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作为畜牧业的核心产业,其健康发展直接关系畜禽产品供给安全与养殖效益。猪寄生虫病是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瓶颈之一,不仅导致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猪增重缓慢,还会破坏肠道吸收功能、诱发继发感染,从而推高饲料损耗与医疗成本,造成持续性经济损失。系统分析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与感染规律,建立高效防控技术体系,已成为突破当前防控困境、推动养猪业集约化绿色化转型的迫切需求。

一、猪寄生虫病概述
1.分类与特点
猪寄生虫病种类多样,按生活史与寄生部位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包括猪蛔虫病、猪弓形体病和猪球虫病等。
猪蛔虫病:由猪蛔虫寄生于小肠引起,通过粪便排出虫卵,污染饲料、饮水或土壤,经口传播。该病感染率高、分布广,严重影响猪只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猪弓形体病:属人畜共患病,由弓形虫引起,可通过尿液、血液、乳汁等排出,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伤口传播。发病急、病程短,常引起流产或死胎。
猪球虫病:寄生于肠道上皮细胞,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高湿与卫生不良环境易诱发。临床以腹泻和生长迟缓为主。
寄生虫病具感染率高、传播途径复杂、危害严重等共同特点,不仅直接损害猪群健康,还通过降低饲料转化率、增加养殖成本间接影响经济效益。
2.寄生虫病对猪的影响
寄生虫感染可引起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时出现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全身性反应,极大影响猪只生产性能。
病理方面,寄生虫破坏组织细胞并诱发炎症。如猪蛔虫损伤肠壁,导致溃疡出血;弓形体病引发肝脾肿大;球虫病造成肠道上皮坏死脱落、肠壁变薄、吸收功能下降。这些病变不仅损害生理机能,还为其他病原入侵创造条件,增加继发感染风险。

二、猪寄生虫病的感染因素
1.环境污染
猪场及周边环境卫生状况差是寄生虫传播的重要因素。粪便、污水如未妥善处理,将成为虫卵与幼虫的滋生场所,通过污染饲料、水源和土壤传播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湿度偏高亦有利于寄生虫存活与繁殖。此外,周边污染源(如垃圾场、化工厂)也可能通过空气或水源引入寄生虫。
2.季节变化
夏季蚊蝇、老鼠等媒介生物活跃,易携带并传播寄生虫卵,导致感染率上升。冬季虽部分寄生虫活性受抑,但猪场为保温常减少通风,造成舍内湿度升高、空气流动差,反而为虫卵在室内存活提供条件。
3.饲养管理不当
饲料贮存不当易受潮霉变,成为寄生虫滋生地;使用未经处理的动物副产品也可能携带虫卵。饮水污染是另一重要传播途径。此外,饲养密度过高、卫生清洁不彻底、消毒不严等管理漏洞均会增加寄生虫传播风险。
三、猪寄生虫病防控关键技术
1.全进全出管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批次化管理,实现同一批猪同期进栏、同期出栏,有效切断不同批次间交叉感染。统一执行防疫与驱虫程序,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2.粪污干湿分离技术
通过物理方法将粪污分离为固体与液体两部分。固体粪便经干燥处理可显著降低虫卵存活率;液体部分经发酵或消毒杀灭病原,从而阻断通过粪污传播的途径。
3.设施设备干预技术
完善猪舍通风、温控与光照设备,创造不利于寄生虫生存的环境。采用自动化饲喂与饮水系统,减少人为交叉污染。定期对舍内外进行清洁与消毒,进一步降低环境中寄生虫数量。
4.饲喂安全技术
严格筛选饲料原料,杜绝寄生虫污染来源。加工过程中保持设备与环境清洁,防止交叉污染。储存时确保设施密闭、防潮、防鼠防虫,保障饲料安全。
5.药物杀虫驱虫技术
合理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是防控中的重要手段。应根据虫种、感染阶段及猪群生理状况选择药物,并严格控制剂量与给药方式,确保安全有效,避免药物残留。结合其他管理措施,形成“防重于治”的综合防控体系。

四、常见寄生虫病的控制要点
1.猪蛔虫病
重点包括保持饲料与饮水卫生、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保持猪舍干燥通风。在断奶后、转群前等关键阶段进行预防性驱虫。对已感染猪只及时隔离治疗,并全面消毒环境。
2.猪球虫病
强化产仔区卫生与消毒,防止母猪与仔猪间传播。在仔猪出生后3–5日龄进行药物预防。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保障通风良好。发病时选用磺胺类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加强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3.猪弓形体病
严防猫等肉食动物接近猪场,阻断传播源。定期监测,并在高发季节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对病死猪及排泄物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猪应迅速隔离并规范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类药物。
猪寄生虫病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环境管理、饲养规范、设施升级与药物干预等多重手段。通过落实全进全出、粪污处理、清洁饲喂与计划性驱虫等关键技术,构建绿色、高效的防控体系,才能有效保障猪群健康,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

一、猪寄生虫病概述
1.分类与特点
猪寄生虫病种类多样,按生活史与寄生部位可分为多种类型,常见包括猪蛔虫病、猪弓形体病和猪球虫病等。
猪蛔虫病:由猪蛔虫寄生于小肠引起,通过粪便排出虫卵,污染饲料、饮水或土壤,经口传播。该病感染率高、分布广,严重影响猪只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猪弓形体病:属人畜共患病,由弓形虫引起,可通过尿液、血液、乳汁等排出,经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伤口传播。发病急、病程短,常引起流产或死胎。
猪球虫病:寄生于肠道上皮细胞,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高湿与卫生不良环境易诱发。临床以腹泻和生长迟缓为主。
寄生虫病具感染率高、传播途径复杂、危害严重等共同特点,不仅直接损害猪群健康,还通过降低饲料转化率、增加养殖成本间接影响经济效益。
2.寄生虫病对猪的影响
寄生虫感染可引起食欲不振、消瘦、贫血、精神萎靡等症状,严重时出现腹痛、腹泻、呼吸困难等全身性反应,极大影响猪只生产性能。
病理方面,寄生虫破坏组织细胞并诱发炎症。如猪蛔虫损伤肠壁,导致溃疡出血;弓形体病引发肝脾肿大;球虫病造成肠道上皮坏死脱落、肠壁变薄、吸收功能下降。这些病变不仅损害生理机能,还为其他病原入侵创造条件,增加继发感染风险。

二、猪寄生虫病的感染因素
1.环境污染
猪场及周边环境卫生状况差是寄生虫传播的重要因素。粪便、污水如未妥善处理,将成为虫卵与幼虫的滋生场所,通过污染饲料、水源和土壤传播疾病。猪舍通风不良、湿度偏高亦有利于寄生虫存活与繁殖。此外,周边污染源(如垃圾场、化工厂)也可能通过空气或水源引入寄生虫。
2.季节变化
夏季蚊蝇、老鼠等媒介生物活跃,易携带并传播寄生虫卵,导致感染率上升。冬季虽部分寄生虫活性受抑,但猪场为保温常减少通风,造成舍内湿度升高、空气流动差,反而为虫卵在室内存活提供条件。
3.饲养管理不当
饲料贮存不当易受潮霉变,成为寄生虫滋生地;使用未经处理的动物副产品也可能携带虫卵。饮水污染是另一重要传播途径。此外,饲养密度过高、卫生清洁不彻底、消毒不严等管理漏洞均会增加寄生虫传播风险。
三、猪寄生虫病防控关键技术
1.全进全出管理技术
该技术通过批次化管理,实现同一批猪同期进栏、同期出栏,有效切断不同批次间交叉感染。统一执行防疫与驱虫程序,有助于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养殖成本。
2.粪污干湿分离技术
通过物理方法将粪污分离为固体与液体两部分。固体粪便经干燥处理可显著降低虫卵存活率;液体部分经发酵或消毒杀灭病原,从而阻断通过粪污传播的途径。
3.设施设备干预技术
完善猪舍通风、温控与光照设备,创造不利于寄生虫生存的环境。采用自动化饲喂与饮水系统,减少人为交叉污染。定期对舍内外进行清洁与消毒,进一步降低环境中寄生虫数量。
4.饲喂安全技术
严格筛选饲料原料,杜绝寄生虫污染来源。加工过程中保持设备与环境清洁,防止交叉污染。储存时确保设施密闭、防潮、防鼠防虫,保障饲料安全。
5.药物杀虫驱虫技术
合理使用抗寄生虫药物是防控中的重要手段。应根据虫种、感染阶段及猪群生理状况选择药物,并严格控制剂量与给药方式,确保安全有效,避免药物残留。结合其他管理措施,形成“防重于治”的综合防控体系。

四、常见寄生虫病的控制要点
1.猪蛔虫病
重点包括保持饲料与饮水卫生、加强粪便无害化处理、保持猪舍干燥通风。在断奶后、转群前等关键阶段进行预防性驱虫。对已感染猪只及时隔离治疗,并全面消毒环境。
2.猪球虫病
强化产仔区卫生与消毒,防止母猪与仔猪间传播。在仔猪出生后3–5日龄进行药物预防。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保障通风良好。发病时选用磺胺类等药物进行治疗,并加强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3.猪弓形体病
严防猫等肉食动物接近猪场,阻断传播源。定期监测,并在高发季节使用磺胺类药物进行预防。对病死猪及排泄物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发病猪应迅速隔离并规范用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类药物。
猪寄生虫病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结合环境管理、饲养规范、设施升级与药物干预等多重手段。通过落实全进全出、粪污处理、清洁饲喂与计划性驱虫等关键技术,构建绿色、高效的防控体系,才能有效保障猪群健康,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