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2018年,全年大豆进口8803.1万吨,同比下降7.9%,这也是7年来首次下降。

大豆进口量下降的背后
据统计,1994/95年度之前,中国为大豆净出口国。进入2000年以后,旺盛需求促使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飙升。1999/00年度,中国进口大豆刚突破1000万吨。到了2009/10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飙升到5034万吨,2017/18年度甚至飙升到9350万吨。
短短25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完成了由大豆出口国向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角色的转变,进口量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毫无疑问,中国已经稳坐世界大豆进口国的头把交椅。角色转变的背后,最重要的是国内居民对动物源蛋白需求增加,刺激了我国养殖行业快速增长。
2018年大豆进口量下降,其根本原因也是需求增幅放缓。
布瑞克农信集团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记者解释称,多年来,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升,人均肉蛋消费基数已经达到较高水平,需求增幅放缓,促使养殖业扩张放缓。尤其是2016、2017这两年间,生猪养殖规模快速扩张,透支了未来的发展增速,而且推动了养殖行业的规模化。由于规模化提升了饲料转化效率,直接降低了饲料需求,饲料需求阶段性的天花板开始出现。
贯穿于2018年的大事件,主要是中美贸易摩擦和非洲猪瘟,虽说是突发原因,但也切实影响到大豆进口。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11月,国内开始执行新版畜禽团体标准,积极引导饲料企业合理配方,降低动物饲料中的蛋白用量。
近年来,国内饲料蛋白的增量主要来自于豆粕。这是因为2006年以后,饲料工业快速增长,加上喂养方式转为全价料喂养,这一比例的增加推动了豆粕需求的快速飙涨。2017/18年度,大豆进口升至9350万吨,2007/08年度大豆进口量为3782万吨。10年间,增长1.47倍。
根据初步评估,考虑到非洲猪瘟疫情将导致明年生猪供应下降,猪饲料需求下降,从而减少豆粕的需求量,再结合低蛋白饲料推广,2019年,将降低350-450万吨豆粕需求量。未来随着低蛋白饲料逐步被养殖户接受,再加上养殖户自配料中也逐步调低蛋白含量,理论上最高可减少1000-1200万吨大豆进口量。根据测算,若将中国生猪饲料中的大豆含量降低至国际水平,相当于每年减少2700万吨大豆需求。
重塑全球大豆贸易格局
当然,大豆对外依存度的高企,也引起了高层的重视。
目前,巴西、美国、阿根廷是中国三大主要进口来源国,其进口量占大豆进口总量的95%左右。自从2013年巴西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大豆进口来源国以后,巴西逐年持续增长的大豆产量及价格优势,不断挤占美国大豆在中国的市场。因为大豆出口政策及国内土地、气象、资源等因素,阿根廷大豆产量波动较大,每年向中国出口大豆500万-1000万吨。
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向中国出现大幅增长,但由于基数较小,其出口到中国大豆,占中国进口量比例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