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天高气爽,温度适宜,本是猪只生长的黄金时期。然而,季节转换带来的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变化频繁等特点,也给育肥猪的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养殖户若管理不当,极易导致猪群出现健康问题,影响增重速度和养殖效益。
一、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秋季的“头号杀手”
秋季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猪舍内若保温与通风协调不当,极易诱发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问题根源:
1.温差应激:白天温度较高,需加大通风;夜间寒冷,又需注重保温。管理上的疏忽会导致猪群持续处于冷热应激状态,抵抗力下降。
2.通风与保温矛盾:为了保温而紧闭门窗,会造成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飙升,粉尘过多,这些有害物质会严重破坏猪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为病原体入侵打开方便之门。
3.病原活跃:秋季是猪蓝耳病、猪流感、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病原体的活跃期。在应激和恶劣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这些疾病极易爆发或与其他细菌(如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形成难以控制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临床表现:猪群出现咳嗽、打喷嚏、呼吸急促、腹式呼吸、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症状,死亡率及淘汰率显著升高。
二、消化道疾病——饲料管理与应激的考验
秋季新玉米上市,同时湿度变化也影响着饲料的储存,消化道问题同样不容小觑。
问题根源:
1.新玉米的使用:新收获的玉米含水量普遍偏高(往往超过16%),容易在储存过程中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赤霉烯酮等,引起猪只中毒、腹泻甚至拒食。此外,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高,若不经过一段时间的陈化,直接大量使用,猪只消化吸收困难,易导致消化不良性腹泻。
2.应激性腹泻:温度骤变、转群、并栏等管理操作都会给猪带来应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非病原性的腹泻。
3.病毒性腹泻:随着气温下降,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等病毒的活力增强,可能引发病毒性腹泻,尤其在管理薄弱的猪场。
临床表现:采食量下降、粪便稀软、水样腹泻、过料(粪便中含未消化的饲料)、生长迟缓。

三、寄生虫病——潜在的消耗者
秋季也是猪场驱虫的黄金季节。蛔虫、疥螨等寄生虫会大量掠夺猪体的营养,导致饲料报酬降低。
问题根源:
1.疥螨(癞皮病):潮湿、拥挤的环境有利于疥螨繁殖。病猪因剧烈瘙痒而在栏舍、墙壁上摩擦,导致皮肤破溃、出血、结痂、脱毛,严重影响休息和增重。
2.体内寄生虫:如蛔虫、鞭虫等,寄生在肠道内,竞争营养,导致猪只消瘦、毛长杂乱、生长缓慢,成为“僵猪”。
四、综合防控策略:管理优于治疗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从管理细节入手。
1.环境控制是核心:
平衡保温与通风:根据昼夜温差,及时开关门窗或调整风机转速。中午气温高时加强通风,夜晚气温低时做好保温,确保猪舍内温度稳定在育肥猪最适的18-22℃。务必做到“人进舍不刺眼、不刺鼻”,即氨气味浓度低。
保持干燥卫生:及时清理粪便,检查饮水器是否漏水,确保圈舍干燥。潮湿的环境是细菌和寄生虫的温床。
2.营养与饲料管理是关键:
谨慎使用新玉米:避免直接使用高水分新玉米。如需使用,必须经过晾晒或烘干,使其水分降至14%以下,并最好陈化至少一个月以上。初期可新旧玉米掺喂,逐步增加新玉米比例。
严防霉菌毒素:在饲料中添加优质的脱霉剂,并注意饲料的储存条件,防止霉变。
抗应激营养:在季节转换、免疫接种等应激时期,可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特别是VC、VE)、电解质(如小苏打)或黄芪多糖等,增强猪群抗应激能力。
3.生物安全是保障:
执行全进全出:彻底切断病原在不同批次猪群间的传播。
定期驱虫:建议在秋季进行一次全场普驱。可选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广谱驱虫药,采用“口服+体外喷洒”相结合的方式,并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以杀灭虫卵。
科学免疫: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自家猪场病史,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重点做好猪瘟、伪狂犬、口蹄疫及呼吸道疾病相关疫苗的接种。
4.巡视与及时处理:
饲养员应增加巡栏频率,仔细观察猪群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呼吸和粪便形态。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并及时咨询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损失降到最低。
总结,秋季育肥猪的管理是一场与气候变化的博弈,重在细节,赢在预防。通过为猪群提供一个稳定、舒适、清洁的环境,搭配科学的营养和精准的保健,方能有效规避上述风险,确保育肥猪健康快速地生长,最终实现秋季养殖效益的最大化。
一、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秋季的“头号杀手”
秋季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猪舍内若保温与通风协调不当,极易诱发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问题根源:
1.温差应激:白天温度较高,需加大通风;夜间寒冷,又需注重保温。管理上的疏忽会导致猪群持续处于冷热应激状态,抵抗力下降。
2.通风与保温矛盾:为了保温而紧闭门窗,会造成舍内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浓度飙升,粉尘过多,这些有害物质会严重破坏猪呼吸道黏膜的屏障功能,为病原体入侵打开方便之门。
3.病原活跃:秋季是猪蓝耳病、猪流感、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肺炎等病原体的活跃期。在应激和恶劣环境的双重作用下,这些疾病极易爆发或与其他细菌(如副猪嗜血杆菌、巴氏杆菌)混合感染,形成难以控制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临床表现:猪群出现咳嗽、打喷嚏、呼吸急促、腹式呼吸、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等症状,死亡率及淘汰率显著升高。
二、消化道疾病——饲料管理与应激的考验
秋季新玉米上市,同时湿度变化也影响着饲料的储存,消化道问题同样不容小觑。
问题根源:
1.新玉米的使用:新收获的玉米含水量普遍偏高(往往超过16%),容易在储存过程中霉变,产生黄曲霉毒素、赤霉烯酮等,引起猪只中毒、腹泻甚至拒食。此外,新玉米中的抗性淀粉含量高,若不经过一段时间的陈化,直接大量使用,猪只消化吸收困难,易导致消化不良性腹泻。
2.应激性腹泻:温度骤变、转群、并栏等管理操作都会给猪带来应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非病原性的腹泻。
3.病毒性腹泻:随着气温下降,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等病毒的活力增强,可能引发病毒性腹泻,尤其在管理薄弱的猪场。
临床表现:采食量下降、粪便稀软、水样腹泻、过料(粪便中含未消化的饲料)、生长迟缓。

三、寄生虫病——潜在的消耗者
秋季也是猪场驱虫的黄金季节。蛔虫、疥螨等寄生虫会大量掠夺猪体的营养,导致饲料报酬降低。
问题根源:
1.疥螨(癞皮病):潮湿、拥挤的环境有利于疥螨繁殖。病猪因剧烈瘙痒而在栏舍、墙壁上摩擦,导致皮肤破溃、出血、结痂、脱毛,严重影响休息和增重。
2.体内寄生虫:如蛔虫、鞭虫等,寄生在肠道内,竞争营养,导致猪只消瘦、毛长杂乱、生长缓慢,成为“僵猪”。
四、综合防控策略:管理优于治疗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从管理细节入手。
1.环境控制是核心:
平衡保温与通风:根据昼夜温差,及时开关门窗或调整风机转速。中午气温高时加强通风,夜晚气温低时做好保温,确保猪舍内温度稳定在育肥猪最适的18-22℃。务必做到“人进舍不刺眼、不刺鼻”,即氨气味浓度低。
保持干燥卫生:及时清理粪便,检查饮水器是否漏水,确保圈舍干燥。潮湿的环境是细菌和寄生虫的温床。
2.营养与饲料管理是关键:
谨慎使用新玉米:避免直接使用高水分新玉米。如需使用,必须经过晾晒或烘干,使其水分降至14%以下,并最好陈化至少一个月以上。初期可新旧玉米掺喂,逐步增加新玉米比例。
严防霉菌毒素:在饲料中添加优质的脱霉剂,并注意饲料的储存条件,防止霉变。
抗应激营养:在季节转换、免疫接种等应激时期,可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特别是VC、VE)、电解质(如小苏打)或黄芪多糖等,增强猪群抗应激能力。
3.生物安全是保障:
执行全进全出:彻底切断病原在不同批次猪群间的传播。
定期驱虫:建议在秋季进行一次全场普驱。可选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广谱驱虫药,采用“口服+体外喷洒”相结合的方式,并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以杀灭虫卵。
科学免疫: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和自家猪场病史,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重点做好猪瘟、伪狂犬、口蹄疫及呼吸道疾病相关疫苗的接种。
4.巡视与及时处理:
饲养员应增加巡栏频率,仔细观察猪群的精神状态、采食情况、呼吸和粪便形态。发现病猪应立即隔离,并及时咨询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将损失降到最低。
总结,秋季育肥猪的管理是一场与气候变化的博弈,重在细节,赢在预防。通过为猪群提供一个稳定、舒适、清洁的环境,搭配科学的营养和精准的保健,方能有效规避上述风险,确保育肥猪健康快速地生长,最终实现秋季养殖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