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其他猪病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治

来源: 网络   2025-07-21 17:22:38   查看:  次

  魏氏梭菌可出现在人畜粪便、土壤、水、和尘埃中,该菌群属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它可引发地区性流行病,对畜牧业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每年都有大量的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亡。如牛肠炎、仔猪坏死性肠炎、兔子肠炎等。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家畜猝死症与该菌有关,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而且死亡率极高。

  1病原学

  1.1分类

  本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及酶类。根据魏氏梭菌所合成分泌的主要毒素,可以将其分为A,B,C,D,E型,其中A型能够感染到人,形成气肿疽,死亡率不一,B、C、D型特别与动物的肠道感染关系密切。

  1.2形态及染色特征

  两端钝圆,粗大杆菌,单在或成双排列,短链较少,无鞭毛,不能运动,在动物机体里或含血液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无芽孢,革兰氏阳性。

  1.3生化特性

  牛乳培养基中“暴烈发酵”,即接种培养8—10小时后牛乳被酸凝,同时产生大量的气体,使凝块变多孔的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试管外。

  1.4培养特性

  厌氧菌,对营养要求、厌氧要求不高。部分菌可使牛肉块变成为粉红色。在普通培养基上均易生长,在葡萄糖血琼脂上的菌落特征:圆形、光滑、隆起、淡黄色、直径2—4mm、有的形成圆盘形,边缘成锯齿状。多次传代后,表面有辐射状条纹的“勋章”样且菌落周围有棕色溶血区。有时为双环溶血,内环透明,外环淡绿色。

  2流行病学

  本病80年代已在我省零星散发,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并且在我国的四川、江苏、吉林、安徽、河南、山东、福建、陕西等省广泛流行过,A型为主要病原菌,其它因素协同作用。本病多数在秋末冬初尤其在气候变化异常,阴雨潮湿的条件下流行且本病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可发病。在仔猪和种猪中发生率高于育肥猪,仔猪可暴发流行,常整窝发病,病死率20%—70%,种猪和育肥猪呈零星散发,中猪和成猪常突然发病,病程极短,如救治不及时很快死亡,也有不见任何先兆症状突然死亡。

  本病常见于1-3日仔猪,1周龄以上仔猪发病率要减少,育肥猪、成年猪多发于90—180日龄,很多病例来不及治疗而死亡,且猪场一旦发生本病不易清除。

  3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到39—40.5℃,呼吸60—80次/分钟,脉搏90—11次/分钟。病程短、死亡快、发病后一般在几分钟、几十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腹部臌胀明显,耳尖,蹄部,鼻唇部发绀,食欲减少,废绝,精神沉郁。

  表现神经症状,乱冲乱撞,转圈,倒地,口流白沫或红色泡沫,四肢划动,全身肌肉颤抖,抽搐,怪叫,呻吟。呼吸困难。也有不具任何先兆症状者突然死亡。

  粪便呈深绿色或褐色。有时见有血便,并有特殊恶臭味,污染肛门周围、后肢、尾部皮毛。仔猪表现为红色下痢,与大肠杆菌合并感染时拉黄色、黄红色、土灰色稀粪,脱水消瘦,部分猪呕吐,体质弱。

  4防治

  4.1以防制为重点。采用本地分离的菌株经甲醛灭活后,加Al(OH)3制成灭活菌。对受威胁猪进行紧急接种。或采用多价疫苗注射,克服型不对号的不足,间隔2—4周注射2次,也可明显提高保护力,在疫情严重的疫点预防注射后1个月,加强免疫注射,免疫效果更好。

  4.2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母猪饲料配方科学。

  4.3对怀孕母猪用C型魏氏梭菌福尔马林氢氧化铝类毒素,在临产前一个月肌肉注射5ml,两周后再注射8ml,使母猪产生免疫,仔猪出生后吮吸母猪初乳可获得被动免疫,也是预防本病有效方法。

  4.4加强产房管理猪舍及周围环境采用二氧化氯等消毒,接生前母猪奶头清洗消毒,可明显减少本病发生与传播,胎衣、尸体进行无害处理。

  4.5药物治疗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敏感药物(用平时不常用的药物)首先用高效药物混饲作基础治疗,对有明显症状者静脉注射甲硝唑水溶液可收到明显效果(怀孕母猪会强烈引起平滑肌收缩,导致流产)。

  4.6发现疫情立即封锁,处理病畜,严禁尸体乱扔。烧毁垃圾、彻底消毒可完全控制本病的流行。

  5鉴别诊断

  5.1大肠杆菌病其症状与仔猪的黄白痢的症状相似。但剖检魏氏梭菌病肠道有明显的出血且空肠段臌气明显,浆膜层有气泡,淋巴结出血,肾针尖状出血,脑膜出血严重。

  5.2炭疽病两种病腹胀明显,呈急性过程。但炭疽常有天然孔流出暗红色粘稠象煤焦油血液,血液凝固不良。皮下呈黄色或红色胶冻样浸润。另外可以进行细菌学检查,炭疽杆菌革兰氏阳性、有荚膜、无鞭毛,在动物体内呈“竹节状”排列。在普通培养基上,菌落呈典型的“卷发状”。

  5.3肉毒梭菌中毒症两种病的临床相似点,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但魏氏梭菌病腹胀明显。肉毒梭菌中毒症病,曾有饲喂腐败下脚料史。膘情越好吃得越饱的猪中毒越深

  5.4氟乙酰胺中毒两病均引起猪“暴死症”,氟乙酰胺中毒病有误食灭鼠毒饵病史,或被人所害,投毒所为,猪发疯,然后痉挛死亡,发作快,试用解氟灵能控制病情,且死后无腹部臌气。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