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猪价涨了两天,又跌了。
或者说上涨是突发性事件,下跌才是常态。
因为今年的生猪市场不同于去年,今年的生猪市场再次回到了一个重要问题上,即去产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历史绝不会重复,所以同样是去产能,也有不同。
今年以来,官方先后3次重整生猪市场,剑剑都指向产能上,所以今年下半年,生猪市场的主要事情就是去产能。
8月一开门,猪价挺了几天,但显然在去产能的背景下是挺不住的。
对于下跌,市场早就心里有数,但现在担心的是,会跌到什么程度?
7元是不是保不住?
而从目前市场的情绪来看,看跌情绪挺浓,甚至认为不止是7元保不住的问题,可能还要更惨烈。
但我们并不这么看,生猪和玉米以及小麦其实道理都一样,整个是一盘棋,但是具体到每个地区的行情上,不能拿着一盘棋去到处下。
生猪市场也是这样。
首先,生猪市场就呈现明显的分化走势,即南高北低。
像华南地区猪价相对坚挺,均价仍在7.5元/斤以上,甚至最高接近了8元。
但像北方多地,比如华北、东北就成了猪价下跌的重灾区。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因为根据数据显示,这些年随着养殖业的变迁,南方养猪厂日益增多,而北方调往南方的猪减少,形成了明显的南猪北调的格局。
北方猪少了,为啥反而还跌得猛呢?
南方猪多,为啥反而还坚挺呢?
主要就和消费与二次育肥有关。
从消费端来讲,南方菜系对猪肉的依赖就比北方要高,北方猪肉消费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而南方总体都要高于北方。
所以消费支撑上就有差异。
其次北方生猪调运虽然减少,但二次育肥回流较多,增大了北方市场的压力。
随着官方密集调控,猪价频频走跌,部分育肥猪已陷入亏损状态,于是出栏意愿增加,导致北方地区供应压力进一步增大。
但南方相对坚挺,于是南北拉锯战,猪价可能就会持续呈现北低南高的现象,所以并不能一概而论是否7元不保。
其次,三季度过后,需求回升。
高温多雨的天气会抑制猪肉消费,白条走货走低是正常现象,但现在已经8月,到九十月以后,天气转凉,猪肉消费将有所抬头。
另一方面,中秋国庆等大节日有消费支撑,以及四季度的腌腊、元旦以及春节都是利好猪肉消费的。
第三,出栏节奏的把控。
猪价的涨跌还和一件事息息相关,那就是出栏节奏。
也就是说,即便总体供大于求,但价格未必就一直是下跌,因为还要看具体出栏节奏。
目前来看,各猪企虽然都有降体重、降产能的任务,但并没有出现集中恐慌出栏现象,如果能有序出栏,把战线拉长,对生猪市场的冲击力也会相对减小。
那么,猪价也就不至于恐慌大跌了。
而且根据此前农业农村部专家预测,今年养殖利润有所降低,呈微利状态,而非全面亏损。
所以考虑到养猪成本问题,当前只有个别大企业成本控制较好,在13元/公斤以下,但大部分猪企基本仍在14元/公斤这个门槛徘徊。
所以,当猪价跌破14元/公斤后,成本支撑也在增加。
所以猪价跌破14元/公斤,也就是7元/斤是大概率事件,但是持续跌破7元的时间并不会太长。
总体在7元上下波动的概率比较大。
或者说上涨是突发性事件,下跌才是常态。
因为今年的生猪市场不同于去年,今年的生猪市场再次回到了一个重要问题上,即去产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历史绝不会重复,所以同样是去产能,也有不同。
今年以来,官方先后3次重整生猪市场,剑剑都指向产能上,所以今年下半年,生猪市场的主要事情就是去产能。
8月一开门,猪价挺了几天,但显然在去产能的背景下是挺不住的。
对于下跌,市场早就心里有数,但现在担心的是,会跌到什么程度?
7元是不是保不住?
而从目前市场的情绪来看,看跌情绪挺浓,甚至认为不止是7元保不住的问题,可能还要更惨烈。
但我们并不这么看,生猪和玉米以及小麦其实道理都一样,整个是一盘棋,但是具体到每个地区的行情上,不能拿着一盘棋去到处下。
生猪市场也是这样。
首先,生猪市场就呈现明显的分化走势,即南高北低。
像华南地区猪价相对坚挺,均价仍在7.5元/斤以上,甚至最高接近了8元。
但像北方多地,比如华北、东北就成了猪价下跌的重灾区。
很多人可能觉得奇怪,因为根据数据显示,这些年随着养殖业的变迁,南方养猪厂日益增多,而北方调往南方的猪减少,形成了明显的南猪北调的格局。
北方猪少了,为啥反而还跌得猛呢?
南方猪多,为啥反而还坚挺呢?
主要就和消费与二次育肥有关。
从消费端来讲,南方菜系对猪肉的依赖就比北方要高,北方猪肉消费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而南方总体都要高于北方。
所以消费支撑上就有差异。
其次北方生猪调运虽然减少,但二次育肥回流较多,增大了北方市场的压力。
随着官方密集调控,猪价频频走跌,部分育肥猪已陷入亏损状态,于是出栏意愿增加,导致北方地区供应压力进一步增大。
但南方相对坚挺,于是南北拉锯战,猪价可能就会持续呈现北低南高的现象,所以并不能一概而论是否7元不保。
其次,三季度过后,需求回升。
高温多雨的天气会抑制猪肉消费,白条走货走低是正常现象,但现在已经8月,到九十月以后,天气转凉,猪肉消费将有所抬头。
另一方面,中秋国庆等大节日有消费支撑,以及四季度的腌腊、元旦以及春节都是利好猪肉消费的。
第三,出栏节奏的把控。
猪价的涨跌还和一件事息息相关,那就是出栏节奏。
也就是说,即便总体供大于求,但价格未必就一直是下跌,因为还要看具体出栏节奏。
目前来看,各猪企虽然都有降体重、降产能的任务,但并没有出现集中恐慌出栏现象,如果能有序出栏,把战线拉长,对生猪市场的冲击力也会相对减小。
那么,猪价也就不至于恐慌大跌了。
而且根据此前农业农村部专家预测,今年养殖利润有所降低,呈微利状态,而非全面亏损。
所以考虑到养猪成本问题,当前只有个别大企业成本控制较好,在13元/公斤以下,但大部分猪企基本仍在14元/公斤这个门槛徘徊。
所以,当猪价跌破14元/公斤后,成本支撑也在增加。
所以猪价跌破14元/公斤,也就是7元/斤是大概率事件,但是持续跌破7元的时间并不会太长。
总体在7元上下波动的概率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