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要问了,养猪关乎什么国情?
养猪关乎的国情非三言两语所能概述,但有那么几点却不得不说。因为这些正是现如今绝大多数言论家们大肆唱衰的有力证据。
首先,由来已久的“赊销模式”现已经成为散户摔倒再爬起的一大障碍。赊销,这是在中国养殖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营销模式,曾经助推了“散户遍天下”时期的养殖业大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猪周期频率切换速度越来越快,且不再呈现明显规律的形势下,饲料行业也开始承受起来自产业上下游的各方压力,且愈显艰难。
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生猪出栏第一大省四川省遂宁市张金科。张金科养猪十年,作为“资深”养猪散户,张金科告诉记者,自己养猪快十年了,这十年中除了第一年没有赊饲料,其他年份都是“赊销模式”。
“这种做法(赊销模式)在我们这里大家都是这么做的,这么多年都是先赊再补账。但是尤其去年开始我们这些几十头规模的散户不行了,人家厂商不赊给了,我们也知道卖了猪还钱,但是一年比一年赔的厉害,总想着再试一次再试一次,但行情这个东西我们也没啥子办法,有的把本钱赔光还负债累累”。张金科说起这两年的养猪生意,有一肚子的怨气要发泄,电话那头的声音听起来很焦虑也很沉重。
散户退出,不得已“变脸”的“赊销模式”作为致使因素之一自然难逃其咎。就如前些日子荷兰泰高集团收购珠海四海饲料,但完成收购之后的泰高集团据说不理解为什么“赊销模式”在中国竟适用了那么久,他们的不理解与试图改变的想法还为他们在管理上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其次,宏观形势下,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建设转型的初级阶段,曾经的“养猪散户”老龄化趋势也愈发显著。据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1季度,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就达到了16933万,相比2012年、2013年,这一数值是每年以百万差额呈增长趋势。一位50多岁的山东养猪散户告诉记者,“现在年轻人出去打工每年都能挣个六七万,在家乡养猪有时候甚至血本无归,他们当然更喜欢出去打工了,那多稳妥啊”。
赊销模式弊端集群爆发,老龄化趋势明显,年轻人青睐外出打工等等,这是不容小觑的基层情势。这确实是散户退出养猪江湖的有力证据,更是农村经济形式转变的必经之路。
综上所述,还不能足以证明散户衰退养猪行业的必然性。在中国农村,尤其像四川这样的养猪大省,散户集中停止养猪的事件并不罕见。长期以来,“肉价上涨——母猪存栏量大增——生猪供应增加——肉价下跌——大量淘汰母猪——生猪供应减少——肉价上涨”,像这种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的怪圈至今也难以走出去。
规模化养猪场最大优势在于资金链条牢靠,风险突发时,大规模养殖户一般能禁得住一赔再赔的几轮“蹂躏”。但是,规模化在中国并没有理想中那样减小行情波动幅度,更没有稳住靠养猪得来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