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目前许多外资企业如高盛公司、德意志银行等竞相投资中国的生猪市场,从而对中国的猪肉市场“推波助澜”,你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目前外资在中国的生猪市场是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定位?
刘刚:外资企业投资生猪市场,从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来看,是好事,它能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养殖模式参考,提高国内生猪养殖技术和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外资企业生猪投资规模在全国范围来讲不算很大,不足以对猪肉市场造成大的影响。若随着外资企业投资规模增长市场占比明显增加时,则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猪肉市场作为重要的民生领域,还应以国内企业养殖规模占主要部分为宜。
徐小青:关于外资企业投资中国的养猪市场,上次猪肉价格波动后热闹了一阵子,后来降温了,最近好像又说起这事来了,我认为不必过多解读。我们需要了解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背景,多是以看好中国的农产品市场潜力、寻求商机想赚钱为动力的,另外我们也要看外资进入的方式,多是通过和中国企业合资、参股的方式参与,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逐渐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当然我们不能说对外资渗入到国内的生猪产业不重视,但也不要觉得它就能控制中国的生猪市场了,中国的市场,政府进行调控还这么难,要想控制它谈何容易。另外有一些境外资金进入中国市场也有投机之嫌,原来是炒房、炒石油,现在看到猪肉赚钱,又开始投机。
乔娟: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实际上并不像国内的某些媒体所说的那样想要控制中国的生猪和猪肉市场。外资进入中国养猪行业并不是直接进入商品猪养殖环节,外资主要进入的是中国的种猪养殖环节。我国目前出栏生猪的主要品种是进口品种,基于知识产权保护和长期获利的需要,国外种猪企业不会一次性把原种猪卖给中国企业,进口种猪通常使用5年左右就需要更新。因此,中国巨大的生猪产业规模和种猪市场空间,必然吸引外资通过进口、合资甚至独资等形式向中国供应所需要的种猪,这也是中国生猪产业发展需求所引发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互利性。当然,长期来看中国生猪产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自己解决优良种猪的供应问题,正因为这样,国家已经开始在这方面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并且进一步加强对本国种猪产业发展的支持。
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希望猪肉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价格的波动是正常的,但大起大落对谁都没有好处。政府调控的目的就是使价格基本稳定,在生产者收入和消费者承受能力之间寻求平衡
中国经济时报:在这段时间的价格上涨过程中,猪肉起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许多人认为,政府往往重视治理涨价而忽视降价,从而给人一种重市民、轻农民的感觉,各位认为是不是这样?政府应如何做才能平衡二者的关系?
乔娟:首先我不赞同“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猪肉价格上涨引起的”这一观点。一方面导致物价总体水平上涨的原因很多,猪肉只是其中的一种消费品而已,在物价总指数中所占的比重有限;另一方面猪肉价格的上涨既是猪肉价格周期波动规律的实际体现,也是导致物价上涨的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农产品价格方面,相对而言政府确实存在重视涨价而轻视降价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农民相对市民来说还是一个弱势群体,话语权与市民相比要弱得多。
很多农产品因为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受自然因素等的影响,价格周期波动幅度都比较大,而绝大多数消费者并不清楚农产品价格周期波动的真正原因,价格低时很高兴,价格高时就抱怨。近年来多数消费者已经能够接受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周期波动,媒体和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宣传功不可没。当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媒体和政府应该研究导致价格波动的真正原因并通过科普宣传等形式传递给消费者。要让消费者了解农业生产尤其是生猪养殖的周期性特点,当供给短缺发生后必须要有一个恢复周期;要让消费者知道是否可能通过增加进口等手段来直接干预市场供给及价格,后果将会怎样。
绝大多数养猪者前两年一直在亏损中经营,现在好不容易猪肉价格上涨能够赚些钱,难道不应该弥补一下养猪者的损失?所以,我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市场价格,而应深入研究涨价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生猪产业生产周期长和客观上存在着周期波动的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缩小猪肉价格的周期波动幅度,从而避免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
徐小青:我觉得还是这么看这个问题,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都希望猪肉价格保持相对稳定,价格的波动是正常的,但大起大落对谁都没有好处。政府调控的目的就是使价格基本稳定,在生产者收入和消费者承受能力之间寻求平衡。我国的生猪市场从1985年就放开了,属于最早放开的农产品市场,放开之后基本由市场在调控。猪肉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中占60%多,如果只算猪肉、牛肉、羊肉消费的话,所占比例约80%,对食品价格影响比较大,所以在价格大幅波动时政府要调控。当猪肉价格处于高位时,国家会鼓励农民多养猪及适当进口猪肉来平衡价格;但当猪肉价格比较低时,目前采取的措施相对要少,从这一点来说确实还有问题,但我认为这并不是国家的本意,前面说过了,政府寻求生产者收入和消费者承受能力之间的平衡,现在正在探讨这个问题,可以给养猪户直接和间接支持,间接支持如已经采取的建立政策性保险、增加动物疫病防治的投入、支持建立规模化养殖小区等;直接支持方面,可以探讨与养猪农户共同建立风险基金,市场价格低于养猪成本时,给生产者直接补贴等。
刘刚:涨价固然要重视,实际上,在价格大幅下降的时候,更应给予关注,大幅下降后往往会面临大幅上涨风险。我认为,应分不同情况来判断是重市民还是重农民。建议改进现有“涨跌都补”的补贴制度,可建立基于目标价格的浮动补贴制度,在价格大幅上涨时,应“重市民、轻农民”,适当减少养殖户补贴、增加低收入群体补贴,鼓励扩大养殖规模;在价格过度下跌时,要“轻市民、重农民”, 适当增加养殖户补贴,减少低收入群体补贴,同时适度缩小养殖规模,但其中对目标价格的确定以及对补贴规模的把握则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调整与检验。
中国经济时报:有人认为马上就要进入冬季,猪肉将进入消费高峰期,所以在半年内猪肉价格不会有大的波动,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而有人认为随着生猪出栏大量投放市场,猪肉价格将会出现暴跌。基于你们对这次涨价的认识,各位的判断是什么?
乔娟:要想权威准确地预测未来一段时期的猪肉价格走势,必须能够准确预测未来一段时期的生猪可能出栏情况,因而至少需要全面掌握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全国各地区的后备母猪、能繁母猪、仔猪、育肥猪等的规模和养殖情况,需要了解养殖成本的可能变化,也需要预测疫病可能发生和控制的情况,还需要了解猪肉替代品的价格变动趋势。如果一定要对近期价格走势作出一个大致的判断,根据我能够获得的不全面的而且不一定准确的信息,考虑到生猪生产的周期性特性,以及马上进入冬季这个传统的猪肉消费高峰期,我认为猪肉价格不会在短期内大幅度下跌,在没有重大疫情影响的情况下短期内也不会出现暴涨,因而会在目前相对较高的价位维持一段时期。
徐小青:因为没有做细致的调查分析,这个问题不能肯定地说降或不降,但凭经验判断我认为大幅降价不可能,因为成本在那儿呢,而且也没有暴跌的条件,暴跌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供给在短时间内大量增加,二是消费者对猪肉的需求突然大幅下降,猪肉消费占肉类消费的大头,所以这种情况不会出现。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猪肉的消费弹性与食盐、粮食相比要大一些。综合起来考虑,猪肉价格还是主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不会暴跌,而是会保持平稳运行。
刘刚:由于生猪养殖周期较长,存栏量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增加,加上四季度是肉类消费旺季,牛羊肉市场价格也处于高位区间,导致牛羊肉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充当替代品,猪肉价格很难大幅回落,预计四季度猪肉价格将高位企稳。另外,天气、生猪疫情(如生猪流行性痢疾、生猪高热病等)、特殊事件等因素还会影响猪肉市场出现结构性、局部性供需失衡。综合考虑,猪肉价格不会大幅跌落,整体上保持平稳的同时可能进行一些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