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猪增生性回肠炎的疾病特征简介:①病原体独特:是在猪只肠道黏膜细胞内寄生的胞内劳森菌;
猪增生性回肠炎的临床症状因猪只年龄、病原体毒力及饲养环境不同存在差异,主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4-12月龄成年猪或育肥猪,主要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腹泻,粪便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严重时可见血凝块;部分猪只可能突然死亡,无明显前期症状;病猪常伴随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体温轻度升高(39.5-40.5℃)及腹部不适。
-慢性型:常见于2-5月龄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核心症状为慢性顽固性腹泻,粪便呈糊状或稀水样,颜色多为灰色、褐色,部分夹杂未消化饲料;病猪生长发育迟缓,出现“僵猪”现象,被毛粗乱、皮肤苍白,食欲波动但通常不废绝,病程可持续数周。
②长期持续感染:猪只发病期大量细菌会在排便时会排出,且在环境中存活能力和感染能力强;
③敏感消毒药:季铵盐类消毒药、碘制剂消毒药;
④易感猪群:6-16周龄的保育后期仔猪、生长育肥猪和后备猪,发病率在5-40%左右;
⑤致病机制:被胞内劳森菌感染的肠粘膜细胞,无法继续发育和有丝分裂→细胞增生旺盛→猪只肠壁增厚→肠道坏死、出血→肠道吸收消化能力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
⑥猪只发病特征:a、急性感染:少见,大猪多发,猪只急性血样、水状痢疾,突然死亡较多;
b、慢性感染:多见,6-12周龄生长猪只多发,感染率高,发病率较低,病猪间歇式痢疾,粪便稍微变软或糊状,色泽加深或似酱油色,偶见粪便含有带血坏死组织碎片,长期感染猪只持续消瘦、发白、均匀度差;
⑦剖检特征:猪只回肠粘膜增厚、变硬、溃疡、附着纤维性物质,形似橡胶管;
2、猪增生性回肠炎的综合配伍治疗方案:①抗菌治疗:泰妙菌素拌料(首选)或泰乐菌素拌料(其次)+林可霉素(肌注或拌料);
②对症治疗:维生素K3+甲硝唑(使用一周)拌料,牲血素肌注2ml+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4ml;
③治疗结束后,使用益生素调节肠道,给药7-10天
猪增生性回肠炎的临床症状因猪只年龄、病原体毒力及饲养环境不同存在差异,主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急性型:多见于4-12月龄成年猪或育肥猪,主要表现为急性出血性腹泻,粪便呈鲜红色或暗红色,严重时可见血凝块;部分猪只可能突然死亡,无明显前期症状;病猪常伴随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体温轻度升高(39.5-40.5℃)及腹部不适。
-慢性型:常见于2-5月龄保育猪和生长育肥猪,核心症状为慢性顽固性腹泻,粪便呈糊状或稀水样,颜色多为灰色、褐色,部分夹杂未消化饲料;病猪生长发育迟缓,出现“僵猪”现象,被毛粗乱、皮肤苍白,食欲波动但通常不废绝,病程可持续数周。
②长期持续感染:猪只发病期大量细菌会在排便时会排出,且在环境中存活能力和感染能力强;
③敏感消毒药:季铵盐类消毒药、碘制剂消毒药;
④易感猪群:6-16周龄的保育后期仔猪、生长育肥猪和后备猪,发病率在5-40%左右;
⑤致病机制:被胞内劳森菌感染的肠粘膜细胞,无法继续发育和有丝分裂→细胞增生旺盛→猪只肠壁增厚→肠道坏死、出血→肠道吸收消化能力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
⑥猪只发病特征:a、急性感染:少见,大猪多发,猪只急性血样、水状痢疾,突然死亡较多;
b、慢性感染:多见,6-12周龄生长猪只多发,感染率高,发病率较低,病猪间歇式痢疾,粪便稍微变软或糊状,色泽加深或似酱油色,偶见粪便含有带血坏死组织碎片,长期感染猪只持续消瘦、发白、均匀度差;
⑦剖检特征:猪只回肠粘膜增厚、变硬、溃疡、附着纤维性物质,形似橡胶管;
2、猪增生性回肠炎的综合配伍治疗方案:①抗菌治疗:泰妙菌素拌料(首选)或泰乐菌素拌料(其次)+林可霉素(肌注或拌料);
②对症治疗:维生素K3+甲硝唑(使用一周)拌料,牲血素肌注2ml+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4ml;
③治疗结束后,使用益生素调节肠道,给药7-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