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非洲猪瘟(本文简称“非瘟”)进入国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生猪供给阶段性严重失衡,猪肉价格飞涨。高额利润驱使各方资本投资养猪行业,2021年底,生猪产能已经超过非瘟前的水平。由于生猪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阶段,猪肉价格持续走低,而生物安全防控大幅增加了养殖成本,养猪业进入亏损期,降本增效压力巨大。但是,非瘟防控的生物安全成本压缩空间有限,综合养猪生产成本下降难度大。尽管整个行业对生物安全的认识和非瘟防控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由于猪群规模的扩张和区域养殖密度的增大,加之部分现金流承压的猪场对生物安全成本的大幅度削减,推高了猪场的非瘟感染风险,局部地区仍然遭受非瘟影响。目前,行业对于非瘟强毒已经有较好的防控和处置的成功经验。但还是无法防控好非瘟弱毒株(基因I型和II型)导致的发病。由于非瘟弱毒株临床症状隐匿性强,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往往场内流行率已经较高,如何处置非瘟弱毒成为了养猪业面临的一个难题。本文对非瘟弱毒感染后如何决策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希望为行业提供参考。
一、非瘟弱毒的流行病学
基因I型主要在非洲西部和中部传播,在1957年和1960年传入欧洲,目前存在于意大利撒丁岛等地。2018年传入国内的非瘟强毒(基因II型)与2007年传入格鲁吉亚并在欧洲不断蔓延的非瘟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该毒株在国内蔓延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20年,我国哈兽研报道,从田间发现了由于变异、缺失、插入或者小片段替换等方式产生的低毒力基因II型非瘟病毒(孙恩成等,2020);2021年哈兽研再次报道发现了基因I型非瘟弱毒在中国出现并造成慢性感染(孙恩成等,2021)。
二、非瘟弱毒的临床表现
弱毒感染后的临床症状比强毒感染的临床症状轻微,以亚急性和慢性为主要特征。
亚急性: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以轻微发热、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妊娠母猪流产等为主,甚至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程一般在5~30天之间。死亡出现在感染后的15~45天内,死亡率较低且在不同发病案例差异较大(如10%~70%)。
慢性:临床表现多样,体重减轻、间歇热、呼吸道症状、皮肤坏死、慢性皮肤溃疡、关节炎等,解剖病理表现为心包炎、肺粘连、关节积液,病程较长,持续2~15个月,甚至更长,死亡率低。
由于非瘟弱毒的临床症状相对轻微,现场人员不易察觉,加之猪场如果有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经典猪瘟等基础病时,更增大非瘟弱毒的隐匿性。临床发现感染非瘟弱毒时,往往病毒已经存在于猪场一段时间,感染率已经较高。针对野毒的经典“拔牙”技术基本无法用于非瘟弱毒案例的成功处置。
三、非瘟弱毒感染的决策模型
步骤一:感染弱毒评估
弱毒评估:毒株特点确定、抗体检测、临床致病性及临床症状、阳性栋舍非瘟病毒污染情况及其他栋舍的非瘟病毒污染情况(评估感染时间和污染范围等)
场线评估:场线的定位(核心繁殖场、一般繁殖场、育肥场等)、场线的规模、生产方式(单点还是多点等)、软硬件是否支撑、是否有可行的疫情处置方案、是否有可以良好执行的团队、场线弱毒处于什么感染情况(表1)
一、非瘟弱毒的流行病学
基因I型主要在非洲西部和中部传播,在1957年和1960年传入欧洲,目前存在于意大利撒丁岛等地。2018年传入国内的非瘟强毒(基因II型)与2007年传入格鲁吉亚并在欧洲不断蔓延的非瘟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该毒株在国内蔓延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020年,我国哈兽研报道,从田间发现了由于变异、缺失、插入或者小片段替换等方式产生的低毒力基因II型非瘟病毒(孙恩成等,2020);2021年哈兽研再次报道发现了基因I型非瘟弱毒在中国出现并造成慢性感染(孙恩成等,2021)。
二、非瘟弱毒的临床表现
弱毒感染后的临床症状比强毒感染的临床症状轻微,以亚急性和慢性为主要特征。
亚急性:临床症状相对较轻,以轻微发热、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妊娠母猪流产等为主,甚至不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病程一般在5~30天之间。死亡出现在感染后的15~45天内,死亡率较低且在不同发病案例差异较大(如10%~70%)。
慢性:临床表现多样,体重减轻、间歇热、呼吸道症状、皮肤坏死、慢性皮肤溃疡、关节炎等,解剖病理表现为心包炎、肺粘连、关节积液,病程较长,持续2~15个月,甚至更长,死亡率低。
由于非瘟弱毒的临床症状相对轻微,现场人员不易察觉,加之猪场如果有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经典猪瘟等基础病时,更增大非瘟弱毒的隐匿性。临床发现感染非瘟弱毒时,往往病毒已经存在于猪场一段时间,感染率已经较高。针对野毒的经典“拔牙”技术基本无法用于非瘟弱毒案例的成功处置。
三、非瘟弱毒感染的决策模型
步骤一:感染弱毒评估
弱毒评估:毒株特点确定、抗体检测、临床致病性及临床症状、阳性栋舍非瘟病毒污染情况及其他栋舍的非瘟病毒污染情况(评估感染时间和污染范围等)
场线评估:场线的定位(核心繁殖场、一般繁殖场、育肥场等)、场线的规模、生产方式(单点还是多点等)、软硬件是否支撑、是否有可行的疫情处置方案、是否有可以良好执行的团队、场线弱毒处于什么感染情况(表1)
表1非瘟弱毒感染场线的状态分类
步骤二:尝试检测剔除
①常规拔牙:参照野毒精准“拔牙”处置,因为难以早期发现和进行后续猪群排查,非常不适合弱毒株案例的处置,很难根除,成功率较低;
②建立防火隔离带:增加处置力度,对于阳性检出栋舍和与之关联的高风险栋舍进行快速整栋处置,这和污染传播范围相关,相较于常规“拔牙”,成功率稍高,和①一样,整体成功率低,即使成功往往会是损失50%以上的惨胜,或者超过两个潜伏周期(42天)以上的阶段性胜利。
剔除成功,转为正常生产;监测剔除失败转为步骤三。
步骤三:处置决策(表2)
①直接清空:行业难题,成功率极低,如果是核心育种场,趁污染范围小尽早清空,早日复养
②低风险猪群转移:对于低风险猪群转移到相对安全的隔离猪场,进行静默观察
③持久战:超过两个潜伏期(42天)还在不断地检出和“拔牙”,清除病原和抗体阳性猪群及高风险猪群,但断不了根,持续有检出,污染范围在扩散,危及自身,有法律风险
④逆来顺受:直接带毒生产,甚至都不检测了,基本销售不了种猪,肥猪有污染和法律风险,可能突然恶化,而且复产非常难
①常规拔牙:参照野毒精准“拔牙”处置,因为难以早期发现和进行后续猪群排查,非常不适合弱毒株案例的处置,很难根除,成功率较低;
②建立防火隔离带:增加处置力度,对于阳性检出栋舍和与之关联的高风险栋舍进行快速整栋处置,这和污染传播范围相关,相较于常规“拔牙”,成功率稍高,和①一样,整体成功率低,即使成功往往会是损失50%以上的惨胜,或者超过两个潜伏周期(42天)以上的阶段性胜利。
剔除成功,转为正常生产;监测剔除失败转为步骤三。
步骤三:处置决策(表2)
①直接清空:行业难题,成功率极低,如果是核心育种场,趁污染范围小尽早清空,早日复养
②低风险猪群转移:对于低风险猪群转移到相对安全的隔离猪场,进行静默观察
③持久战:超过两个潜伏期(42天)还在不断地检出和“拔牙”,清除病原和抗体阳性猪群及高风险猪群,但断不了根,持续有检出,污染范围在扩散,危及自身,有法律风险
④逆来顺受:直接带毒生产,甚至都不检测了,基本销售不了种猪,肥猪有污染和法律风险,可能突然恶化,而且复产非常难
表2不同处置选择的对比分析
步骤四:不同处置决策的转换
①成功清除之后,因为遗留污染源,再次感染发病,建立在早发现、病毒污染小、尽快处理阳性猪群和关联较高猪群等基础上
②持久战转为逆来顺受,当病毒污染范围较大,阳性检出点较多,如果按检测剔除方案,大部分猪群都会被处理掉
③持久战和直接躺平变为清空,因为后续生产影响较大,造成扩散,经营决策改变等,进行清空
④方舱猪舍检出阳性,再进行决策(直接清空、低风险猪群转移至方舱、持久战、直接躺平等)
步骤五:部分分析法经济决策机制
①额外成本,主要指猪只处理过程中的人、车、物、猪等方面的费用以及非正常生产状态对生产纪律、生产计划和生产经营等造成的损失
②收益损失,主要是机会成本损失,处死猪只以及静默期间断奶仔猪产能损失的预期利润
③成本节约,主要是指如果“拔牙”成功,则避免清群的成本
④额外收益,主要是指“拔牙”成功,则全年断奶仔猪产能的预期利润
为了进一步具体化呈现决策过程中部分环节的经济考量,以下针对部分清群策略和带毒生产策略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济测算,让大家可以更清晰地依据自身情况进行经营决策。
四、“拔牙”策略的投资收益局部分析
感染弱毒后,是否选择”拔牙”取决于发现感染时的流行率、当前猪价、”拔牙”的成功率等影响因素。正是由于这些影响因素,猪场是否”拔牙”以及”拔牙”的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这种在猪场经营过程中的重大决策,在现实中却缺乏有效参考。大型母猪场投资巨大,普遍有较强的非瘟监测意识和自身监测手段,假设在非瘟弱毒感染早期,流行率为0.1%,断奶仔猪价格为300元时,通过部分分析的方法对存栏8000头母猪的猪场进行”拔牙”的投资收益分析。结果显示,即使”拔牙”成功,”拔牙”也会造成1218万元损失。有意思的是,由于当前猪价低迷,如果”拔牙”失败而清群,全年的经济损失约为”拔牙”成功并继续生产损失的一半,为623万。
表3“拔牙”策略的投资收益局部分析
五、带毒生产的投资收益分析
由于一些猪场发现非瘟弱毒感染时间点较晚,流行率较高,导致”拔牙”失败而带毒生产。或者一些猪场发现是非瘟弱毒时,直接选择躺平而带毒生产。带毒生产真的是一种合适的猪场经营选择吗?表4通过对母猪场进行带毒生产的投资收益分析发现,目前,每头母猪带毒生产的利润为-2760元,如果母猪规模为8000头时,全年亏损为2208万。
表4带毒生产的投资收益分析
六、非瘟弱毒感染后的决策分析
通过将非瘟弱毒感染决策树中的三个关键结果进行经济学分析并汇总,发现在当前猪价行情下以8000头母猪为例,”拔牙”成功并继续生产经营的经济损失是653万元的,带毒生产的经济损失是2208万元,清群的经济损失是747万元。因此,在当前行情下,如果发生非瘟,首选为”拔牙”成功并继续生产,次选为”拔牙”失败并及时清群,最次的选择为带毒生产(带毒生产也有长期和阶段性的)。
七、总结分析和讨论
目前成功剔除弱毒的案例极少(5%~10%,甚至以下),而且大部分案例都是惨胜,所以决策前需要整体评估,是否可行,并在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在非瘟大背景为阴性的条件下,感染非瘟弱毒的场线应该决策如何尽快地恢复到阴性正常生产,这就需要考虑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以及猪周期相关的经营经济决策。
非瘟弱毒感染的决策模型中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知识日新月异,如果出现新的情况,相关的决策模型还需要及时修订。
越南在批准非瘟疫苗上“冒天下之大不韪”,批准了一种既持续排毒、又能水平传毒的有安全隐患的非瘟疫苗。考虑到对我国的影响,相关疫苗流入值得警惕,也告诉我们应对弱毒需要果断。
我国整体的非瘟防控在不依靠疫苗的基础上可防可控,目前生产稳定,当然如果有安全可靠的疫苗依然可以使用,但绝对不能是越南这种有安全隐患的类型。目前我国猪群还是推进非瘟局部净化的策略,规模化猪场基本上会选择净化根除非瘟弱毒的策略,时间长短和具体策略有差异,但是中小猪场中有一部分场线值得关注和警惕,不能最后害人害己。
目前,猪场日常监测非洲猪瘟病毒的最常用方法仍然是通过观察猪只是否减料、采食减少、精神沉郁等来识别异常猪。由于非洲猪瘟弱毒株(自然变异或人工致弱)具有致病力较弱、潜伏期长、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等特点,在养猪生产中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等到确诊时,大多数情况下已扩散。相较非洲猪瘟野毒感染,弱毒株感染后的猪场定点清除(俗称”拔牙”)成功的难度更大。目前反馈的数据来看,一旦弱毒株进入猪场,”拔牙”成功的概率极低,通过全群病原抗体排查为阴性后一段时间,仍可再次被检出,最后的结局往往还是清群。
弱毒株感染后的定点清除策略包括全群排查+全面采样(鼻/咽拭子和尾静脉血)+抗原抗体检测。由于工作量大,对员工采样的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扩散,导致定点清除失败。猪场规模越大,定点清除的难度越高。
非洲猪瘟弱毒株进入猪场的途径较多,其中风险最大的感染途径为引种。依据目前的检测手段,引种前检测只能评价采样时间点的猪群状态,若在采样时猪群不排毒,就存在漏检的系统风险。
猪场感染非洲猪瘟弱毒后有3种处置策略,即定点清除(”拔牙”)、清群、带毒生产。两位作者以断奶仔猪猪价300元为计算依据,以规模为8000头母猪的猪场为例,分别对3种处置方案的投资收益进行了详细分析,提供了非洲猪瘟弱毒株感染后的决策模型,同时为养猪行业从业人员在面临非瘟弱毒这样一类较为复杂且难以控制的疾病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分析思路和参考依据。
审校:张交儿、王长年
编辑:李凤娟(河北方田)王恩慧(猪易网)
审核:仇华吉
通过将非瘟弱毒感染决策树中的三个关键结果进行经济学分析并汇总,发现在当前猪价行情下以8000头母猪为例,”拔牙”成功并继续生产经营的经济损失是653万元的,带毒生产的经济损失是2208万元,清群的经济损失是747万元。因此,在当前行情下,如果发生非瘟,首选为”拔牙”成功并继续生产,次选为”拔牙”失败并及时清群,最次的选择为带毒生产(带毒生产也有长期和阶段性的)。
七、总结分析和讨论
目前成功剔除弱毒的案例极少(5%~10%,甚至以下),而且大部分案例都是惨胜,所以决策前需要整体评估,是否可行,并在过程中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及时调整。
在非瘟大背景为阴性的条件下,感染非瘟弱毒的场线应该决策如何尽快地恢复到阴性正常生产,这就需要考虑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以及猪周期相关的经营经济决策。
非瘟弱毒感染的决策模型中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知识日新月异,如果出现新的情况,相关的决策模型还需要及时修订。
越南在批准非瘟疫苗上“冒天下之大不韪”,批准了一种既持续排毒、又能水平传毒的有安全隐患的非瘟疫苗。考虑到对我国的影响,相关疫苗流入值得警惕,也告诉我们应对弱毒需要果断。
我国整体的非瘟防控在不依靠疫苗的基础上可防可控,目前生产稳定,当然如果有安全可靠的疫苗依然可以使用,但绝对不能是越南这种有安全隐患的类型。目前我国猪群还是推进非瘟局部净化的策略,规模化猪场基本上会选择净化根除非瘟弱毒的策略,时间长短和具体策略有差异,但是中小猪场中有一部分场线值得关注和警惕,不能最后害人害己。
目前,猪场日常监测非洲猪瘟病毒的最常用方法仍然是通过观察猪只是否减料、采食减少、精神沉郁等来识别异常猪。由于非洲猪瘟弱毒株(自然变异或人工致弱)具有致病力较弱、潜伏期长、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等特点,在养猪生产中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发现,等到确诊时,大多数情况下已扩散。相较非洲猪瘟野毒感染,弱毒株感染后的猪场定点清除(俗称”拔牙”)成功的难度更大。目前反馈的数据来看,一旦弱毒株进入猪场,”拔牙”成功的概率极低,通过全群病原抗体排查为阴性后一段时间,仍可再次被检出,最后的结局往往还是清群。
弱毒株感染后的定点清除策略包括全群排查+全面采样(鼻/咽拭子和尾静脉血)+抗原抗体检测。由于工作量大,对员工采样的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扩散,导致定点清除失败。猪场规模越大,定点清除的难度越高。
非洲猪瘟弱毒株进入猪场的途径较多,其中风险最大的感染途径为引种。依据目前的检测手段,引种前检测只能评价采样时间点的猪群状态,若在采样时猪群不排毒,就存在漏检的系统风险。
猪场感染非洲猪瘟弱毒后有3种处置策略,即定点清除(”拔牙”)、清群、带毒生产。两位作者以断奶仔猪猪价300元为计算依据,以规模为8000头母猪的猪场为例,分别对3种处置方案的投资收益进行了详细分析,提供了非洲猪瘟弱毒株感染后的决策模型,同时为养猪行业从业人员在面临非瘟弱毒这样一类较为复杂且难以控制的疾病时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分析思路和参考依据。
审校:张交儿、王长年
编辑:李凤娟(河北方田)王恩慧(猪易网)
审核:仇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