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生猪市场深陷“产能过剩”与“价格低迷”的双重困局,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达4042万头,超正常保有量3.6%,而生猪价格已跌至13.08元/公斤,养殖利润逼近盈亏线。政策铁腕调控下,一场关乎行业存亡的产能出清战已然打响……
01、产能过剩与价格低迷的双重压力
2025年9月16日,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由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联合主办,旨在应对生猪产能阶段性过剩、价格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推动产能调控措施落地见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截至2025年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4042万头,超出农业农村部设定的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约3.6%,产能过剩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更关键的是,5月至7月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停滞,未出现实质性下降;8月上市猪企出栏量环比、同比均显著增长,进一步加剧了供给过剩压力。

价格方面,“金九银十”传统消费旺季并未带动猪价回暖,反而持续探底。截至9月17日,生猪价格降至13.08元/公斤,养殖利润逼近盈亏平衡线,仔猪养殖利润自7月起连续两月为负,自繁自养利润回落至低位,行业面临严重亏损压力。

02、会议主要内容:明确目标与细化措施
此次会议是四个月内国家相关部门第三次就生猪产能问题召集企业座谈,政策力度进一步强化,核心内容围绕“产能调减”与“措施落实”展开。
1、明确产能调控硬目标:
会议提出利用半年左右时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明确任务,目标是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950万头(接近正常保有量)。据测算,若能实现这一目标,预计将减少约1500万头商品猪出栏,有效缓解供给过剩压力。
2、细化措施与责任分工:
分省落实减产:河南、江西等生猪主产省份已率先下调能繁母猪目标(如河南从400万头降至370万头),未来各省将明确2026年能繁母猪保有量标准,将减产任务分解至市县,确保责任到人。
头部企业带头压减:牧原、温氏、新希望等25家头部企业作为产能调控的核心主体,需承担主要减产任务。其中,牧原计划年底前再减少13万头能繁母猪(累计减产32万头),占总目标的32%;温氏、新希望等企业同步将商品猪出栏均重从130公斤降至120公斤以下,并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从源头抑制投机性需求。
强化政策联动:会议强调金融、环保政策将与产能调控联动,对未按时完成减产任务的企业,将通过停补贴、停信贷等措施予以惩戒;同时,加大对环保不达标、疫病风险高的猪场的劝退力度,推动劣质产能加速退出。

03、会议释放的关键信号
1、行政去产能与市场调节结合:此次会议明确了“行政任务+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模式,既通过政策强制要求头部企业压减产能,又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中小养殖户调整生产,推动产能从“被动过剩”向“供需平衡”转变。
2、产业升级加速:会议强调“从扩规模转向提质量”,推动生猪产业从“粗放扩张”向“精细管理”转型。头部企业纷纷表示,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养殖效率(如降低料肉比、提高成活率),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
3、价格预期改善:若能实现100万头能繁母猪的调减目标,预计2026年生猪价格中枢将回升至16-17元/公斤,行业头均盈利回归300元合理区间。这将有效缓解养殖户亏损压力,推动产业进入“盈利-投资-升级”的良性循环。
后续展望:产能去化与产业整合
此次会议标志着生猪产能调控进入“强力执行阶段”,后续需关注以下两点:
任务落实情况:头部企业的减产进度与各省目标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影响产能去化的效果。若企业切实履行承诺,预计四季度生猪供应将逐步收缩,猪价有望止跌回升。
中小养殖户应对:随着产能调控的推进,中小养殖户因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未来,中小养殖户或通过合作社联合、加入龙头企业产业链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缓解“高成本、低价格”的困境。
01、产能过剩与价格低迷的双重压力
2025年9月16日,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由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联合主办,旨在应对生猪产能阶段性过剩、价格持续低迷的严峻形势,推动产能调控措施落地见效,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截至2025年7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达4042万头,超出农业农村部设定的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约3.6%,产能过剩局面未得到根本扭转。更关键的是,5月至7月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停滞,未出现实质性下降;8月上市猪企出栏量环比、同比均显著增长,进一步加剧了供给过剩压力。

价格方面,“金九银十”传统消费旺季并未带动猪价回暖,反而持续探底。截至9月17日,生猪价格降至13.08元/公斤,养殖利润逼近盈亏平衡线,仔猪养殖利润自7月起连续两月为负,自繁自养利润回落至低位,行业面临严重亏损压力。

02、会议主要内容:明确目标与细化措施
此次会议是四个月内国家相关部门第三次就生猪产能问题召集企业座谈,政策力度进一步强化,核心内容围绕“产能调减”与“措施落实”展开。
1、明确产能调控硬目标:
会议提出利用半年左右时间调减100万头能繁母猪的明确任务,目标是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降至3950万头(接近正常保有量)。据测算,若能实现这一目标,预计将减少约1500万头商品猪出栏,有效缓解供给过剩压力。
2、细化措施与责任分工:
分省落实减产:河南、江西等生猪主产省份已率先下调能繁母猪目标(如河南从400万头降至370万头),未来各省将明确2026年能繁母猪保有量标准,将减产任务分解至市县,确保责任到人。
头部企业带头压减:牧原、温氏、新希望等25家头部企业作为产能调控的核心主体,需承担主要减产任务。其中,牧原计划年底前再减少13万头能繁母猪(累计减产32万头),占总目标的32%;温氏、新希望等企业同步将商品猪出栏均重从130公斤降至120公斤以下,并全面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从源头抑制投机性需求。
强化政策联动:会议强调金融、环保政策将与产能调控联动,对未按时完成减产任务的企业,将通过停补贴、停信贷等措施予以惩戒;同时,加大对环保不达标、疫病风险高的猪场的劝退力度,推动劣质产能加速退出。

03、会议释放的关键信号
1、行政去产能与市场调节结合:此次会议明确了“行政任务+市场机制”的双轮驱动模式,既通过政策强制要求头部企业压减产能,又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中小养殖户调整生产,推动产能从“被动过剩”向“供需平衡”转变。
2、产业升级加速:会议强调“从扩规模转向提质量”,推动生猪产业从“粗放扩张”向“精细管理”转型。头部企业纷纷表示,将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养殖效率(如降低料肉比、提高成活率),降低单位养殖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
3、价格预期改善:若能实现100万头能繁母猪的调减目标,预计2026年生猪价格中枢将回升至16-17元/公斤,行业头均盈利回归300元合理区间。这将有效缓解养殖户亏损压力,推动产业进入“盈利-投资-升级”的良性循环。
后续展望:产能去化与产业整合
此次会议标志着生猪产能调控进入“强力执行阶段”,后续需关注以下两点:
任务落实情况:头部企业的减产进度与各省目标的完成情况,将直接影响产能去化的效果。若企业切实履行承诺,预计四季度生猪供应将逐步收缩,猪价有望止跌回升。
中小养殖户应对:随着产能调控的推进,中小养殖户因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可能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未来,中小养殖户或通过合作社联合、加入龙头企业产业链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缓解“高成本、低价格”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