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全国生猪市场延续弱势运行态势,价格呈现“北稳南弱、局部加速探底”特征。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较前一日小幅下跌,多地已跌破7.5元/斤心理关口,市场整体呈现供需博弈加剧、情绪分化明显的特点。从供应端来看,集团场出栏节奏加快成为压制价格的核心因素,头部企业为完成月度出栏计划,主动增加适重猪源供应,叠加二次育肥猪源集中释放,市场日均出栏量环比提升10%-15%。中小散户虽存在惜售情绪,但受持续亏损压力影响,部分养殖户开始松动出栏心态,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南方高温潮湿天气导致生猪运输损耗增加,部分区域出现疫病零星复发,养殖端恐慌性抛售现象增多,加剧了区域价格波动幅度。
需求端受季节性因素制约显著,高温天气持续抑制终端消费,白条走货速度放缓,屠宰企业开工率维持在24%-25%的低位区间。批发市场剩货现象普遍,下游商贩普遍采取减量稳价策略,屠企为避免被动入库,持续压价收购,形成“供应宽松—价格下跌—消费疲软”的负向循环。区域分化特征尤为突出,华南高价区如广东仍维持在7.9-8.2元/斤,但较前期高点已回落近1元/斤,市场高价成交难度加大;东北产区因局部疫病导致出栏受阻,价格暂时企稳于7.0-7.2元/斤,但整体缺乏上涨动能;西南低价区持续探底,四川、重庆等地已跌至6.7-6.9元/斤,与华东高价区价差扩大至1.5元/斤以上,跨区域调运利润空间显现,或引发后续北猪南运对市场的二次冲击。
市场情绪呈现多空交织态势,养殖端对后市预期出现分化。部分养殖户基于能繁母猪存栏量高位运行及年初仔猪腹泻导致供应增加的逻辑,认为三季度猪价上涨空间有限,选择逢高出栏规避风险;而另一部分养殖户则寄希望于天气转凉后消费回暖及中秋备货带来的阶段性反弹,仍持观望态度。屠宰企业则普遍采取谨慎经营策略,库存维持低位,压价收购意愿强烈。从产业链利润角度看,自繁自养模式虽保持微利,但外购仔猪育肥主体已陷入深度亏损,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持续弱化。
短期来看,市场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集团场出栏计划尚未完成,二次育肥猪源仍在持续释放,叠加高温天气对消费的抑制效应,预计未来一周猪价或延续弱势震荡格局。但需关注两个潜在变量:一是北方低价区养殖户抗价情绪可能引发局部供应收缩,二是南方旅游旺季对猪肉消费的边际拉动作用。中长期来看,三季度末消费回暖与产能释放的博弈将成为价格走势关键,若养殖端能合理控制出栏节奏,8月中下旬或迎来阶段性反弹窗口,但反弹高度将受制于整体供应宽松的基本面。建议养殖主体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变化及疫病防控情况,灵活调整存栏结构以应对市场波动。
需求端受季节性因素制约显著,高温天气持续抑制终端消费,白条走货速度放缓,屠宰企业开工率维持在24%-25%的低位区间。批发市场剩货现象普遍,下游商贩普遍采取减量稳价策略,屠企为避免被动入库,持续压价收购,形成“供应宽松—价格下跌—消费疲软”的负向循环。区域分化特征尤为突出,华南高价区如广东仍维持在7.9-8.2元/斤,但较前期高点已回落近1元/斤,市场高价成交难度加大;东北产区因局部疫病导致出栏受阻,价格暂时企稳于7.0-7.2元/斤,但整体缺乏上涨动能;西南低价区持续探底,四川、重庆等地已跌至6.7-6.9元/斤,与华东高价区价差扩大至1.5元/斤以上,跨区域调运利润空间显现,或引发后续北猪南运对市场的二次冲击。
市场情绪呈现多空交织态势,养殖端对后市预期出现分化。部分养殖户基于能繁母猪存栏量高位运行及年初仔猪腹泻导致供应增加的逻辑,认为三季度猪价上涨空间有限,选择逢高出栏规避风险;而另一部分养殖户则寄希望于天气转凉后消费回暖及中秋备货带来的阶段性反弹,仍持观望态度。屠宰企业则普遍采取谨慎经营策略,库存维持低位,压价收购意愿强烈。从产业链利润角度看,自繁自养模式虽保持微利,但外购仔猪育肥主体已陷入深度亏损,行业整体抗风险能力持续弱化。
短期来看,市场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集团场出栏计划尚未完成,二次育肥猪源仍在持续释放,叠加高温天气对消费的抑制效应,预计未来一周猪价或延续弱势震荡格局。但需关注两个潜在变量:一是北方低价区养殖户抗价情绪可能引发局部供应收缩,二是南方旅游旺季对猪肉消费的边际拉动作用。中长期来看,三季度末消费回暖与产能释放的博弈将成为价格走势关键,若养殖端能合理控制出栏节奏,8月中下旬或迎来阶段性反弹窗口,但反弹高度将受制于整体供应宽松的基本面。建议养殖主体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变化及疫病防控情况,灵活调整存栏结构以应对市场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