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提案全文:
全国“两会”议案建议稿
重视农村垃圾问题刻不容缓
赵 超
一、案由
垃圾处理是个世界性的问题,但对于人口众多,环境约束明显,经济又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压力更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和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近年来,当我国正为城市垃圾问题痛苦不堪时,农村垃圾问题也正以惊人的速度来到我们面前。
二、案据
据国家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农村仅每天每人产生的生活垃圾就达0.86公斤,全国农村每年的生活垃圾量接近3亿吨,随意倾倒致垃圾围村围镇现象普遍且严重,部分地区已严重到让人不能忍受的程度。在经济不发达和生活水平不高的时期,我国农村的垃圾主要是少量的物理和化学危害近乎为零的生活垃圾,许多在现在看来是垃圾的物品被反复地利用着,可谓物尽其用。那时一年的垃圾量大约和现在一个月的量相当。而现在农村的垃圾不仅量在大幅攀升,成份也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看齐”,生产性的有农资包装袋、工业生产废物等,生活性的有吃穿用品包装和过度消费造成的大量可重复利用的物品。面对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现实,人类不可能彻底消除垃圾,所能做的只是尽量减少和处理好垃圾。
不论城乡,垃圾对人类的危害是相同的,比如污染环境导致生产能力和生活质量下降,不过,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又决定了农村垃圾产生的危害又有与城市不同的特点,这里主要谈两点。一是对人的危害更直接,后果更严重。农村由于人居分散,经济水平有限,人畜饮水多直接取用未经处理的地表水或地下水,如果冲刷过垃圾的雨水直接流入江河渗入地下后被人们长期直接取用,其对当代和后代人的危害可想而知。二是对耕地产生潜在危害。长期过渡使用农资,会在耕地里留下大量的农膜、套袋、农药瓶等农资垃圾,这些垃圾得不到及时清理,会使土壤板结硬化,通水透气能力减弱,阻碍植物根系生长,最终导致地力下降。当然灌溉用水污染也值得关注,它不仅影响地力,而且还会给农副产品食用安全埋下隐患。
三、建议
我们关心农村垃圾问题,不是以文明者自居,以挑剔的眼光俯视农村垃圾问题,而是出于对整个生态环境和包括农村人口在内的13亿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关心。我们关注农村垃圾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地只关心、纠结于已经出现的问题,而是要从城市垃圾困局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垃圾产生的源头一步一步地做起,尽可能在每一个环节都产生出减少垃圾的精神和物质力量,也就是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以达标本兼治的效果。
(一)加强科学常识普及宣传。垃圾带给人类的危害对已经感受过和正在感受的人来说是不难体会的,但对于没有受过危害的人来讲他们或许认为这不是个事,而科学常识普及却恰恰是要将先进思想传输给他们,就好比我们没见过电灯却知道电灯为何物一样。普及垃圾危害及减轻垃圾污染科学常识不是简单地提口号刷标语,也不是对乱倒垃圾的行为进行简单处罚,而是要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有特色的宣传教育活动,如电视广播的公益广告、生动活泼的海报贴画、幼儿及中小学生文明生活习惯的养成、对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批评教育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对文明生活的认知,从而增强人们对减少垃圾重要性的认识和从我做起的自觉性,为人们自觉配合政府开展保护环境工作提供文化基础,这也是一切科学常识普及的意义所在。
(二)重塑勤劳俭朴的民族精神,抑制奢侈浪费生活粗放的不良习惯。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突然到来的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受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包括偏颇的经济学观点的误导,中国人勤劳俭朴的传统受到冲击,无节制的非理性的消费观十分流行,特别是年轻人浪费现象严重,比如大学食堂浪费就十分惊人。最近,“土豪”这个曾经为我国人民所熟悉的名词正以很高的速度重新出现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不仅仅是对少数有钱人挥金如土行为的生动描绘,也是对我国未富先奢的大众情绪的真实写照。要改变这种现象,既要靠教育和道德的力量,也要利用市场经济自身的力量。现在大中城市就餐浪费现象已很少见,以收集餐饮泔水谋生的人大为减少。“光盘行动”一经提出能得到如此彻底的响应,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餐饮费不断提高,这说明消费价格与节约及减少垃圾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提示我们,要减少生活垃圾,一是不要怕商品价格高,当生活中所有的商品都很贵,人们才会惜物,才会做到废物利用,物尽其用,当然这里要考虑两个因素,即底层人群基本生活生存的必需和商品所具有的使用价值、价值与价格的合理。二是不要怕消费暂时下滑,商品价高可能会带来消费的暂时下滑,但从长远看,合理的符合科学文明生活要求的价格能抑制粗放的奢糜的过度消费,一句话产业要转型消费观念也要跟着转。
(三)提前考虑安排农村垃圾治理公益事业经费投入。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交通不便,人口众多,居住多分散,投入相对多的资金建设垃圾处理场,既不经济也不现实,因而给垃圾处理带来比城市更大的困难。要解决好农村垃圾问题,首先要重视科学研究,用先进的理念把许多可能出现的问题阻止住,减少事后补救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二是要从现在起,从垃圾处理的初级阶段起,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增加公益事业经费投入,积极实行集中堆放、集中收集、集中转远,为集中处理创造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要从细微处做起,利用好农村现有条件,力求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如在系统性的垃圾治理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以前,可由政府出资以购买劳动的形式固定农民负责垃圾管理清运工作,减少随意倾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