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一则消息在养猪行业引发广泛关注——北京某养猪企业因水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浓度超标、氨氮排放浓度超标,被处以18万元罚款。从财务数据角度看,18万元罚款在一些大型企业的营收中占比或许较小,但在当前严格的环保监管背景下,这一罚单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11省环保政策“亮剑”:史上最严标准落地
该企业被罚并非个别案例。在此之前,已有多家规模猪企在环保问题上出现违规情况。一系列处罚事件,凸显出养猪行业长期存在的“重生产、轻治理”问题。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监管要求,猪企的态度正在发生显著转变,从最初对环保罚单的忽视,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开展环保整改。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牧原、温氏、新希望等龙头企业在环保治理方面的投入合计超过45亿元,较2020年增长120%。这一数据的大幅增长,充分体现出企业对环保重视程度的提升。
在环保风暴中,政策层面的变革是关键驱动力。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政策相继出台,对养猪行业形成强大约束。
国家层面:环保责任上升为“一把手工程”
202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这一文件的发布标志着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从行业管理提升为政治任务。文件明确规定,地方党政“一把手”对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环保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这意味着地方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将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否则将影响政绩考核。
政策的实施效果迅速显现,各地积极响应。山东多地开展“四不两直”暗访,检查人员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对畜禽养殖场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检查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和设施运行情况,有效打击了部分养殖场的违规行为。四川也开展类似暗访行动,对岷江、沱江等流域的养殖场进行严格排查,确保环保政策落实到位。福建将存栏2000头以上的猪场纳入液位报警实时监控,一旦出现液位异常,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察觉并采取措施,有效杜绝雨季溢流风险。这些行动表明,环保监管已从过去的“运动式整治”转变为“常态化高压”监管,养殖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环保工作符合要求。
地方细则“加码”:排放标准刷新底线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更为严格的细则,不断提高环保排放标准。
广东自2025年5月1日起实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613-2024),将总氮、总铜、总锌等指标纳入管控范围,对企业污水处理提出更高要求。为满足新标准,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升级污水处理设施,加装三级过滤系统,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确保排放水质达标。山东要求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保持100%。对于粪污台账不完整的养殖场,将面临5-10万元的罚款,促使企业认真做好粪污处理和台账记录工作。四川规定,岷江、沱江流域养殖场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粪污还田管网建设,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未达标者一律停产整改,停产整改期间企业不仅无法正常生产,还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占的风险,因此企业积极推进管网建设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已有11个省份启动新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30%的地市标准严于国家标准30%-50%。这些地方细则的出台,给养猪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同时也促使企业加快环保升级步伐,以适应新的标准要求。
三类猪场“倒计时”:580万头母猪产能将出局
在环保风暴的影响下,并非所有猪场都能平稳发展。根据业内权威评估,2025-2027年环保新政将导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580-780万头,占现有存栏量的12%-16%。这一数据在养猪行业引起强烈反响。那么,哪些猪场将率先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呢?
传统散户:水源保护区的“清退风暴”
长江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正成为传统散户面临挑战的集中区域。据统计,这些区域约65万散户面临强制退养,占全国散户总数的22%。以江苏为例,在太湖流域5公里内,散户已全部关停。这些散户规模较小,平均每户存栏能繁母猪5-8头,虽然单户规模不大,但总体来看,他们的退养将直接导致350-500万头母猪产能退出。
中小型场:设备与区位的“双重绞杀”
在年出栏2000-5000头规模的养殖场中,设备老旧型(建场超过10年)和选址不当型(距离居民区/水体不足500米)的养殖场面临严峻挑战,约40%被列入淘汰名单。这些养殖场在过去或许经营状况良好,但随着环保标准提高,其短板逐渐凸显。
跨界资本:环评成为“致命短板”
2018年后,大量跨界资本涌入养猪行业,其中包括房地产转型企业和金融资本项目。然而,这些新入局者中,约30%因环评不达标面临整改或关停。
跨界资本虽然资金实力雄厚,但在养猪行业专业性不足,对环保法规和标准了解不够深入,在环评流程和治污设施建设方面容易出现漏洞。这也提醒其他企业,进入新行业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在环保方面,绝不能掉以轻心。
11省环保政策“亮剑”:史上最严标准落地
该企业被罚并非个别案例。在此之前,已有多家规模猪企在环保问题上出现违规情况。一系列处罚事件,凸显出养猪行业长期存在的“重生产、轻治理”问题。面对日益严格的环保监管要求,猪企的态度正在发生显著转变,从最初对环保罚单的忽视,逐渐转变为积极主动开展环保整改。企查查数据显示,2023年,牧原、温氏、新希望等龙头企业在环保治理方面的投入合计超过45亿元,较2020年增长120%。这一数据的大幅增长,充分体现出企业对环保重视程度的提升。
在环保风暴中,政策层面的变革是关键驱动力。从国家到地方,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政策相继出台,对养猪行业形成强大约束。
国家层面:环保责任上升为“一把手工程”
202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这一文件的发布标志着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从行业管理提升为政治任务。文件明确规定,地方党政“一把手”对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环保工作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这意味着地方领导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将其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否则将影响政绩考核。
政策的实施效果迅速显现,各地积极响应。山东多地开展“四不两直”暗访,检查人员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对畜禽养殖场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检查粪污资源化利用台账和设施运行情况,有效打击了部分养殖场的违规行为。四川也开展类似暗访行动,对岷江、沱江等流域的养殖场进行严格排查,确保环保政策落实到位。福建将存栏2000头以上的猪场纳入液位报警实时监控,一旦出现液位异常,相关部门能够及时察觉并采取措施,有效杜绝雨季溢流风险。这些行动表明,环保监管已从过去的“运动式整治”转变为“常态化高压”监管,养殖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环保工作符合要求。
地方细则“加码”:排放标准刷新底线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更为严格的细则,不断提高环保排放标准。
广东自2025年5月1日起实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613-2024),将总氮、总铜、总锌等指标纳入管控范围,对企业污水处理提出更高要求。为满足新标准,企业需投入大量资金升级污水处理设施,加装三级过滤系统,对污水进行深度处理,确保排放水质达标。山东要求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保持100%。对于粪污台账不完整的养殖场,将面临5-10万元的罚款,促使企业认真做好粪污处理和台账记录工作。四川规定,岷江、沱江流域养殖场需在2025年底前完成粪污还田管网建设,将粪污转化为有机肥料,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未达标者一律停产整改,停产整改期间企业不仅无法正常生产,还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占的风险,因此企业积极推进管网建设工作。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已有11个省份启动新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30%的地市标准严于国家标准30%-50%。这些地方细则的出台,给养猪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同时也促使企业加快环保升级步伐,以适应新的标准要求。
三类猪场“倒计时”:580万头母猪产能将出局
在环保风暴的影响下,并非所有猪场都能平稳发展。根据业内权威评估,2025-2027年环保新政将导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减少580-780万头,占现有存栏量的12%-16%。这一数据在养猪行业引起强烈反响。那么,哪些猪场将率先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呢?
传统散户:水源保护区的“清退风暴”
长江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正成为传统散户面临挑战的集中区域。据统计,这些区域约65万散户面临强制退养,占全国散户总数的22%。以江苏为例,在太湖流域5公里内,散户已全部关停。这些散户规模较小,平均每户存栏能繁母猪5-8头,虽然单户规模不大,但总体来看,他们的退养将直接导致350-500万头母猪产能退出。
中小型场:设备与区位的“双重绞杀”
在年出栏2000-5000头规模的养殖场中,设备老旧型(建场超过10年)和选址不当型(距离居民区/水体不足500米)的养殖场面临严峻挑战,约40%被列入淘汰名单。这些养殖场在过去或许经营状况良好,但随着环保标准提高,其短板逐渐凸显。
跨界资本:环评成为“致命短板”
2018年后,大量跨界资本涌入养猪行业,其中包括房地产转型企业和金融资本项目。然而,这些新入局者中,约30%因环评不达标面临整改或关停。
跨界资本虽然资金实力雄厚,但在养猪行业专业性不足,对环保法规和标准了解不够深入,在环评流程和治污设施建设方面容易出现漏洞。这也提醒其他企业,进入新行业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尤其是在环保方面,绝不能掉以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