效率跃升30%,PSY达26头/年。传统养猪大省山东转型为“专业育肥大省”,为探究非洲猪瘟(ASF)疫情对中国生猪产业格局产生的深远重塑效应,2024年11月,笔者对山东省生猪养殖市场进行考察。考察结果表明山东省商品育肥猪出栏量目前已恢复并超越历史峰值,而驱动这一结构性变化的核心因素在于二次育肥(下文简称“二育”)与专业化合同养殖两种新兴商业模式的蓬勃发展。这两种模式的竞争实质,是生产效率、产业韧性、环境可持续性及社会经济影响等多维目标的综合权衡。
1、二次育肥
1.1资金与行情的博弈场
二次育肥是指养殖户购进已达正常出栏体重的生猪(通常体重120 kg左右),继续育肥至150 kg以上再出售,以赚取价差利润的短期养殖模式。二次育肥时间窗口集中在生猪体重达到110~130 kg常规出栏标准后,此时猪只具备较强生长潜力,增重效率高,通常延长饲养2~4个月可使体重增至150~180 kg。操作主体多为具备空置栏舍的中小养殖场,这些场区能灵活调整生产计划,相比大型养殖集团更易实施短期投机行为。技术层面需要调整饲料配方,增加玉米、豆粕等高能量原料占比,同时控制饲喂频次防止过肥。在普遍的认知中,二育确实没有多少科技含量,无非是资金和赌博的游戏。笔者到临沂的第二天拜访了两家做二育的老板Z总和C总。临沂当地真正的母猪场很少,倒是屠宰场十分多,大概有一百多家。他们说当地做二育的人也比较多,单Z总一家每年大概能做10万头左右的中介,他自己还有两个场,一共可以饲养3 000多头。笔者问Z总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他说最关心的是行情,这是影响二育的关键,对于疾病,但好像有关注但又不怎么担心。谈到生物安全,他自己也说,并不是特别重视。可能是因为这么大体重的猪随时可以销售的缘故。问他一般会发什么病的时候,他说猪胸膜肺炎、猪蓝耳病和猪流感还是比较普遍的。
对于二次育肥,行情是决定盈亏的关键。疾病风险(如胸膜肺炎、猪蓝耳病、猪流感)虽存在,但因饲养周期短且可随时出栏止损,其关注度相对靠后。生物安全投入因此也非其优先选项,“赌性”与资金实力成为该模式的显著标签。也可能不光是“赌性”,或许也有一些不为外人知晓的经验。
二育能在山东蓬勃发展,依托山东发达的屠宰网络、便捷的运输体系及从业者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资金实力,才有进行“价格投机”的保障。尽管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缺乏科技含量的资金游戏”,但其规模效应不容忽视。
1.2二次育肥风险因素
1.2.1政策因素
从产业链视角看,二次育肥这种行为会扰乱市场信号。当养殖户囤积本应上市的生猪进行二次育肥时,会造成短期供给不足的假象,推动猪价非理性上涨。而集中出栏时又导致价格踩踏。这种人为制造的波动使整个产业链的产能规划失去基准,屠宰企业被迫调整生产计划,终端肉品价格稳定性被破坏。
2025年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集养殖、屠宰龙头企业进行座谈会,明确提出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牧原股份相关人士也表示,公司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2025年5月底已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公开数据显示,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调减,第二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减至343万头,减量5.4万头。新希望集团在2025年6月份向广大采购客户发出通知,明确商品猪不得流入二次育肥,禁止开具饲养用途检疫票,对违规操作的客户将给予暂停竞拍直至关闭竞拍权的处罚。
1.2.2疫病风险
二次育肥涉及生猪的多次转运和跨场饲养,这成为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重要途径。统计数据显示,二次中转导致的疫情传播风险高达43%,远超养殖场内部中转(29%)。生猪在运输过程中的频繁移动和不同环境的接触,极大增加了疫病传播的可能性。
1.2.3粮食安全
二次育肥料重比高达3.5∶1,较直育模式多耗粮25%,全国每年因此浪费饲料超1 800万t,相当于1.2亿人全年的口粮。
2、专业化放养-产业链价值的极致整合
放养这种模式并不新鲜,与二次育肥的“短平快”不同,放养模式构建了更为复杂的轻资产运营体系。模式本质是放养公司(平台)提供猪苗、饲料、动保、技术指导和管理,由签约农户负责具体饲养至出栏体重,公司按约定价格回收。很多年前,很多头部企业集团就开始采用“公司+农户”形式,但做得好的屈指可数,而现在这种模式又为何能在山东蓬勃发展?
2.1放养公司欣欣向荣
带着些许疑问,笔者拜访了潍坊的两家放养公司。Q总和H总都是非常年轻的老总,据说仅仅在他们附近的片区,放养的公司都有一两百个,规模最小的几千头,最大的有几百万头,还有某家企业的目标是2025年把放养规模发展到千万头。言谈间,了解到的欣欣向荣之势让笔者十分震撼。放养最关心的是猪苗质量、养户水平和素质、团队的执行力。他们特别细致地讲了和国内某些集团合作的风雨变迁情况,形形色色的养殖户情况,放养和地域文化的关系,讲了如何和当地各个部门打交道,如何处理养殖户之间的关系等等。他们比较在意猪蓝耳病,如果有稳定的猪蓝耳病双阴猪货源,他们愿意长期合作。
放养模式在山东蓬勃发展,有其特殊的成因,也因为这群人聪明有才智,能有效地利用山东的特殊情况,把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做到了极致。有人曾做分析:一个饲养5 000头左右的农户,夫妻场规模在1 000~2 000头/批,代养费从2024年的1.9元/kg增至2025年的2元/kg,放养公司(平台)设置科学的奖励机制:要求成活率95%以上和料重比2.6以下,如有超标准完成者给予额外奖励。这样的精细分工使得整个放养模式下养殖效率显著提升,规模猪企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25头以上,断奶仔猪成本控制在260元/头,育肥猪料重比降至2.4;而传统自繁自养模式造肉成本在14~17元/kg,料重比2.8~3.2,放养模式下养殖效率远高于传统散户水平。
2.2母猪场的“回流”建设
无论是山东的朋友所说还是公开的数据都显示,2024年至今,山东出现了400家以上的放养公司。优质的猪苗,是放养公司决胜的关键,因此,有些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苗源,有些则把眼睛盯住了福建这个“宝地”,那里的养猪意识比较先进,养猪协会也十分给力,这个省的猪蓝耳病双阴仔猪非常多,受到广大放养公司的青睐。
正当大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苗源”的时候,有远见的公司,正以十分低廉的价格重新回到山东,租赁或购买原来的母猪场,进行改造,重新饲养母猪,他们认为,最终的PK,还是需要回到养猪业的本质:效率和效益之争!
2.3母猪放养的专业分工
正当人们都以为只有仔猪放养的时候,山东、河北一带,又出现了“母猪放养”的专业化公司:有专门提供后备猪的公司;有专门配种的公司,配种后养到重胎期;有引进重胎母猪的公司,在分娩断奶后,仔猪和母猪都转走,再循环;还有大家熟悉的代养公司!
各种组合和发展,让人目不暇接,为何会出现这么多的新模式,又有谁有这么强大的能力,整合这些“产业链条”?整合的逻辑又是什么?笔者想,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专业化的极致分工。为了避免非洲猪瘟来了被“一锅端”,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亏多少赚多少的商业逻辑上的运营。
3、“山东模式”的土壤—天时、地利与人和
山东二育与放养模式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其成功根植于独特的地域产业生态:首先,山东农业规模化基础良好(猪、禽、鸭、果蔬等),吸引形形色色产业资本投资养猪,提供资金保障。其次,齐鲁大地契约文化积淀深厚,家禽巨头(如新希望六和)长期实践奠定了放养所需的契约精神和社会信任基础。加之,有相对完备的配套体系,如密集的饲料厂(支持极端代工)、兽药疫苗企业(服务下沉)、屠宰场、运输网络构成高效产业链闭环。最主要的是有一批富有活力的“新农人”: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从业者具备产业链经验、资源整合能力、变革激情和敏锐的商业嗅觉。
4、生猪产业格局在“山东放养模式”的驱动下重塑
在“山东放养模式”的驱动下传统养猪产业带正被“南猪北移”浪潮所改变。大量产能正从南方疫情风险较高、环保压力大、土地资源紧张的密集区域,向拥有广袤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生物安全天然条件更为优越的北方地区转移。据了解,黑龙江是复制“山东模式”最为亮眼的省份。该省充分借鉴山东经验,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公司+农户”放养体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黑龙江省生猪出栏量达到2 500万头,同比增长3.5%,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模式复制的成功。同时,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并保障仔猪供应,黑龙江于同年9月成立了“黑龙江仔猪联盟”。该联盟汇聚了省内多家大型规模猪场和实力雄厚的放养企业,通过协同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高效衔接。与此同时,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河南,也开辟了另一条依托龙头企业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了本土巨头牧原集团在种猪繁育、饲料营养、养殖技术和仔猪供应方面的绝对领先优势。在与牧原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的模式下,河南的合作养殖农户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回报。
4.1产业链条太长,疾病防控风险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流程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控更加系统和细致,能否跑通,取决于专业化、流程化和标准化,有非常多的细节,有待考证。
4.2“双阴”母猪的维持
养猪业的竞争,最终取决于“效率”和“效益”,通俗讲“造肉成本”,猪蓝耳病“双阴”猪是致胜的关键要素,如何维持猪场猪蓝耳病“双阴”或者说如何在猪蓝耳病存在的情况下,猪场基本不受损失,是重要的挑战。单纯的生物安全手段,很难不出问题,因此,近年来,诞生了非常多的猪蓝耳病防控的手段和猪蓝耳病净化的公司,鱼目混珠,需要做好基本的甄别。
4.3专业化解决方案
探索在集团母猪场或放养公司集中的区域设立专业机构或服务公司,接收并集中处置猪蓝耳病阳性前期猪或农户端的瘦弱病猪。每年因猪蓝耳病造成的母猪流产、仔猪损失、保育舍死亡率偏高和中大猪死亡,也是非常大的影响。
4.4新型商业模式的运作要点
如果是养猪,则采取轻资产(租赁改造栏舍)和产业链条整合为主;如果是服务公司,则采取技术驱动(强化猪蓝耳病、腹泻等防控及病弱猪营养方案)模式;如果是兽药、疫苗和其他企业,则必须围绕产业链条的服务进行转型和升级。所有链条上企业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核心目标,要么带来效率,要么节约成本,要么降低风险,要么能在某个别人做不到的地方做到,别人能做到的地方做到极致。
5、结语
在后非瘟时代,疫病摧毁了旧有秩序,也催生了山东养猪业的模式创新革命。二次育肥以“快”制胜,专业化放养以“链”称雄,母猪疾病净化成刚需,产业模式再度极致重组,所有这些构成了当前山东养猪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深刻影响着全国产业格局的重塑。这场模式之争的本质,是产业链价值在极端压力下的重新发现与高效分配。对从业者而言,洞察趋势、拥抱变化,在科技创新之外,深入理解并适配成功的商业模式,或利用其衍生的细分需求(如病弱猪专业化处理)提供价值服务,是立足未来猪业的关键路径。山东经验昭示:当“变局”已成定局,“入局”方为出路。
1、二次育肥
1.1资金与行情的博弈场
二次育肥是指养殖户购进已达正常出栏体重的生猪(通常体重120 kg左右),继续育肥至150 kg以上再出售,以赚取价差利润的短期养殖模式。二次育肥时间窗口集中在生猪体重达到110~130 kg常规出栏标准后,此时猪只具备较强生长潜力,增重效率高,通常延长饲养2~4个月可使体重增至150~180 kg。操作主体多为具备空置栏舍的中小养殖场,这些场区能灵活调整生产计划,相比大型养殖集团更易实施短期投机行为。技术层面需要调整饲料配方,增加玉米、豆粕等高能量原料占比,同时控制饲喂频次防止过肥。在普遍的认知中,二育确实没有多少科技含量,无非是资金和赌博的游戏。笔者到临沂的第二天拜访了两家做二育的老板Z总和C总。临沂当地真正的母猪场很少,倒是屠宰场十分多,大概有一百多家。他们说当地做二育的人也比较多,单Z总一家每年大概能做10万头左右的中介,他自己还有两个场,一共可以饲养3 000多头。笔者问Z总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他说最关心的是行情,这是影响二育的关键,对于疾病,但好像有关注但又不怎么担心。谈到生物安全,他自己也说,并不是特别重视。可能是因为这么大体重的猪随时可以销售的缘故。问他一般会发什么病的时候,他说猪胸膜肺炎、猪蓝耳病和猪流感还是比较普遍的。
对于二次育肥,行情是决定盈亏的关键。疾病风险(如胸膜肺炎、猪蓝耳病、猪流感)虽存在,但因饲养周期短且可随时出栏止损,其关注度相对靠后。生物安全投入因此也非其优先选项,“赌性”与资金实力成为该模式的显著标签。也可能不光是“赌性”,或许也有一些不为外人知晓的经验。
二育能在山东蓬勃发展,依托山东发达的屠宰网络、便捷的运输体系及从业者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资金实力,才有进行“价格投机”的保障。尽管被部分业内人士视为“缺乏科技含量的资金游戏”,但其规模效应不容忽视。
1.2二次育肥风险因素
1.2.1政策因素
从产业链视角看,二次育肥这种行为会扰乱市场信号。当养殖户囤积本应上市的生猪进行二次育肥时,会造成短期供给不足的假象,推动猪价非理性上涨。而集中出栏时又导致价格踩踏。这种人为制造的波动使整个产业链的产能规划失去基准,屠宰企业被迫调整生产计划,终端肉品价格稳定性被破坏。
2025年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集养殖、屠宰龙头企业进行座谈会,明确提出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牧原股份相关人士也表示,公司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2025年5月底已不对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公开数据显示,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已经连续两个季度调减,第二季度末能繁母猪存栏减至343万头,减量5.4万头。新希望集团在2025年6月份向广大采购客户发出通知,明确商品猪不得流入二次育肥,禁止开具饲养用途检疫票,对违规操作的客户将给予暂停竞拍直至关闭竞拍权的处罚。
1.2.2疫病风险
二次育肥涉及生猪的多次转运和跨场饲养,这成为非洲猪瘟疫情传播的重要途径。统计数据显示,二次中转导致的疫情传播风险高达43%,远超养殖场内部中转(29%)。生猪在运输过程中的频繁移动和不同环境的接触,极大增加了疫病传播的可能性。
1.2.3粮食安全
二次育肥料重比高达3.5∶1,较直育模式多耗粮25%,全国每年因此浪费饲料超1 800万t,相当于1.2亿人全年的口粮。
2、专业化放养-产业链价值的极致整合
放养这种模式并不新鲜,与二次育肥的“短平快”不同,放养模式构建了更为复杂的轻资产运营体系。模式本质是放养公司(平台)提供猪苗、饲料、动保、技术指导和管理,由签约农户负责具体饲养至出栏体重,公司按约定价格回收。很多年前,很多头部企业集团就开始采用“公司+农户”形式,但做得好的屈指可数,而现在这种模式又为何能在山东蓬勃发展?
2.1放养公司欣欣向荣
带着些许疑问,笔者拜访了潍坊的两家放养公司。Q总和H总都是非常年轻的老总,据说仅仅在他们附近的片区,放养的公司都有一两百个,规模最小的几千头,最大的有几百万头,还有某家企业的目标是2025年把放养规模发展到千万头。言谈间,了解到的欣欣向荣之势让笔者十分震撼。放养最关心的是猪苗质量、养户水平和素质、团队的执行力。他们特别细致地讲了和国内某些集团合作的风雨变迁情况,形形色色的养殖户情况,放养和地域文化的关系,讲了如何和当地各个部门打交道,如何处理养殖户之间的关系等等。他们比较在意猪蓝耳病,如果有稳定的猪蓝耳病双阴猪货源,他们愿意长期合作。
放养模式在山东蓬勃发展,有其特殊的成因,也因为这群人聪明有才智,能有效地利用山东的特殊情况,把产业链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分配做到了极致。有人曾做分析:一个饲养5 000头左右的农户,夫妻场规模在1 000~2 000头/批,代养费从2024年的1.9元/kg增至2025年的2元/kg,放养公司(平台)设置科学的奖励机制:要求成活率95%以上和料重比2.6以下,如有超标准完成者给予额外奖励。这样的精细分工使得整个放养模式下养殖效率显著提升,规模猪企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25头以上,断奶仔猪成本控制在260元/头,育肥猪料重比降至2.4;而传统自繁自养模式造肉成本在14~17元/kg,料重比2.8~3.2,放养模式下养殖效率远高于传统散户水平。
2.2母猪场的“回流”建设
无论是山东的朋友所说还是公开的数据都显示,2024年至今,山东出现了400家以上的放养公司。优质的猪苗,是放养公司决胜的关键,因此,有些公司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苗源,有些则把眼睛盯住了福建这个“宝地”,那里的养猪意识比较先进,养猪协会也十分给力,这个省的猪蓝耳病双阴仔猪非常多,受到广大放养公司的青睐。
正当大家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苗源”的时候,有远见的公司,正以十分低廉的价格重新回到山东,租赁或购买原来的母猪场,进行改造,重新饲养母猪,他们认为,最终的PK,还是需要回到养猪业的本质:效率和效益之争!
2.3母猪放养的专业分工
正当人们都以为只有仔猪放养的时候,山东、河北一带,又出现了“母猪放养”的专业化公司:有专门提供后备猪的公司;有专门配种的公司,配种后养到重胎期;有引进重胎母猪的公司,在分娩断奶后,仔猪和母猪都转走,再循环;还有大家熟悉的代养公司!
各种组合和发展,让人目不暇接,为何会出现这么多的新模式,又有谁有这么强大的能力,整合这些“产业链条”?整合的逻辑又是什么?笔者想,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专业化的极致分工。为了避免非洲猪瘟来了被“一锅端”,在他们能接受的范围内,亏多少赚多少的商业逻辑上的运营。
3、“山东模式”的土壤—天时、地利与人和
山东二育与放养模式的爆发式增长并非偶然,其成功根植于独特的地域产业生态:首先,山东农业规模化基础良好(猪、禽、鸭、果蔬等),吸引形形色色产业资本投资养猪,提供资金保障。其次,齐鲁大地契约文化积淀深厚,家禽巨头(如新希望六和)长期实践奠定了放养所需的契约精神和社会信任基础。加之,有相对完备的配套体系,如密集的饲料厂(支持极端代工)、兽药疫苗企业(服务下沉)、屠宰场、运输网络构成高效产业链闭环。最主要的是有一批富有活力的“新农人”: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从业者具备产业链经验、资源整合能力、变革激情和敏锐的商业嗅觉。
4、生猪产业格局在“山东放养模式”的驱动下重塑
在“山东放养模式”的驱动下传统养猪产业带正被“南猪北移”浪潮所改变。大量产能正从南方疫情风险较高、环保压力大、土地资源紧张的密集区域,向拥有广袤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生物安全天然条件更为优越的北方地区转移。据了解,黑龙江是复制“山东模式”最为亮眼的省份。该省充分借鉴山东经验,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的“公司+农户”放养体系,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黑龙江省生猪出栏量达到2 500万头,同比增长3.5%,这一数据充分体现了模式复制的成功。同时,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并保障仔猪供应,黑龙江于同年9月成立了“黑龙江仔猪联盟”。该联盟汇聚了省内多家大型规模猪场和实力雄厚的放养企业,通过协同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的高效衔接。与此同时,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河南,也开辟了另一条依托龙头企业的发展路径。充分发挥了本土巨头牧原集团在种猪繁育、饲料营养、养殖技术和仔猪供应方面的绝对领先优势。在与牧原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的模式下,河南的合作养殖农户也获得了可观的收益回报。
4.1产业链条太长,疾病防控风险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流程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控更加系统和细致,能否跑通,取决于专业化、流程化和标准化,有非常多的细节,有待考证。
4.2“双阴”母猪的维持
养猪业的竞争,最终取决于“效率”和“效益”,通俗讲“造肉成本”,猪蓝耳病“双阴”猪是致胜的关键要素,如何维持猪场猪蓝耳病“双阴”或者说如何在猪蓝耳病存在的情况下,猪场基本不受损失,是重要的挑战。单纯的生物安全手段,很难不出问题,因此,近年来,诞生了非常多的猪蓝耳病防控的手段和猪蓝耳病净化的公司,鱼目混珠,需要做好基本的甄别。
4.3专业化解决方案
探索在集团母猪场或放养公司集中的区域设立专业机构或服务公司,接收并集中处置猪蓝耳病阳性前期猪或农户端的瘦弱病猪。每年因猪蓝耳病造成的母猪流产、仔猪损失、保育舍死亡率偏高和中大猪死亡,也是非常大的影响。
4.4新型商业模式的运作要点
如果是养猪,则采取轻资产(租赁改造栏舍)和产业链条整合为主;如果是服务公司,则采取技术驱动(强化猪蓝耳病、腹泻等防控及病弱猪营养方案)模式;如果是兽药、疫苗和其他企业,则必须围绕产业链条的服务进行转型和升级。所有链条上企业存在的根本价值在于,核心目标,要么带来效率,要么节约成本,要么降低风险,要么能在某个别人做不到的地方做到,别人能做到的地方做到极致。
5、结语
在后非瘟时代,疫病摧毁了旧有秩序,也催生了山东养猪业的模式创新革命。二次育肥以“快”制胜,专业化放养以“链”称雄,母猪疾病净化成刚需,产业模式再度极致重组,所有这些构成了当前山东养猪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深刻影响着全国产业格局的重塑。这场模式之争的本质,是产业链价值在极端压力下的重新发现与高效分配。对从业者而言,洞察趋势、拥抱变化,在科技创新之外,深入理解并适配成功的商业模式,或利用其衍生的细分需求(如病弱猪专业化处理)提供价值服务,是立足未来猪业的关键路径。山东经验昭示:当“变局”已成定局,“入局”方为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