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编制工作从2009年3月开始,分两个阶段,历时三年。第一阶段是前期调研阶段。为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农业部集中力量组织研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规划、工作目标、进度步骤及保障机制等重大问题,认真谋划关系兽医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共设23个子课题,内容涉及国内外动物疫病经济社会影响、防控国际规则、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策略和机制等,历时一年半,完成了90多万字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控战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成果,为起草《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阶段是正式编制阶段。从2010年10月起,农业部全面启动《规划》编制工作,赴各地进行调研,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在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农业专家、行业协会和养殖企业代表意见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农业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卫生部组织专家进行了论证,并征求了16个相关部门意见,对《规划》文本进行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送审稿)。应该说《规划》凝结着广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凝聚着行业的共识,是动员系统、行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大策略协调推进
高鸿宾说,《规划》立足保障畜牧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提出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有计划地实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治的长效机制。围绕优先防治疫病,明确提出实施三大策略,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计划防治策略,推进重点病种向免疫临床无病例过渡,为实现免疫无疫和非免疫无疫奠定基础;二是畜禽健康促进策略,强化源头防治,提高动物整体健康水平;三是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策略,对境外流行、尚未传入我国的重点外来动物疫病加强风险管理。我国将构建起计划防治、健康促进、风险防范协调推进的动物疫病防治策略框架。
四大布局重点突出
据高鸿宾介绍,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是《规划》的一大亮点。《规划》明确提出了“一带三区”重点区域布局和工作要求。
“一带”是指国家优势畜牧业产业带。对东北、中部、西南、沿海地区生猪优势区,加强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疫病防治,优先实施种猪场疫病净化。对中原、东北、西北、西南等肉牛肉羊优势区,加强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牛羊疫病防治。对中原和东北蛋鸡主产区、南方水网地区水禽主产区,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禽类疫病防治,优先实施种禽场疫病净化。对东北、华北、西北及大城市郊区等奶牛优势区,加强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和奶牛结核病等奶牛疫病防治。
“三区”是指人畜共患病重点流行区、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高风险区和动物疫病防治优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