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次猪周期,真的太不寻常了!” 一位养殖了十几年猪的老养殖户如此感慨。按照以往经验,猪价进入下行通道,养殖户早就叫苦不迭了。但本轮自2024年8月开始的猪价下跌,却让养殖端在长达15个月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盈利——直到最近两月,大家才真正感受到猪价下跌的压力。
01、不寻常的下行周期
传统猪周期有着明显的“盈亏规律”。上行时,养猪如淘金,各路资本涌入;下行时,亏损潮席卷,中小散户纷纷退出。但本轮周期彻底打破这一认知。
生猪价格从2024年8月开始步入下行通道,至今已持续一年有余,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养殖端却在这整段时间内保持了盈利状态。
这与2025年9月的一份数据相印证——我国生猪养殖已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这种“下行却不亏钱”的现象,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02、盈利背后的降本真相
为什么猪价下跌,养殖户还能赚钱?答案藏在这场静悄悄的成本革命中。行业龙头牧原股份已将养殖成本降至12元/公斤以下,温氏、神农等企业也纷纷压降至12元线左右。中等水平的猪场也能将成本控制在13元以内。这意味着,即便在当前猪价逐渐向12元/公斤靠近的形势下,这些成本管控优秀的企业仍然能够保持微利。
养殖效率的提升是成本下降的关键。从饲料配方的优化、养殖管理的精细化,到生物安全水平的提升,规模猪场通过一系列措施压低了生产成本。“现在养猪不再是粗活,而是技术活。”一位猪场负责人表示,“每一分成本都要精打细算。”
03、临界点已至
形势正在起变化。当前生猪价格已跌破13元/公斤,并持续向12元/公斤逼近,行业整体基本到了盈亏临界点。除温氏、牧原、神农等成本管控能力十分优秀的猪企外,大部分养殖场的成本已经无法覆盖持续下跌的猪价。
不少规模场实际上已经进入亏损区域。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必将引发行业新一轮洗牌。“成本控制成了生存的关键。”业内人士分析,“现在能活下来的,都是管理精细的企业。”
04、产能去化困境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尽管已经进入下行周期,生猪产能去化的动力却一直不足。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既然还能赚钱,为什么要减产呢?这种“微利思维”导致整个产业产能去化缓慢,这也是今年产能调控政策频频出手的重要原因。
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措施引导行业合理调整产能,避免后期更大规模的亏损。“政策的重锤,其实是看到了未来的风险。”分析师指出,“如果现在不减产,后续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过剩。”
05、行业洗牌加速
规模化仍在不断推进。在这场静悄悄的成本战中,规模企业的优势愈发明显。他们凭借先进的管理技术、资源优势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压低成本,在微利时代依然能够生存。
相比之下,普通养殖户的生存空间正被逐步压缩。没有成本优势,没有技术优势,在这场持久的消耗战中很难坚持下去。行业专家预测:“未来能留在牌桌上的,只能是那些不断创新的企业。”
01、不寻常的下行周期
传统猪周期有着明显的“盈亏规律”。上行时,养猪如淘金,各路资本涌入;下行时,亏损潮席卷,中小散户纷纷退出。但本轮周期彻底打破这一认知。
生猪价格从2024年8月开始步入下行通道,至今已持续一年有余,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养殖端却在这整段时间内保持了盈利状态。
这与2025年9月的一份数据相印证——我国生猪养殖已连续15个月保持盈利。这种“下行却不亏钱”的现象,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02、盈利背后的降本真相
为什么猪价下跌,养殖户还能赚钱?答案藏在这场静悄悄的成本革命中。行业龙头牧原股份已将养殖成本降至12元/公斤以下,温氏、神农等企业也纷纷压降至12元线左右。中等水平的猪场也能将成本控制在13元以内。这意味着,即便在当前猪价逐渐向12元/公斤靠近的形势下,这些成本管控优秀的企业仍然能够保持微利。
养殖效率的提升是成本下降的关键。从饲料配方的优化、养殖管理的精细化,到生物安全水平的提升,规模猪场通过一系列措施压低了生产成本。“现在养猪不再是粗活,而是技术活。”一位猪场负责人表示,“每一分成本都要精打细算。”
03、临界点已至
形势正在起变化。当前生猪价格已跌破13元/公斤,并持续向12元/公斤逼近,行业整体基本到了盈亏临界点。除温氏、牧原、神农等成本管控能力十分优秀的猪企外,大部分养殖场的成本已经无法覆盖持续下跌的猪价。
不少规模场实际上已经进入亏损区域。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必将引发行业新一轮洗牌。“成本控制成了生存的关键。”业内人士分析,“现在能活下来的,都是管理精细的企业。”
04、产能去化困境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尽管已经进入下行周期,生猪产能去化的动力却一直不足。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既然还能赚钱,为什么要减产呢?这种“微利思维”导致整个产业产能去化缓慢,这也是今年产能调控政策频频出手的重要原因。
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措施引导行业合理调整产能,避免后期更大规模的亏损。“政策的重锤,其实是看到了未来的风险。”分析师指出,“如果现在不减产,后续可能会面临更严重的过剩。”
05、行业洗牌加速
规模化仍在不断推进。在这场静悄悄的成本战中,规模企业的优势愈发明显。他们凭借先进的管理技术、资源优势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压低成本,在微利时代依然能够生存。
相比之下,普通养殖户的生存空间正被逐步压缩。没有成本优势,没有技术优势,在这场持久的消耗战中很难坚持下去。行业专家预测:“未来能留在牌桌上的,只能是那些不断创新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