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保险+期货”成产业重要保障工具
来源:期货日报 2021-11-05 14:33:59| 查看:
次
日前,河南省、辽宁省和重庆市三地多部门陆续出台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在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改委、财政厅等七部门于10月29日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河南省将深入推进生猪养殖保险,稳定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保额,根据生产成本变动对保额进行动态调整,增强保险产品吸引力,实现养殖场户愿保尽保。同时,积极探索“保险+期货”新的保险模式,开展生猪价格保险试点;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并扩大生猪收入保险,探索仔猪、种猪、生猪域内运输等保险,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辽宁省农业农村厅等七部门日前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并扩大生猪收入及价格保险,扩大“保险+期货”试点范围,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降低经营风险。同时,这份意见还要求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十四五”期间,全省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在130万头以上,最低保有量不少于117万头。稳定规模猪场存量,将年出栏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户)纳入全省生猪养殖场系统备案,动态监测其生产经营情况,保持规模养殖场(户)数量总体稳定。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等六部门日前则印发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政策举措的通知》,在加大养殖保险保障方面,通知规定按能繁母猪保险金额每头2000元、育肥猪保险金额每头1000元标准给予保险费补贴;积极支持万州、荣昌、垫江、忠县等区县开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保险联动试点工作,全面加快国家级重庆生猪交易市场等平台建设,积极引进期货公司入渝共建生猪场外交易市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采取“保险+期货+银行”的方式稳定生猪生产。通知还提出,以大商所生猪价格为基准,对收购本地猪肉进行精深加工企业进行屠宰加工奖补。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我国猪价周期波动明显,快速发展的生猪养殖业面临多种市场风险,急需风险管理渠道。同时,近年来,在各地方政府和大商所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养殖行业“保险+期货”模式效果开始凸显,在今年年初生猪期货上市后,生猪相关的“保险+期货”已遍地开花,同时项目风险管理效果受到了当地政府、农户和企业的逐步肯定。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年初在生猪期货上市首日,就有28家期货公司联合8家保险公司开展了64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充分体现出市场主体对生猪期货相关产品的迫切需求。为进一步引导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市场主体参与生猪“保险+期货”项目,运用“保险+期货”模式保障农民稳收增收、丰富生猪产业链风险保障体系,2021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加强了对保障生猪价格项目的支持力度,截至目前,2021年“大商所农民收入保障计划”共立项131个生猪期货价格项目,覆盖全国27个省份。
在促进我国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方面,各期货公司为满足生猪养殖产业对生猪价格风险管理的需求,发挥生猪期货功能,也都在积极开展生猪“保险+期货”项目。
广发期货董事长赵桂萍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广发期货与大地保险共同参与2021年“大商所农保计划”生猪“保险+期货”价格险项目,首批保单保障了重庆市云阳县的生猪养殖户,合计为6100头生猪提供期货价格保险,保障周期为90天,保障金额2100万元,保费规模163万元。截至7月16日试点项目第一期结束,理赔金额为662万元,赔付率406%,户均赔付36.79万元。
显然,期货公司陆续开展的生猪“保险+期货”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也是日前河南省等三地出台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实施意见的重要因素。
重庆市财政局金融处人士对记者表示,财政部门鼓励保险产品创新,鼓励区域创新,服务“三农”,特别是在生猪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发商业保险产品,最大限度激活区县的主动性,运用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金,保护养殖户利益。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