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二季度末及上半年的生猪相关数据,引发行业内外高度关注。二季度末,生猪存栏量达到42447万头,同比增长2.2%;上半年,生猪出栏量为36619万头,增长0.6%。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当下生猪养殖行业的产能现状,更预示着未来市场供需格局的变化趋势。
年份
6月末存栏(万头)
上半年出栏(万头)
2021年上半年
43911
33742
2022年上半年
43057
36587
2023年上半年
43517
37548
2024年上半年
41533
36395
2025年上半年
42447
36619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从存栏数据来看,同比增长2.2%表明行业产能在持续扩张。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基础,其存栏量的稳定增长为后续生猪供应提供了保障。截至2025年5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2万头,环比有小幅上涨0.1%,同比增加1.2%,高于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区间上限。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的潜力依旧较大。而养殖企业生产性能的提升,如集团厂整体水平PSY(每头母猪年断奶仔猪数)达26头以上,MSY(每头母猪年出栏猪数)达23.4头以上,进一步放大了产能扩张的效果,供应端压力呈现阶梯式攀升态势。

年份
6月末存栏(万头)
上半年出栏(万头)
2021年上半年
43911
33742
2022年上半年
43057
36587
2023年上半年
43517
37548
2024年上半年
41533
36395
2025年上半年
42447
36619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从存栏数据来看,同比增长2.2%表明行业产能在持续扩张。能繁母猪作为生猪生产的基础,其存栏量的稳定增长为后续生猪供应提供了保障。截至2025年5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2万头,环比有小幅上涨0.1%,同比增加1.2%,高于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处于产能调控绿色区间上限。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生猪供应的潜力依旧较大。而养殖企业生产性能的提升,如集团厂整体水平PSY(每头母猪年断奶仔猪数)达26头以上,MSY(每头母猪年出栏猪数)达23.4头以上,进一步放大了产能扩张的效果,供应端压力呈现阶梯式攀升态势。

数据来源:农业农村部
再看出栏数据,上半年生猪出栏量增长0.6%,看似增幅不大,但结合存栏量的增长趋势,以及生产性能的提升,预示着后续出栏量可能会有更明显的增加。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新生仔猪将陆续达到出栏标准,进一步充实市场供应。不过,当前市场需求却面临着挑战。夏季作为猪肉消费淡季,需求本就疲软,肥猪需求更是走弱,这使得猪价上涨缺乏有力的需求支撑。
在行业格局方面,头部企业与中小养殖户呈现出分化态势。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和优化的出栏策略,已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据上半年数据显示,河南头部企业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12.2元/公斤,而广东头部企业综合成本可以达到12.0元/公斤,在当前猪价14-15元/公斤区间仍可盈利,且部分头部企业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幅显著。集团厂通过调整销售节奏,如增加高价区域出栏比例,有效对冲了价格波动风险,上半年部分龙头企业出栏量同比实现大幅增长。相比之下,中小养殖户由于成本较高,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承受着更大压力。饲料成本的波动,如豆粕价格同比上涨20%,进一步压缩了他们的利润空间。一旦价格持续低迷,中小养殖户可能率先退出市场,加速行业产能去化。
综合来看,尽管当前生猪存栏和出栏数据显示行业供应较为充足,但市场需求的疲软以及行业内部的结构调整,使得猪价走势充满不确定性。短期内,由于产能仍在释放,需求淡季影响持续,个人观点,7月中下旬维持震荡缓慢下行的态势,全国均价在14.4-14.7元/公斤区间,月末集团厂缩量猪价有望小幅反弹,但预计反弹力度不大。但从中长期看,如果能繁母猪存栏量按照预期加速去化,在2026年二季度后供应压力有望缓解,叠加季节性消费影响的到来,猪价或迎来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