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养猪行业正逐步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大型养殖企业凭借先进的养殖技术、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在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率已达到68%,较2022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比2018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2023年TOP20生猪养殖集团出栏量占全国生猪出栏量的30%左右,且呈现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根据加拿大加裕公司、新猪派调研数据,2024年全球养猪巨头TOP50榜单中,中国企业独占23家,能繁母猪合计915万头,约占50家企业总量的56%。其中,牧原股份以31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位列全球第一,温氏以155万头位居第二。双胞胎集团能繁母猪增至55万头,全球排名由第10上升至第6。在全球超级养猪企业名单中,全球前六大养猪企业的母猪存栏量合计已达到799.5万头,超过了美国一国的存栏量。从中国情况来看,2024年有25家中国猪企上榜,数量占据近一半。排名前5的猪企中,中国占了3家;排名前20的企业中,中国占了8家。
2024年成为动保行业的分水岭
养猪端集中度提升,生猪行情变化等市场因素的影响,已经向上影响到了动保行业。业内普遍认为,2024年已经成为动保行业的分水岭。
回顾过去,动保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稳定,基本都能实现盈利。然而到了2024年,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企业的产品销量呈现出复杂的态势,有上升的部分,但同时也有下降的情况,更为严峻的是,利润普遍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调,大量企业甚至陷入了亏损的泥沼,从2024年半年报和三季报来看,众多动保企业进店量大幅下调,部分企业出现腰斩甚至亏损情况,如申联生物、回盛生物等企业出现亏损,且利润下滑幅度较大,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显著下降,亏损企业占比增加。对此,佛山市正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志坚感慨:“这种局面在动保行业的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谭志坚认为,养殖格局的变化对动保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养殖业是以散养模式为主导的。在这种模式下,动保企业所面对的是数量众多的散户。这些散户由于规模较小,在市场中的话语权较弱,缺乏议价能力。而随着养殖业的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头部企业在整个养殖业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了50%,与之相对应的是散户数量的急剧减少。这就使得动保企业的客户群体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众多的散户变成了少数的头部企业。这些头部企业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和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众多动保企业都将目光聚焦在这些头部企业客户上,竞争愈发激烈,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价格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也导致了部分企业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遭受亏损。
动保企业数量众多且产品同质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动保行业内企业超1000家,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在有限市场需求下,企业只能通过低价竞争获取份额,经营压力巨大。
疫病防控与技术进步也是影响动保行业现状的重要因素。头部养殖企业在疫病控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疫病控制能力日益增强。直接影响就是药物和疫苗的用量大幅减少。有数据显示,以前每头猪的药费大约在七八十元,而现在已经降低到了三四十元,疫苗的使用剂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不少集团养猪企业已涉足动保研发生产,动保企业的市场空间在这样的双重夹击下被不断压缩。
存量市场竞争加剧,动保行业面临“至暗时刻”
这种局面给动保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诸多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空间被严重压缩。客户的集中化、产品价格的下跌以及用药量的减少,这一系列因素就像三把利剑,使得动保企业在养猪行业这个重要领域的市场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另一方面,竞争加剧的程度超乎想象。在这个存量市场中,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企业必须在这种低水平的重复竞争中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否则就会面临生存的危机。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动保行业竞争加剧,一方面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行业的整合和分化,具有优势的企业有更多机会整合市场资源,扩大市场份额,而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则可能被淘汰出局,行业格局由此发生重大变化。据智研咨询数据,2023年我国动保行业企业数量为1663家,目前虽然还未有公开信息明确显示2024年动保企业数量,但据资深行业人士分析,2024年,已经有不少动保企业退出市场,整体呈现数量减少的趋势。
一些行业人士认为,如果动保企业能够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有望在未来3~5年逐步走出“至暗时刻”,迎来新的发展格局。但如果各方面不利因素持续叠加,行业困境可能会持续5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生物股份董事长张翀宇曾坦言目前行业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谷时期,但今明两年会有多个疫苗新品上市,预计明年新产品将会贡献一定的收入增量。
动保企业如何破局?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动保企业也在积极探寻应对策略。满足客户需求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方向。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痛点,进而提供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痛点并且有助于提高生产成绩的产品和方案。谭志坚指出,正典生物的料线加药、生物保健、营养保健、防非杀虫等多种产品和服务方案,正是通过与客户需求的紧密对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同时,差异化发展也是动保企业破局的重要策略之一。企业要极力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努力挖掘自身的差异化优势,与客户保持同心同向同行的关系,为客户赋能、创造价值。
开拓海外市场也是动保企业应对困境的一个选择。从优势与机遇的角度来看,海外市场的空间和容量相对比较大,这对于在国内市场遭遇瓶颈的动保企业来说充满了吸引力。而且近年来中国动保产品的品质在不断提升,部分产品的质量已经能够与国际巨头相媲美,这使得中国的动保产品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也比较受海外市场的欢迎。然而,海外市场的拓展并非一帆风顺。产品注册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注册所需的时间非常长,一般需要三到五年,情况复杂时甚至会长达七八年,而且注册过程中的费用也相当高昂。此外,还需要找到可靠的代理商,海外市场本身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监管也非常严格。因此,海外市场开拓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力、物力。
此外,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也是动保企业应对挑战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加大资金投入,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研发人才,建立专业研发团队,专注于新型疫苗、绿色环保兽药、高效药物制剂等产品的研发,以满足市场对疫病防控不断变化的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培训和售后支持。与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动保行业的“至暗时刻”,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的道路或许充满艰辛,但只要动保企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勇于创新和突破,也一定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迎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曙光。
根据加拿大加裕公司、新猪派调研数据,2024年全球养猪巨头TOP50榜单中,中国企业独占23家,能繁母猪合计915万头,约占50家企业总量的56%。其中,牧原股份以313万头能繁母猪存栏量位列全球第一,温氏以155万头位居第二。双胞胎集团能繁母猪增至55万头,全球排名由第10上升至第6。在全球超级养猪企业名单中,全球前六大养猪企业的母猪存栏量合计已达到799.5万头,超过了美国一国的存栏量。从中国情况来看,2024年有25家中国猪企上榜,数量占据近一半。排名前5的猪企中,中国占了3家;排名前20的企业中,中国占了8家。
2024年成为动保行业的分水岭
养猪端集中度提升,生猪行情变化等市场因素的影响,已经向上影响到了动保行业。业内普遍认为,2024年已经成为动保行业的分水岭。
回顾过去,动保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稳定,基本都能实现盈利。然而到了2024年,情况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企业的产品销量呈现出复杂的态势,有上升的部分,但同时也有下降的情况,更为严峻的是,利润普遍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调,大量企业甚至陷入了亏损的泥沼,从2024年半年报和三季报来看,众多动保企业进店量大幅下调,部分企业出现腰斩甚至亏损情况,如申联生物、回盛生物等企业出现亏损,且利润下滑幅度较大,行业整体盈利水平显著下降,亏损企业占比增加。对此,佛山市正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谭志坚感慨:“这种局面在动保行业的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谭志坚认为,养殖格局的变化对动保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养殖业是以散养模式为主导的。在这种模式下,动保企业所面对的是数量众多的散户。这些散户由于规模较小,在市场中的话语权较弱,缺乏议价能力。而随着养殖业的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头部企业在整个养殖业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了50%,与之相对应的是散户数量的急剧减少。这就使得动保企业的客户群体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众多的散户变成了少数的头部企业。这些头部企业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和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在市场上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众多动保企业都将目光聚焦在这些头部企业客户上,竞争愈发激烈,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价格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这也导致了部分企业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遭受亏损。
动保企业数量众多且产品同质化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动保行业内企业超1000家,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在有限市场需求下,企业只能通过低价竞争获取份额,经营压力巨大。
疫病防控与技术进步也是影响动保行业现状的重要因素。头部养殖企业在疫病控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疫病控制能力日益增强。直接影响就是药物和疫苗的用量大幅减少。有数据显示,以前每头猪的药费大约在七八十元,而现在已经降低到了三四十元,疫苗的使用剂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不少集团养猪企业已涉足动保研发生产,动保企业的市场空间在这样的双重夹击下被不断压缩。
存量市场竞争加剧,动保行业面临“至暗时刻”
这种局面给动保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诸多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空间被严重压缩。客户的集中化、产品价格的下跌以及用药量的减少,这一系列因素就像三把利剑,使得动保企业在养猪行业这个重要领域的市场空间变得越来越狭小。另一方面,竞争加剧的程度超乎想象。在这个存量市场中,竞争已经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企业必须在这种低水平的重复竞争中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否则就会面临生存的危机。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动保行业竞争加剧,一方面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行业的整合和分化,具有优势的企业有更多机会整合市场资源,扩大市场份额,而竞争力较弱的企业则可能被淘汰出局,行业格局由此发生重大变化。据智研咨询数据,2023年我国动保行业企业数量为1663家,目前虽然还未有公开信息明确显示2024年动保企业数量,但据资深行业人士分析,2024年,已经有不少动保企业退出市场,整体呈现数量减少的趋势。
一些行业人士认为,如果动保企业能够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有望在未来3~5年逐步走出“至暗时刻”,迎来新的发展格局。但如果各方面不利因素持续叠加,行业困境可能会持续5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生物股份董事长张翀宇曾坦言目前行业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谷时期,但今明两年会有多个疫苗新品上市,预计明年新产品将会贡献一定的收入增量。
动保企业如何破局?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动保企业也在积极探寻应对策略。满足客户需求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方向。企业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痛点,进而提供能够有效解决这些痛点并且有助于提高生产成绩的产品和方案。谭志坚指出,正典生物的料线加药、生物保健、营养保健、防非杀虫等多种产品和服务方案,正是通过与客户需求的紧密对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同时,差异化发展也是动保企业破局的重要策略之一。企业要极力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努力挖掘自身的差异化优势,与客户保持同心同向同行的关系,为客户赋能、创造价值。
开拓海外市场也是动保企业应对困境的一个选择。从优势与机遇的角度来看,海外市场的空间和容量相对比较大,这对于在国内市场遭遇瓶颈的动保企业来说充满了吸引力。而且近年来中国动保产品的品质在不断提升,部分产品的质量已经能够与国际巨头相媲美,这使得中国的动保产品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具备了一定的优势,也比较受海外市场的欢迎。然而,海外市场的拓展并非一帆风顺。产品注册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注册所需的时间非常长,一般需要三到五年,情况复杂时甚至会长达七八年,而且注册过程中的费用也相当高昂。此外,还需要找到可靠的代理商,海外市场本身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监管也非常严格。因此,海外市场开拓也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人力、物力。
此外,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也是动保企业应对挑战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加大资金投入,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研发人才,建立专业研发团队,专注于新型疫苗、绿色环保兽药、高效药物制剂等产品的研发,以满足市场对疫病防控不断变化的需求。提升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体系,及时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培训和售后支持。与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动保行业的“至暗时刻”,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并存。未来的道路或许充满艰辛,但只要动保企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勇于创新和突破,也一定能够在困境中找到出路,迎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