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猪价开门跌,而且跌出了不好的信号。
9月份猪价不但没能上涨,反而跌破重要关卡。继跌破14元/公斤关口后,再次跌破了13元/公斤关口。
即便是在“双节”这样的关键时刻,猪价也没能止跌,而且已经触及12元边缘,大有要跌破12元的意思。
6元猪是不是保不住了呢?
照这个趋势看,恐怕要危险了。
“金九”猪价熄火,很多人认为是消费不给力,没能提振猪价,但其实消费已经在恢复了,或者说消费已经尽了最大的力了,主要原因还是生猪供应压力太大了。
这个压力主要来自于2个方面:
一个是生猪产能确实处于高位。
根据最新的数据,截至8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为4038万头,环比7月份减少了约4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3.5%。
虽然说这个数据已处于绿色区间了,但是相比官方今年新提出的目标3950万头显然还有不小差距。
另一个则是去产能时间短、任务重。
从5月底开始,官方约谈多家头部猪企,明确提了3件事:
一是调减生猪产能;
二是降低生猪出栏体重;
三是严控二次育肥。
其中,特别强调要在生猪产能现有基础上再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而到2025年末则降到3900万头以下。并且生猪出栏体重也要降到115到120公斤,并且自8月下旬起禁止企业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标猪,禁止超重猪进入屠宰环节。
而从生猪产能情况来看,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为4043万头,而截至8月末为4038万头,相当于3个月产能减少了约5万头,平均一个月减少不到2万头。
显然这个速度是很慢的,距离年底的目标也就差得更多了,这也就意味着,后续母猪去化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而需求端只能说表现平平,从这次的中秋国庆来看,消费有一定提升,但是幅度有限,预计后续的腌腊等大体也和去年差不多。
而当前全国生猪均价在12.3到12.4元/公斤附近,已在12元的边缘位置,如果供应端一旦加速淘汰,需求承接不住,那么猪价肯定就要再往下落,所以6元猪就很难保住了。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生猪产能过剩,虽然都知道只有产能去化了,猪价才能真正走出低谷,但具体到供应端,没人愿意主动去化,而都想着压缩成本,尽可能挺一挺,然后等待别人挺不住去化,最后达到供需的平衡。
所以产能去化这件事,就只能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怎么才能被动呢?
只有猪价下跌,养殖亏损,产能才能被迫去化。
所以尽管猪价的大起大落并不是官方想看到的局面,但在现实中,主动去化真的很难实现,所以产能要降,就只能通过这种惨烈的方式了。
而防止猪价一下跌得过猛,我们也看到,官方也采取了一些手段,比如华储网宣布将于10月10日收储1.5万吨冻猪肉,目的是防止猪价跌得过猛。
因为前期各大企业缩量,导致生猪出栏偏慢,产能去化速度过缓,供应堰塞湖已经形成,如果后期一旦放量可能会冲击行情。
所以适时启动收储也是为了防止猪价下跌过猛,但并不代表着猪价能被托住,随着产能去化加速,需求承接不足,猪价进一步下跌恐怕难以避免,行情阵痛可能要再次发生。
9月份猪价不但没能上涨,反而跌破重要关卡。继跌破14元/公斤关口后,再次跌破了13元/公斤关口。
即便是在“双节”这样的关键时刻,猪价也没能止跌,而且已经触及12元边缘,大有要跌破12元的意思。
6元猪是不是保不住了呢?
照这个趋势看,恐怕要危险了。
“金九”猪价熄火,很多人认为是消费不给力,没能提振猪价,但其实消费已经在恢复了,或者说消费已经尽了最大的力了,主要原因还是生猪供应压力太大了。
这个压力主要来自于2个方面:
一个是生猪产能确实处于高位。
根据最新的数据,截至8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为4038万头,环比7月份减少了约4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3.5%。
虽然说这个数据已处于绿色区间了,但是相比官方今年新提出的目标3950万头显然还有不小差距。
另一个则是去产能时间短、任务重。
从5月底开始,官方约谈多家头部猪企,明确提了3件事:
一是调减生猪产能;
二是降低生猪出栏体重;
三是严控二次育肥。
其中,特别强调要在生猪产能现有基础上再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而到2025年末则降到3900万头以下。并且生猪出栏体重也要降到115到120公斤,并且自8月下旬起禁止企业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标猪,禁止超重猪进入屠宰环节。
而从生猪产能情况来看,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为4043万头,而截至8月末为4038万头,相当于3个月产能减少了约5万头,平均一个月减少不到2万头。
显然这个速度是很慢的,距离年底的目标也就差得更多了,这也就意味着,后续母猪去化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而需求端只能说表现平平,从这次的中秋国庆来看,消费有一定提升,但是幅度有限,预计后续的腌腊等大体也和去年差不多。
而当前全国生猪均价在12.3到12.4元/公斤附近,已在12元的边缘位置,如果供应端一旦加速淘汰,需求承接不住,那么猪价肯定就要再往下落,所以6元猪就很难保住了。
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生猪产能过剩,虽然都知道只有产能去化了,猪价才能真正走出低谷,但具体到供应端,没人愿意主动去化,而都想着压缩成本,尽可能挺一挺,然后等待别人挺不住去化,最后达到供需的平衡。
所以产能去化这件事,就只能是一个被动的过程,怎么才能被动呢?
只有猪价下跌,养殖亏损,产能才能被迫去化。
所以尽管猪价的大起大落并不是官方想看到的局面,但在现实中,主动去化真的很难实现,所以产能要降,就只能通过这种惨烈的方式了。
而防止猪价一下跌得过猛,我们也看到,官方也采取了一些手段,比如华储网宣布将于10月10日收储1.5万吨冻猪肉,目的是防止猪价跌得过猛。
因为前期各大企业缩量,导致生猪出栏偏慢,产能去化速度过缓,供应堰塞湖已经形成,如果后期一旦放量可能会冲击行情。
所以适时启动收储也是为了防止猪价下跌过猛,但并不代表着猪价能被托住,随着产能去化加速,需求承接不足,猪价进一步下跌恐怕难以避免,行情阵痛可能要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