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企业零售商签订一年供货价
为什么在普通肉价大涨的情况下,“土肉”档口的零售价格并不上涨?档口之间有竞争,当然是原因之一,但销售机制不同,才是最主要的原因。广州日报记者采访了壹号土猪品牌总部的负责人林女士,对方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中高档猪肉经营多在起步阶段,为了让零售商规避风险,供应商多与之签订了较长时间的价格约定合同,半年或一年期为多,在此期间,都以一个约定的价格供应猪肉(或鸡肉);再者,目前全国各地的“土肉”档口,一般采取加盟或连锁方式经营,养殖企业直接供应零售档口,去掉了中间多个批发环节,使得中间费用降低、零售利润提高。
而广州日报记者从越秀区、海珠区几家档口了解到,这个约定的价格相对较低,往往只有市场零售价格的35%-60%(普通肉类一般在50%-75%之间)。一方面,留出了大量的“空间”来给零售商自行定价,使得零售商有较大的自主权,可以自行调价应对市场竞争。为此,在各大土猪档口,促销活动全年常见,低至五折,傍晚收市价格与清早价格能相差25%。
另外一个方面,供应商、零售户之间约定了价格,全年的市场价格变动就由供应商自行承担,如果遇到近半年的价格飙升,零售户当然会大受其益:既可以选择跟着普通猪肉一起调涨土猪肉的价格,18元进的货,半年前卖30元,现在就可以卖33元,毛利润由67%提高到了83%;也可以选择不涨价而增加产品的比较优势,因为普通猪肉涨价了,更多的居民会倾向于购买没有涨价、没有贵太多的土猪肉,滨江东刘大姐的销售量大增正是来源于此。
影响 部分企业毛利率高至30%以上
那么,对比普通猪养殖企业,“土猪”养殖企业的利润如何呢?广州日报记者调查了全国各地市场,目前的说法并不统一。对于多数“土肉”生产还在起步阶段的大型企业来说,“土肉”生产耗时耗力,远没有主营业务、普通肉类的利润率那么高;广东肇庆一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透露:该企业现阶段的土猪生产已初具规模,饲养数量超过了2万头,但仍处在投入与亏损的阶段,毛利率都在盈亏平衡点挣扎。“肥肉多、产肉少,是类似猪肉的特点,一头猪,只有不到40%的部分能卖出理想价格,但饲料、人工成本是我们所养的普通猪的近3倍。盈利高低对比一目了然。”
但对于2008年之前入市的各地“土肉”企业来说(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土肉”养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见规模效应,而且由于打开了大城市的市场,大幅减少了经营成本,反而认为“土肉”产销成为高利润业务。其中,浙江嘉兴一家土猪养殖企业的孙老板告诉广州日报记者:“我们与附近的鱼塘建立了长期合作协议,直接供应杭州、上海的零售商户,去掉了批发、流转的中间环节,每斤肉的毛利率能够达到30%以上(普通猪肉毛利率一般在15%以下);即使2014-2015年猪肉价格两次暴跌,我们受到的影响也不大;毕竟,我们的目标客户群是不太会计较肉类价格的小幅涨跌的,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供不应求。”
高档肉类需求增长,也确为大城市中的消费趋势;在新牧网所做的市场调查中,2015年华南10大城市的超市调研(前6个月)中,土猪肉的消费量平均增长幅度高达11%(同期普通猪肉的消费增长不足3%),高档鸡肉的消费量增长幅度为8%(普通冰鲜鸡只有1%)。广州日报记者随即调查了20余户海珠区工薪白领家庭,其中有13家惯常购买高档猪肉,对于土猪、土鸡的态度,较之5年之前大有改观。
鉴于需求增长、利润有望提高,对于各大养殖上市公司来说,“土肉”养殖业务势在必行,将是未来若干年的一个发展趋势,也与绿色生态农业政策相辅相成。大华农、益生股份、雏鹰农牧、正邦科技等十余家上市公司,目前已开展了类似“土肉”的规模产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