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1990年美国生猪养殖场开始规模化,养殖户从67万户减少到28万户左右,但大规模养殖场(5K头以上)出栏占比没有太多变化。
1991年到2000年是养殖行业的规模化加速阶段,大于5千头的养殖场存栏占比由10%快速上升到45%,养殖户数进一步减少到2000年的8.6万户。
2000年到2017年,养殖业规模化进行收尾阶段,5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占比达到72.8%,2000头以下养殖场份额持续萎缩。
美国屠宰场规模化加速时期早于养殖场规模化进程十年,也就是当屠宰行业规模化后,养殖行业才开始加速集中。
美国联合屠宰食品工人协会(UPWA)致力于改善美国屠宰食品工人的工资和工作条件,1960~1970年肉类屠宰加工工人的平均工资比美国可比制造业的高14%-18%,工人工资和技术条件制约了行业规模化的发展。直到1967年美国出台了健康肉类法案(Wholesome Meat Act),该法案规定,只有联邦监管下的屠宰场或至少与联邦卫生要求一样严格的屠宰场才有资格销售肉类,否则不得出售肉类,并且在州内屠宰和加工的肉类只能在州内出售。
1970年之后,美国屠宰行业技术设备更新换代,新的流水线快速发展。法规+屠宰效率提升两者共同推进屠宰业集中度提升,以爱荷华州牛肉加工商(IBP)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性企业则通过高技术设备、低利润率运营、削减人工成本来迅速抢占市场,大大地促进了行业整合,屠宰行业迅速规模化,大型屠宰场占比快速提升。分销渠道等发展使肉类屠宰加工公司迁出了以工会为主的城市中心,并迁至更靠近牲畜饲养场、成本更低的农村地区(未来牧原以冷鲜肉为主的话,也可以将屠宰场建在养殖场旁边)
1970~1980年,150万头以上屠宰场占比从不到10%上升到30%。
1981-1991年是屠宰行业规模化加速阶段,十年间,大于150万头的屠宰产能占比上升了40个百分点,达到了70%。
比较巧合的是屠宰行业的规模化进程总是比养殖端先10年左右,所以美国养殖端规模化加速很有可能是由屠宰端引起的,美国屠宰行业集中度提高后,大型屠宰厂会寻求持续稳定提供生猪的大型养殖场,这就会倒逼养殖端横向并购,所以1990年后美国生猪养殖端规模化加速。
我国养猪行业与美国不一样的是,我们是养殖端率先集中化:近五年集中度从9%提升到24.2%,而屠宰端近十年基本没变过,19~22年双汇龙大也没怎么扩产,只有牧原上了几百万的产出。
当下养殖端的话语权更大,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完全可以自建屠宰场,所以我们的屠宰端规模化应该是由养殖端主导发起。目前我们规模化屠宰场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已经非常先进,未来几年我国屠宰份额集中度会逐渐上升,一改多年规模化停滞的局面。最近的这个行动方案力度并不大,可能这只是个引子,后面会有大力度的法规出现。
屠宰端硬要算的话其实就910亿左右的估值,考虑到可能不会有一亿头自宰,打个对折就455亿,但是屠宰端建设对牧原来说可能意义不止是利润提升,还有解决产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比如东北的猪肉消费量没有那么多,那多出的肉就得运出东北,现在只能调肉,牧原不得不建屠宰场(不建屠宰场会很被动)。
1991年到2000年是养殖行业的规模化加速阶段,大于5千头的养殖场存栏占比由10%快速上升到45%,养殖户数进一步减少到2000年的8.6万户。
2000年到2017年,养殖业规模化进行收尾阶段,5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占比达到72.8%,2000头以下养殖场份额持续萎缩。
美国屠宰场规模化加速时期早于养殖场规模化进程十年,也就是当屠宰行业规模化后,养殖行业才开始加速集中。
美国联合屠宰食品工人协会(UPWA)致力于改善美国屠宰食品工人的工资和工作条件,1960~1970年肉类屠宰加工工人的平均工资比美国可比制造业的高14%-18%,工人工资和技术条件制约了行业规模化的发展。直到1967年美国出台了健康肉类法案(Wholesome Meat Act),该法案规定,只有联邦监管下的屠宰场或至少与联邦卫生要求一样严格的屠宰场才有资格销售肉类,否则不得出售肉类,并且在州内屠宰和加工的肉类只能在州内出售。
1970年之后,美国屠宰行业技术设备更新换代,新的流水线快速发展。法规+屠宰效率提升两者共同推进屠宰业集中度提升,以爱荷华州牛肉加工商(IBP)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性企业则通过高技术设备、低利润率运营、削减人工成本来迅速抢占市场,大大地促进了行业整合,屠宰行业迅速规模化,大型屠宰场占比快速提升。分销渠道等发展使肉类屠宰加工公司迁出了以工会为主的城市中心,并迁至更靠近牲畜饲养场、成本更低的农村地区(未来牧原以冷鲜肉为主的话,也可以将屠宰场建在养殖场旁边)
1970~1980年,150万头以上屠宰场占比从不到10%上升到30%。
1981-1991年是屠宰行业规模化加速阶段,十年间,大于150万头的屠宰产能占比上升了40个百分点,达到了70%。
比较巧合的是屠宰行业的规模化进程总是比养殖端先10年左右,所以美国养殖端规模化加速很有可能是由屠宰端引起的,美国屠宰行业集中度提高后,大型屠宰厂会寻求持续稳定提供生猪的大型养殖场,这就会倒逼养殖端横向并购,所以1990年后美国生猪养殖端规模化加速。
我国养猪行业与美国不一样的是,我们是养殖端率先集中化:近五年集中度从9%提升到24.2%,而屠宰端近十年基本没变过,19~22年双汇龙大也没怎么扩产,只有牧原上了几百万的产出。
当下养殖端的话语权更大,牧原、温氏、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完全可以自建屠宰场,所以我们的屠宰端规模化应该是由养殖端主导发起。目前我们规模化屠宰场的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已经非常先进,未来几年我国屠宰份额集中度会逐渐上升,一改多年规模化停滞的局面。最近的这个行动方案力度并不大,可能这只是个引子,后面会有大力度的法规出现。
屠宰端硬要算的话其实就910亿左右的估值,考虑到可能不会有一亿头自宰,打个对折就455亿,但是屠宰端建设对牧原来说可能意义不止是利润提升,还有解决产区供需不匹配的问题,比如东北的猪肉消费量没有那么多,那多出的肉就得运出东北,现在只能调肉,牧原不得不建屠宰场(不建屠宰场会很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