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国生猪市场延续了春节后的低位震荡格局,价格波动幅度明显收窄,呈现供需博弈态势。5月6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为14.76元/公斤,较前一日仅微跌0.03元/公斤,这一价格区间已持续近两个月。与往年五一后常见的价格反弹不同,今年市场表现异常平淡,反映出供需两端均缺乏强劲驱动因素的基本面特征。
价格表现与区域分化
价格走势方面,五一期间生猪市场整体呈现"胶着"状态,缺乏明显涨跌驱动因素。北方地区以小幅下跌为主,跌幅普遍在0.1元/公斤以内;南方地区则涨跌互现。这种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南方部分地区受前期疫病影响,本地猪源相对紧张,而北方养殖集团集中度高,出栏节奏统一。
供应端分析:产能高位与成本压力
能繁母猪存栏仍处高位,持续压制价格。截至2025年3月末,据Mysteel农产品208家定点样本企业数据统计,其中123家规模养殖场3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504.84万头,环比微涨0.08%,同比涨4.83%。西北大区稳定,华南及西南大区微降,其他大区均微涨调整。其中85家中小散样本场,3月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17.118万头,环比微涨0.41%,同比涨11.89%,华北及华东大区稳定,东北、华中及华南大区微降,西南及西北大区上调。2024年5月开始回升的能繁母猪存栏,对应2025年3月成为生猪供应增加的起始点,这意味着4-9月生猪出栏量将显著上升。
养殖成本方面,当前行业平均养殖成本已从2023年底的15.7元/公斤降至15.5元/公斤左右。成本下降主要源于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回落以及规模养殖企业的降本增效措施。然而,近期豆粕价格受关税等因素影响波动较大,自2024年12月底至2025年4月中旬累计上涨超过20%,并且受关税政策影响,玉米进口量缩减,替代品供应减少,推动价格走强,这可能对未来养殖成本形成压力。
需求端分析:消费疲软与结构变化
终端消费表现平淡,未能达到市场预期。屠宰企业鲜销率处于历史较高水平,但冻品库容率持续低位运行,表明下游企业对建立库存持谨慎态度。白毛比价持续低位运行,反映出消费终端对高价猪肉的接受度较低。
二次育肥市场表现同样疲软。当前约有15%的出栏生猪进入二次育肥环节,这一比例较年初有所下降。随着气温升高,大猪需求季节性减弱,标肥价差收窄,进一步抑制了二次育肥的积极性。
替代品竞争也影响了猪肉消费。近年来禽类价格处于底部,市场对猪肉需求不佳。同时,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传统的季节性消费高峰(如春节前)表现弱于预期,"旺季不旺"或成为新常态。
后市展望:先抑后扬的阶段性走势
综合来看,2025年五一后生猪价格可能呈现"先抑后扬"走势:5-8月受供应充足和消费淡季影响,价格维持低位震荡;9月起随着供应收缩和需求回暖,价格有望开启阶段性上涨;第四季度在传统消费旺季推动下,价格可能达到年内高点。然而,饲料成本波动、疫病发展和政策变化等风险因素仍需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