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生猪价格持续下滑,部分地区已跌入"6元时代"。8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将开展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华储网同日发布通知,计划于8月25日进行1万吨冻猪肉收储竞价交易。这一政策举措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对稳定猪价、调节供需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北方多个地区进入"6元时代"
当前生猪价格低迷主要受多重因素影响。夏季高温天气导致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市场需求明显疲软。同时,前期二次育肥生猪集中出栏,使得市场供应量显著增加。供需失衡格局推动价格持续走低。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年第33周全国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为每公斤18.08元,环比下跌0.8%,同比大幅下跌34.8%。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跌至13.82元/公斤,环比下跌4.2%,同比下跌33%。北方多个地区生猪价格跌破13元/公斤,平均每斤价格进入"6元时代"。
供应端压力持续显现。能繁母猪存栏量维持高位,当前仍达4043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7%。8月份各大集团猪企出栏计划普遍增加。南方部分地区猪病风险提升,促使养殖户加速出栏。需求端表现持续偏软,虽然学生返校等因素带动餐饮消费有所回升,但高温天气下猪肉消费仍处淡季。屠宰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白条猪肉走货不佳,开工率持续处于低位。
猪粮比价已跌破6:1预警线
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显示,近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跌至6:1以下。按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已进入三级预警区间。这意味着生猪养殖行业面临普遍亏损压力,当前主流外购仔猪育肥亏损已超200元/头。
政府猪肉储备作为重要民生商品储备体系组成部分,是做好生猪和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关键政策工具。本次收储为今年第二次收储,计划收储1万吨符合国家标准的国产分割冻猪瘦肉。按照二、四号肉占比计算,1万吨收储量相当于需要屠宰约20万头生猪。
收储政策具有双重作用机制。一方面能够直接减轻当前生猪供给压力,在短期内稳定生猪价格。另一方面具有重要信号意义,能够提振市场信心,防止恐慌性抛售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跌。这既保障了养殖户利益,又能在消费旺季增加供给,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短期来看,猪价将维持低位震荡格局。月末出栏压力释放叠加天气转凉可能带动消费边际改善,但供需偏弱格局当前仍难以逆转,预计反弹空间相对有限。中长期而言,行业已进入"效率竞争"阶段,政策倒逼产能深度调整。若产能调减计划顺利实施,预计到2026年年中生猪出栏量将出现拐点,由增转降,猪价将逐步转向"小波动、稳盈利"的新周期。
生猪行业去产能大幕拉开
据悉,生猪行业去产能大幕拉开。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显示,当前,我国生猪产能阶段性偏高,为防范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风险,将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是生猪供应的“总开关”,直接决定10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规模,若调减能繁母猪存量,10个月后生猪出栏量将相应减少。这意味着,下半年和明年春节后生猪出栏将明显增加,由于生猪的自然生长周期,从现在开始调减能繁母猪产能,调控效果将于10个月后落地。
在国内猪肉弱需求、强供给的背景下,年内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尤其是进入7月猪肉消费淡季以来,消费不振使得猪价进一步走低。
事实上,今年以来多次政策出台,倡导行业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释放政策积极信号。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邀请牧原、新希望、正大、德康、双汇、金锣等头部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参会。会议中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表示,当前生猪产业面临产能阶段性偏高、生产和价格波动风险大等问题,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6月上旬,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通过降低出栏均重减少今年下半年的供给、和限制基础产能,调减100万头,稳定明年上半年供给。
5月底,已有相关部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多家头部猪企接相关部门要求,暂停能繁母猪扩产,出栏体重也需要控制在120公斤左右。
开源证券认为,2025Q3生猪供给收缩已至,猪价中枢有望逐月上移。从政策面来看,华福证券指出,本轮政策调控或加速行业低效产能出清,长期猪价中枢有望上移,成本领先的企业有望获得超额收益。
中邮证券研报称,近期供给端产能释放积极,但需求承接乏力。短期看,25年下半年生猪供应已由24年下半年到25年上半产能决定,而此阶段能繁存栏、新生仔猪量均环比增加,预计25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生猪供应压力较大。政策托底,或使猪价降速放缓。而政策效果的集中体现或要到26年下半年,届时猪价中枢有望抬升。
北方多个地区进入"6元时代"
当前生猪价格低迷主要受多重因素影响。夏季高温天气导致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市场需求明显疲软。同时,前期二次育肥生猪集中出栏,使得市场供应量显著增加。供需失衡格局推动价格持续走低。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2025年第33周全国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为每公斤18.08元,环比下跌0.8%,同比大幅下跌34.8%。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已跌至13.82元/公斤,环比下跌4.2%,同比下跌33%。北方多个地区生猪价格跌破13元/公斤,平均每斤价格进入"6元时代"。
供应端压力持续显现。能繁母猪存栏量维持高位,当前仍达4043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3.7%。8月份各大集团猪企出栏计划普遍增加。南方部分地区猪病风险提升,促使养殖户加速出栏。需求端表现持续偏软,虽然学生返校等因素带动餐饮消费有所回升,但高温天气下猪肉消费仍处淡季。屠宰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白条猪肉走货不佳,开工率持续处于低位。
猪粮比价已跌破6:1预警线
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显示,近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跌至6:1以下。按照《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已进入三级预警区间。这意味着生猪养殖行业面临普遍亏损压力,当前主流外购仔猪育肥亏损已超200元/头。
政府猪肉储备作为重要民生商品储备体系组成部分,是做好生猪和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的关键政策工具。本次收储为今年第二次收储,计划收储1万吨符合国家标准的国产分割冻猪瘦肉。按照二、四号肉占比计算,1万吨收储量相当于需要屠宰约20万头生猪。
收储政策具有双重作用机制。一方面能够直接减轻当前生猪供给压力,在短期内稳定生猪价格。另一方面具有重要信号意义,能够提振市场信心,防止恐慌性抛售进一步加剧价格下跌。这既保障了养殖户利益,又能在消费旺季增加供给,维护市场价格稳定。
短期来看,猪价将维持低位震荡格局。月末出栏压力释放叠加天气转凉可能带动消费边际改善,但供需偏弱格局当前仍难以逆转,预计反弹空间相对有限。中长期而言,行业已进入"效率竞争"阶段,政策倒逼产能深度调整。若产能调减计划顺利实施,预计到2026年年中生猪出栏量将出现拐点,由增转降,猪价将逐步转向"小波动、稳盈利"的新周期。
生猪行业去产能大幕拉开
据悉,生猪行业去产能大幕拉开。农业农村部最新调度显示,当前,我国生猪产能阶段性偏高,为防范生产大起大落、价格大涨大跌风险,将实施生猪产能综合调控,引导调减约100万头能繁母猪。
能繁母猪存栏是生猪供应的“总开关”,直接决定10个月后的商品猪出栏规模,若调减能繁母猪存量,10个月后生猪出栏量将相应减少。这意味着,下半年和明年春节后生猪出栏将明显增加,由于生猪的自然生长周期,从现在开始调减能繁母猪产能,调控效果将于10个月后落地。
在国内猪肉弱需求、强供给的背景下,年内生猪价格持续走低,尤其是进入7月猪肉消费淡季以来,消费不振使得猪价进一步走低。
事实上,今年以来多次政策出台,倡导行业减母猪、控二育、降体重,释放政策积极信号。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邀请牧原、新希望、正大、德康、双汇、金锣等头部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参会。会议中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表示,当前生猪产业面临产能阶段性偏高、生产和价格波动风险大等问题,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
6月上旬,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生产调度会,通过降低出栏均重减少今年下半年的供给、和限制基础产能,调减100万头,稳定明年上半年供给。
5月底,已有相关部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多家头部猪企接相关部门要求,暂停能繁母猪扩产,出栏体重也需要控制在120公斤左右。
开源证券认为,2025Q3生猪供给收缩已至,猪价中枢有望逐月上移。从政策面来看,华福证券指出,本轮政策调控或加速行业低效产能出清,长期猪价中枢有望上移,成本领先的企业有望获得超额收益。
中邮证券研报称,近期供给端产能释放积极,但需求承接乏力。短期看,25年下半年生猪供应已由24年下半年到25年上半产能决定,而此阶段能繁存栏、新生仔猪量均环比增加,预计25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生猪供应压力较大。政策托底,或使猪价降速放缓。而政策效果的集中体现或要到26年下半年,届时猪价中枢有望抬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