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二十国集团(G20)也密切关注并商讨如何应对粮食价格上涨,力求避免一旦全球粮食供应出现问题时个别国家采取使情况恶化的单边政策(限制出口、囤积粮食)的情形。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此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全球高粮价需要各国采取协调机制来共同应对。一旦国际市场供应紧张、价格高涨的时候,一些国家限制出口,会进一步抬高国际粮价。在相互依赖的国际市场,限制农产品出口的事件会给粮食安全留下隐患。
据了解,2011年6月,二十国集团(G20)召开农业部长会议,倡导发起设立农业市场信息机制。以建立新的机制来加强农业生产、消费、库存和贸易方面的信息交流和透明度。
欧委会官员日前表示,尽管美国部分地区遭遇罕见干旱,但世界粮食储备基本面仍然良好,如果G20针对粮食可能出现危机问题召开协调会,欧委会将积极参与。虽然目前在国际层面尚无明确的协同措施来应对粮价,但多个地区正各自采取措施平抑粮价上涨带来的危机风险。欧洲多个国家银行业正在撤出那些能够对粮食价格进行投机的金融工具,从而一定程度上减少粮食价格波动风险。
有媒体报道称,相对于直接颁布出口禁令,今年俄罗斯可能会使用非正式和较隐蔽的工具,包括严格控制铁路运输,来限制粮食的出口。对此,瑞克环球农业咨询公司总经理孙彤认为,不能完全排除部分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但今年受灾的美国主要依靠农产品出口赚钱,而较大的买方中国和印度粮食有可能增产,因此国际粮食市场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角色 信息化建设是话语权基础
不管是在农产品的现货还是金融市场,美国等发达国家都扮演着主导的角色,随着粮食对外依存度提高,专家呼吁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应对国际粮价上涨中掌握更大的话语权。
以2004年的“大豆危机”为例,当时美国农业部先调低、后调高大豆产量,造成大豆价格从暴涨到暴跌,我国大豆产业由此蒙受巨大损失。
李国祥认为,现在国际市场上大宗农产品的供需信息,基本上要看美国农业部的报告,发展中国家应该联合起来,作为平衡市场的积极力量。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在部分农产品上是最大的进口国,应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孙彤介绍说,发达国家以及国际粮商在国际粮食市场拥有较大的话语权,主要是能够依据对农产品信息和数据的解读,做出预测并进行操作,比如美国农业部每年花费15亿美元用于农业数据的调研。
孙彤建议,中国应该下大力气建立完整的数据发布体系,对粮食采购制订全年的计划,并在大量采购时提前预警,以免造成国际市场的恐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金三林建议,中美两国对国际农产品价格有重要影响,面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新特点,中美两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加强合作,包括农产品储备合作、贸易合作以及金融监管合作。
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建议,在新的形势下,要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利用当前农业规模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契机,逐步建立起中国的农业数据体系和权威、统一、系统的发声渠道,加强国际市场粮价检测与国内粮食价格预警机制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