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网
当前位置: 兽药 > 兽药资讯 > 动保企业 > 正文

猪链球菌病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控措施(Ⅱ)

来源: 华派生物俱乐部 2021-12-30 17:18:28| 查看:


  猪链球菌病在猪场中广泛存在,已经成为目前猪场最常见的细菌病之一,严重影响规模化猪场的经济效益。对于该病的防控需要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细菌培养对该病作出初步诊断,再结合实验室诊断,做到早发现,早控制,早治疗
  
  1 混合感染
  
  猪链球菌除了自发引起猪只出血、脑膜炎等症状外,在临床中还经常和一些病毒病和细菌病造成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例如和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造成猪场超高的病死率,带来的损失已经不容忽视!
  
  1.1 与蓝耳病混合感染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从1987年在我国发现以后给养猪业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其他疾病,是目前猪场疾病防控的难点和痛点。猪蓝耳病主要造成母猪返情、流产、产后不发情、早产、产死胎、弱仔、产仔数少、产后无乳等问题。一旦PRRSV侵入猪体,通常都伴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参与,猪链球菌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吴家强研究员团队通过对国内不同地区类NADC30毒株与2型猪链球菌(SS2)混合感染的研究结果表明,类NADC30毒株增加了SS2在血液和组织中的侵袭和增殖,导致猪更严重的肺炎、心肌炎和腹膜炎以及更高的死亡率。同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蔡学辉团队做的链球菌(SS-7)和高致病性蓝耳病毒(HP-PRRSV)对仔猪攻毒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单一感染源,SS-7和HP-PRRSV混合感染损害更大:
  
  1/死亡率高,混合感染的猪在免疫2周时间内8头死于急性疾病,死亡率高达80%(8/10);而单一感染中,只有高致病性蓝耳组有2头仔猪出现急性死亡,死亡率为16.7%(2/12),单一链球菌感染组仔猪全部存活;
  
  2/发烧持续时间长,混合感染组猪直肠温度高于40.5°C的持续时间比对照猪和SS-7感染猪的持续时间长;
  
  3/呼吸系统损伤程度高,混合感染组猪早期出现咳嗽和打喷嚏,之后出现哮喘和腹式呼吸,而单一感染组猪早期出现轻、中度咳嗽和打喷嚏症状,2-3天后痊愈;
  
  4/神经症状更加严重,混合感染组猪有8头表现出中枢神经系统 (CNS) 疾病的迹象,包括肌肉震颤、头部倾斜、眼球震颤和后肢麻痹,而HP-PRRSV 感染组中只有4头表现以上症状。总而言之,相比单一的链球菌或者蓝耳病毒感染,混合感染确实能够显著提升病毒和细菌对猪的致病力,导致死亡率急剧升高。 
  
图1 SS-7与HP-PRRSV混合感染
  
  1.2 与猪瘟混合感染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每个阶段的猪只均易感发病,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从当前部分养猪场爆发的猪瘟和猪链球菌混合感染情况来看,导致猪只患猪瘟与猪链球菌混合感染的原因很多,如免疫接种不到位或免疫程序不合理,猪舍消毒不合格及仔猪断脐、断尾、补铁过程操作不当等都会引发猪瘟与猪链球菌混合感染。感染猪链球菌和猪瘟的猪只在早期会出现呼吸困难、体温升高,通常体温在 40~41℃,耳朵、四肢末端、腹部及肛门周围会呈现紫色。到后期病猪也会出现明显的腹泻症状,且体温也会随之下降,这时病猪全身的皮毛都会失去光泽,口鼻处有白色或血色泡沫流出,大概在1~3d内病猪会死亡。对病猪剖检看到其全身黏膜、内脏器官等都有明显的出血情况,且病死猪淋巴结大多出现明显肿胀,呈暗红色,肾脏部位有少量出血点,回肠盲肠交界处有少量纽扣状溃疡。另外,病死猪的小肠、结肠部位也会出现炎症变化。
  
  1.3 与圆环病混合感染
  
  猪圆环病是由猪圆环病毒Ⅱ型引起的一系列疾病的总称,主要引起猪免疫缺陷综合征(PIDS)、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肾病综合征(PDNS)、猪呼吸系统综合征(PRDC)、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先天性震颤(CT)和肠炎。在临床中很少有单纯的PCV-2的感染病例,通常都是以混合感染为主。仔猪感染猪链球菌和猪圆环病毒后,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下降、气喘以及红疹。2020年,南京农业大学范红结教授团队通过SS-2和PCV-2的体内研究发现,相比单一的PCV-2或SS-2感染,混合感染组的小猪具有以下特点:
  
  1/在攻毒后8天及17天时体温更高,直肠温度超过39.5℃;
  
  2/体重增长缓慢,在攻毒1个月内,单一感染组仔猪体重增长40%左右,而混合感染组仔猪体重增长不到20%;
  
  3/混合感染组仔猪血液中SS-2滴度是单纯SS-2感染组仔猪的5-10倍;
  
  4/临床症状更加严重,混合感染组仔猪肺部病灶可见大量炎症细胞和红细胞填满肺泡间隙,心肌纤维部分断裂溶解,间质增宽,严重出血,大量炎症细胞浸润。
  
  这些结果均证实猪链球菌和猪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后,正向调节病毒和细菌在宿主体内的繁殖,加剧了仔猪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仔猪的生产以及生长!
  
图2  PCV-2与SS-2混合感染
  
  2 监测诊断
  
  猪链球菌病感染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通过血清学检查、分离病原菌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实验室方法进行。
  
  2.1 染色镜检
  
  将病猪的组织器官如:脓肿、化脓灶、肝、脾、肾、血液、关节囊液、脑脊髓液及脑组织等进行涂片或切片,用碱性美蓝染色液和革兰氏染色液染色。显微镜下见到单个、成对、短链或呈长链排列的球菌,并且革兰氏染色呈紫色(阳性),可以确认为本病。
  
  2.2 生化试验
  
  将病猪的脏器组织涂片于培养基中,在一定条件下培养,之后接种于已灭菌生化培养基中,于37 ℃下培养24 h。查看菌株能否利用果糖、木糖和淀粉,据此作出判断。
  
  2.3 动物接种实验
  
  将病猪的脏器组织放入研钵研磨,在磨碎的组织中加入生理盐水并离心,取上清液0.1mL腹腔接种于SPF小白鼠,在3日以后小白鼠出现明显的败血症,且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到猪链球菌。
  
  2.4 分子生物学诊断
  
  规模化猪场已经普遍使用PCR方法来检测病原,猪链球菌也是其中一种病原,可以采集病猪的组织样品,用PCR方法检测荚膜多糖基因或者毒力基因。参照《GB/T 19915.4-2005猪链球菌2型三重PCR检测方法》,该方法同时扩增荚膜基因(cps2)、溶菌酶释放蛋白基因(mrp)和orf2。待检样品只出现387bp一条条带,可判定为猪链球菌2型;待检样品出现约387bp、316bp和858bp三条条带,或出现387bp和858bp两条条带,可判定为猪链球菌2型致病菌株;待检样品只出现858bp一条条带,可判定为非猪链球菌2型的致病菌;待检样品不出现条带,结果为阴性。荧光定量PCR方法参考《GB/T 19915.7-2005猪链球菌2型荧光PCR检测方法》,该方法针对cps2J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性。
  
  3 综合防控
  
  3.1 饲养管理
  
  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全进全出模式,减少不同年龄段猪只的混群,避免交叉污染;避免饲料霉变带毒;不同阶段和不同品种的猪只制定不同的日粮配比,保证猪只有充足的营养吸收,提升猪群自身免疫能力;制定标准化流程,定时清理猪舍卫生,定期消毒,灭虫灭鼠。
  
  3.2 药物治疗
  
  通过药敏试验,筛选出对猪链球菌敏感的抗菌药,例如青霉素、阿莫西林和氨苄西林等抗生素,同时根据发病的类型,对症治疗。淋巴结脓肿型可以切开脓包,去除脓汁,然后用碘酒或高锰酸钾消毒。脑膜炎或败血型在发病的早期使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和磺胺等药物都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
  
  3.3 疫苗免疫
  
  目前,由于饲料中减少甚至禁止添加抗生素,导致猪场细菌病的发病率持续升高,造成的损失也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规模化猪场开始使用疫苗来预防细菌型疾病。目前市面上猪链球菌疫苗很多,总共分为3类:灭活疫苗、活疫苗以及亚单位疫苗。
  
  华派生物工程集团生产的链传胸康二联灭活疫苗,可以同时预防猪链球菌病和传染性胸膜肺炎,达到防疫目的又减少接种次数,省时高效。该产品有以下特点:
  
  1/选择猪链球菌2型(ZY-2株)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1型(SC株)作为菌种,均为国内流行血清型,针对性更强;
  
  2/使用浓缩技术,保证链球发酵菌数可达60亿以上,传胸发酵菌数可达40亿以上;
  
  3/采用专用进口佐剂配制,粘度低,易注射,吸收快;
  
  4/菌种纯化稳定,免疫原性好;
  
  5/经中监所复核检验,猪链球菌和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的攻毒保护率均高达80%以上。该产品适用于仔猪和种猪,仔猪28-35日龄肌肉注射2mL/猪,压力较大时3-4周后加免一次;后备母猪配种前免疫2次,每次注射2mL/猪;经产母猪断奶后配种前免疫2mL/猪。

【版权声明】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相关阅读 猪链球 防控措施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