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全国生猪主连价格收于13.32元/公斤,较8月高点下跌超36%,这是自2022年11月以来的同期最低水平。中秋备货旺季本该是猪价上扬的黄金期,如今却陷入“旺季不旺”的困境。生猪价格暴跌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旺季消费为什么不“买单”?
供应端:4062万头能繁母猪的“产能堰塞湖”
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9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62万头,较上月增加26万头,相当于正常保有量的104.2%,已逼近绿色区域临界值。这意味着未来6-8个月生猪供应仍将处于高位运行。
头部企业出栏冲锋加剧踩踏效应:9月规模猪企计划出栏量达1332万头,环比增加1.3%。某上市猪企负责人透露,集团场为完成季度考核,将原本10月出栏的大猪提前至9月抛售,导致单日供应量激增10%。这种“以价换量”的策略引发中小养殖户恐慌性跟抛,形成恶性循环。
二次育肥成“反杀利器”:7-8月猪价短暂反弹至18元/公斤时,大量养殖户涌入二次育肥市场,存栏量一度突破800万头。随着9月价格跌破成本线,这些体重超140公斤的大猪集中出栏,进一步压低市场价格。数据显示,当前大猪占比已达35%,较正常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
需求端:消费“旺季”为何成“哑火季”?
与供应端的汹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消费端的持续疲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9月猪肉价格环比仅上涨0.4%,远低于鲜菜(4.3%)和鸡蛋(2.5%)的涨幅,旺季效应严重不足。
家庭消费替代明显:受经济环境影响,城镇家庭猪肉采购量同比减少15%,消费者更倾向选择10元/斤以下的冻品猪肉。社区团购数据显示,9月低价禽肉销量同比增长28%,对猪肉形成明显替代。
餐饮需求复苏乏力:中秋宴席订单虽同比增加12%,但多数餐饮企业选择缩减猪肉菜品比例。某连锁餐饮采购总监表示:“我们将红烧肉等硬菜价格下调10%,但仍改用冻品替代鲜品以控制成本。”户外餐饮恢复缓慢导致腊肉制作量同比减少30%,传统消费增长点消失。
价格传导机制失灵:当前屠宰场采购价与农贸市场零售价价差缩窄至1.2元/公斤,较往年同期减少40%。屠宰企业通过压缩利润空间勉强维持开工率,但终端消费并未因低价而放量,形成“降价不增量”的怪圈。
这轮“猪周期”为何更难熬?
对比2019-2024年同期价格走势,本轮猪价低迷呈现三个新特征:
产能去化更慢:2023年猪肉产量达5794万吨创历史次高,而2024年能繁母猪存栏量仍高于合理水平,产能调整周期已延长至22个月,远超以往18个月的平均水平。
消费结构异变:预制菜、禽肉替代等长期趋势导致猪肉消费弹性下降,即使价格下跌也难以刺激需求回升。2024年人均猪肉消费量预计降至26.3公斤,较2018年峰值下降12%。
政策调控前置:不同于以往价格暴跌后才出台政策,本次农业农村部提前召开25家头部企业座谈会,明确要求将能繁母猪存栏调减至3900万头以下,政策干预时点明显提前。
养猪人怎么做?
9月10日消息,财联社从多个信源获悉,为贯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生猪产能调控措施落实落地,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拟于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会议邀请牧原、温氏、双胞胎、新希望、德康、天邦、中粮、大北农等25家企业参会。会议将分析研判当前生猪生产形势,交流生猪养殖企业落实产能调控要求的措施与成效,研究部署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生猪产能调控工作。
9月16日的行业座谈会或将成为关键转折点,市场普遍预期会出台三项调控措施:扩大生猪调出大县奖励范围、启动新一轮冻猪肉收储、建立二次育肥预警机制。对养殖户而言,需做好三方面应对:
短期止损方案:利用期货工具对冲风险,当前生猪期货2411合约价格为13800元/吨,可锁定部分出栏利润。优化出栏结构,将体重110-120公斤的生猪优先出栏,保留小体重猪待价而沽。对接社区团购等新兴渠道,某合作社通过“基地直供社区”模式使溢价达0.8元/公斤。
中期调整策略:加速淘汰低产母猪,将能繁母猪存栏量控制在合理区间。按当前价格测算,每淘汰1头低产母猪可减少月亏损300元。转型特色养殖,黑猪、土猪等差异化产品仍保持15%以上的溢价空间。加入“公司+农户”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