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烈日炙烤,对城市“菜篮子”稳定保障来说,既是一场民生保供的“耐力赛”,也是一场高温下农业农村部门生产组织能力的大考试。合肥市未雨绸缪,及早谋划,统筹市民蔬菜、水果、生猪、家禽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的一揽子保障,全力应对夏季“烤验”,确保酷暑季节市民“餐盘子”供给不断档、“不缩水”。
梯次安排茬口,保障“接力”上市
近日,暑热连绵,气温持续攀升,市民的夏日餐桌上新鲜绿叶菜如何保障质优量多不断供?“天气异常高温,但我们全力组织和抓好夏季蔬菜的保供工作不‘降温’,保障蔬菜生产高温淡季供给‘不淡’”,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特产处任家友处长向记者介绍。记者从该局获悉,市农业农村部门在分县市区、分种植品类摸排地产蔬菜分布、品种和产销等情况下,加强1630家蔬菜生产主体的生产调度,组织市农业行业蔬菜首席专家工作室、农技人员,指导各地提前安排和调整种植计划,合理安排茬口,选用抗热、耐湿、抗病的抗热青、早生华京、抗热矮脚白、矮杂1号小白菜等品种,扩大种植规模。目前,该市本地“伏缺菜”规模化叶菜生产面积达4.1万亩,产量将达7.6万吨,小青菜、毛白菜、生菜、蕹菜、苋菜、韭菜等叶类菜和南瓜、冬瓜、丝瓜、莲藕等常规蔬菜以及金针菇、秀珍菇等食用菌,夏季供应稳定和充足。同时,合肥持续加强与都市圈周边地区合作共建蔬菜生产基地,今年还将有来自岳西茭白、霍山高山豇豆、金寨黄瓜等约6600吨优质蔬菜供给合肥市场,进一步充实市民“菜篮子”品种。
推进设施种养,稳定“供给”均衡
夏季频繁出现的高温干旱、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极易导致露天蔬菜出苗难、生长慢、产量低和畜禽养殖效率低下。如何破解高温下的均衡稳供难题?合肥市突出大面积设施化“增地增产”,让高温下的“菜篮子”和“肉案子”等生产供给不再“看天”而作。近年来,合肥市持续引导种植户采用连栋大棚、钢架大棚等设施进行蔬菜生产,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保证蔬菜产量和效益。“今年以来,我们兑现市级奖补资金1801万元,支持新建蔬菜生产基地43家,新建设施蔬菜大棚面积43万平方米,带动蔬菜生产新增产能1万吨”,任家友处长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设施增产的情况。在庐阳区安徽芸林生态科技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内,水肥一体化和风机湿帘降温等智能设施正在呵护蔬菜生长,企业负责人刘勇介绍道“我们运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设施智能管理,不仅有效降低了高温热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而且口感特别鲜嫩,销往盒马生鲜、连锁商超、社区团购的苋菜、木耳菜、空心菜等耐热叶类菜,日均上市量保持在6吨左右,保供不减产。”会“思考”的智能环控设施,同样让畜禽养殖不再惧怕夏季高温。“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能精准调节鸡舍内的温湿度,当温度超过28℃系统就自动启动水帘降温,鸡群始终处于舒适饲养环境,高温季节的产蛋率仍保持在92%以上。”谈起智能化养殖带来的新变化,长丰县岗集镇光大禽业负责人李新翼津津乐道地介绍着。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处刘文红处长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有350余家规模养殖场配备了智能环控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养殖户可实时监控和调整舍内环境,科技赋能让畜禽养殖实现了全季智能可控”。肥西县山南镇蛋鸡养殖户吴其飞说,“现在手机上就能查看鸡舍情况,再也不用半夜起来看温度计了。”目前,该市日均出栏生猪4700头、家禽28万羽、禽蛋460吨,上市渔业水产品500吨,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
强化生产管理,提高“品质”种养
高产多产和有品质,离不开高效有序的生产管理。合肥市农业农村局针对夏季蔬菜生产特点,在严把育苗质量关的同时,及时发布《2025年夏季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组织蔬菜农技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种植主体指导分阶段种足种好各类绿叶菜,同步加强蔬菜苗床、降温保湿、适度控水、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拉设遮阳网和防虫网等综合管理措施,确保菜苗健康生产。构建“技防+人防+政策防”的畜禽养殖综合管理体系,组织专家编制《合肥市高温天气畜禽养殖生产技术要点》,指导养殖主体提高畜禽养殖品质。营养调控也有妙招,推广“两餐制”饲喂、营养调控等技术,让饲喂管理更科学。“我们把喂料时间调整到早晚凉爽的时段,中午添加维生素C和电解质,保障饲养质量。”肥西县山南镇生猪养殖大户卫志宏向记者介绍他新学的饲养“抗暑秘籍”。“在饲料保障方面,我们联合10家大型饲料企业建立了保供机制。加强疫病防控同样不能松懈,6月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养殖场消毒4000余场次,免疫畜禽600余万头(只),并加强屠宰环节管理,驻场官方兽医24小时值守,确保上市肉品安全。”刘文红处长向记者详细地介绍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账本”。政策护航,加强金融保险双保障,进一步稳定了夏季畜禽生产。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财政等部门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全省首创畜禽水产等重要农产品养殖收入保险,安排1000万元试点生猪、肉禽、牛羊等价格波动大的重要农产品收入保险补助,实现传统农险产品向“保价格、保收入”升级,有政策托底,养殖经营主体扩产保供的信心更足了。
梯次安排茬口,保障“接力”上市
近日,暑热连绵,气温持续攀升,市民的夏日餐桌上新鲜绿叶菜如何保障质优量多不断供?“天气异常高温,但我们全力组织和抓好夏季蔬菜的保供工作不‘降温’,保障蔬菜生产高温淡季供给‘不淡’”,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特产处任家友处长向记者介绍。记者从该局获悉,市农业农村部门在分县市区、分种植品类摸排地产蔬菜分布、品种和产销等情况下,加强1630家蔬菜生产主体的生产调度,组织市农业行业蔬菜首席专家工作室、农技人员,指导各地提前安排和调整种植计划,合理安排茬口,选用抗热、耐湿、抗病的抗热青、早生华京、抗热矮脚白、矮杂1号小白菜等品种,扩大种植规模。目前,该市本地“伏缺菜”规模化叶菜生产面积达4.1万亩,产量将达7.6万吨,小青菜、毛白菜、生菜、蕹菜、苋菜、韭菜等叶类菜和南瓜、冬瓜、丝瓜、莲藕等常规蔬菜以及金针菇、秀珍菇等食用菌,夏季供应稳定和充足。同时,合肥持续加强与都市圈周边地区合作共建蔬菜生产基地,今年还将有来自岳西茭白、霍山高山豇豆、金寨黄瓜等约6600吨优质蔬菜供给合肥市场,进一步充实市民“菜篮子”品种。
推进设施种养,稳定“供给”均衡
夏季频繁出现的高温干旱、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极易导致露天蔬菜出苗难、生长慢、产量低和畜禽养殖效率低下。如何破解高温下的均衡稳供难题?合肥市突出大面积设施化“增地增产”,让高温下的“菜篮子”和“肉案子”等生产供给不再“看天”而作。近年来,合肥市持续引导种植户采用连栋大棚、钢架大棚等设施进行蔬菜生产,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保证蔬菜产量和效益。“今年以来,我们兑现市级奖补资金1801万元,支持新建蔬菜生产基地43家,新建设施蔬菜大棚面积43万平方米,带动蔬菜生产新增产能1万吨”,任家友处长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设施增产的情况。在庐阳区安徽芸林生态科技的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内,水肥一体化和风机湿帘降温等智能设施正在呵护蔬菜生长,企业负责人刘勇介绍道“我们运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设施智能管理,不仅有效降低了高温热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而且口感特别鲜嫩,销往盒马生鲜、连锁商超、社区团购的苋菜、木耳菜、空心菜等耐热叶类菜,日均上市量保持在6吨左右,保供不减产。”会“思考”的智能环控设施,同样让畜禽养殖不再惧怕夏季高温。“智能环境控制系统能精准调节鸡舍内的温湿度,当温度超过28℃系统就自动启动水帘降温,鸡群始终处于舒适饲养环境,高温季节的产蛋率仍保持在92%以上。”谈起智能化养殖带来的新变化,长丰县岗集镇光大禽业负责人李新翼津津乐道地介绍着。合肥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处刘文红处长告诉记者,“目前,全市已有350余家规模养殖场配备了智能环控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养殖户可实时监控和调整舍内环境,科技赋能让畜禽养殖实现了全季智能可控”。肥西县山南镇蛋鸡养殖户吴其飞说,“现在手机上就能查看鸡舍情况,再也不用半夜起来看温度计了。”目前,该市日均出栏生猪4700头、家禽28万羽、禽蛋460吨,上市渔业水产品500吨,有效保障了市场需求。
强化生产管理,提高“品质”种养
高产多产和有品质,离不开高效有序的生产管理。合肥市农业农村局针对夏季蔬菜生产特点,在严把育苗质量关的同时,及时发布《2025年夏季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组织蔬菜农技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种植主体指导分阶段种足种好各类绿叶菜,同步加强蔬菜苗床、降温保湿、适度控水、严格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拉设遮阳网和防虫网等综合管理措施,确保菜苗健康生产。构建“技防+人防+政策防”的畜禽养殖综合管理体系,组织专家编制《合肥市高温天气畜禽养殖生产技术要点》,指导养殖主体提高畜禽养殖品质。营养调控也有妙招,推广“两餐制”饲喂、营养调控等技术,让饲喂管理更科学。“我们把喂料时间调整到早晚凉爽的时段,中午添加维生素C和电解质,保障饲养质量。”肥西县山南镇生猪养殖大户卫志宏向记者介绍他新学的饲养“抗暑秘籍”。“在饲料保障方面,我们联合10家大型饲料企业建立了保供机制。加强疫病防控同样不能松懈,6月以来全市累计开展养殖场消毒4000余场次,免疫畜禽600余万头(只),并加强屠宰环节管理,驻场官方兽医24小时值守,确保上市肉品安全。”刘文红处长向记者详细地介绍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账本”。政策护航,加强金融保险双保障,进一步稳定了夏季畜禽生产。市农业农村局联合财政等部门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全省首创畜禽水产等重要农产品养殖收入保险,安排1000万元试点生猪、肉禽、牛羊等价格波动大的重要农产品收入保险补助,实现传统农险产品向“保价格、保收入”升级,有政策托底,养殖经营主体扩产保供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