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初次感染时,很少发生结节,感染3~4次后,结节即大量发生,这是粘膜产生免疫力的表现。形成结节的机制是幼虫周围发生局部性炎症,继之由成纤维细胞在病变周围形成包囊。结节因虫而异:长尾食道口线虫的结节,高出于肠粘膜表面,而具坏死性炎性反应性质,至感染35天后开始消失;有齿食道口线虫的结节较小,消失较快。大量感染时,大肠壁普遍增厚,有卡他性肠炎。除大肠外,小肠(特别是回肠)也有结节发生。只有严重感染时,大肠才产生大量结节,发生结节性肠炎。粪便中带有脱落的粘膜,猪只表现腹痛、腹泻或下痢、高度消瘦、发育障碍。继发细菌感染时,则发生化脓性结节性大肠炎。结节感染细菌时,可能继发弥漫性大肠炎,可引起仔猪死亡。
2.4 类圆线虫
主要为兰氏类圆线虫(Strongyloidesransor-ni)。在猪体内只有行孤雌生殖的雌虫,体长3.1~4.6mm,寄生于猪的小肠肠壁内,特别是十二指肠。可以夺取猪的营养和影响肠壁的吸收功能。但大多数病症是幼虫穿过皮肤移行到肺时,常引起湿疹(仔猪)、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肺炎时体温升高。小猪大量寄生时,小肠发生充血、出血和溃疡;患猪消瘦、贫血、呕吐,最后多因极度衰弱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少量寄生时,临床症状不明显,但影响生长发育。有报道能透过母猪的胎盘感染胎儿,也可以由母乳感染仔猪。检查方法可以从新鲜粪便中发现有幼虫的虫卵,虫卵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