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属哺乳纲,偶蹄目,野猪科,猪属动物。实验动物猪(如小型猪、哥廷根猪、巴马香猪等)在心血管、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眼球以及在解剖、生理、营养和新陈代谢等方面与人十分相似,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实验动物。但由于实验环境、运输应激、病原感染等因素,腹泻问题较为常见。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甚至导致动物死亡。以下是实验猪腹泻的病因分析、防控策略及治疗方案。
01、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腹泻通常与突然的动物饲养环境改变、饲料更换以及日常实验操作应激等因素相关。如动物转运、抓取保定、手术、灌胃等日常操作应激易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引起动物腹泻。
对于非感染性的小型猪腹泻建议采取以下防控治疗措施:
1、新入室的实验猪给予要进行7到14天的适应性饲养,以适应新的环境和饲料再进行实验操作。小型猪通常环境温度控制在22-26℃(成年猪),相对湿度控制在40-70%,尽量避免潮湿。
2、饲料的更换需有5-7天的过渡期,采用渐进式更换方式,避免突然更换,高脂/高蛋白饮食不耐受引起腹泻。
3、给予pH 4.0-5.0的酸化饮用水,抑制病原菌。
4、添加益生菌补充剂,如乳酸菌、乳霉生片等。
5、补充谷氨酰胺(0.5g/头/天)修复肠黏膜。
6、短期使用洛哌丁胺(0.1mg/kg)止泻。
02、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主要是因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
大肠杆菌感染引起仔猪的主要有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仔猪黄痢临诊症状表现为猪精神萎顿,粪便呈黄色浆状、腥臭,严重者肛门松弛,排粪失禁,沾污尾、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和阴门呈红色,迅速衰弱,脱水、消瘦、昏迷甚至死亡。仔猪白痢临床上以排灰白色浆状、糊状腥臭味稀粪为特征。
沙门氏菌感染,又称仔猪副伤寒,多发于1-2月龄仔猪。临床急性型常呈败血症变化,皮肤上有紫红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表现为肠炎、消瘦和顽固性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
治疗可用:恩诺沙星,5mg/kg,口服或肌注,1次/天,连用3-5天。
梭菌感染称梭菌性肠炎或仔猪红痢,发病猪由于黏膜炎症和坏死以排出红色稀粪为特征,病程短,死亡率高。治疗可用甲硝唑,10mg/kg,口服,2次/天;用青、链霉素10万IU/kg体重口服。
03、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主要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引起猪只腹泻的常见病毒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轮状病毒等。
各种年龄段的猪只都能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猪只呈现水样腹泻、黄色或灰黄色,粪便带有恶臭气味,伴有呕吐症状。该病毒主要经消化道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猪只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饲料、饮水等途径传播,传播迅速。
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可感染各年龄段猪只,临床表现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感染轮状病毒的猪只,临床上以腹泻、呕吐、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对于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治疗方面,应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注意猪舍防寒保暖工作,控制饲养间湿度,加强猪舍清洁消毒,保持环境的干燥卫生。由于目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应以预防为主,进行对症治疗和辅助治疗。
药物治疗方案以进行补液治疗和辅助治疗方法为主,例如静脉注射乳酸林格液,口服电解质溶液,防止动物腹泻脱水,增加抵抗力。同时可以给予蒙脱石散起到收敛止泻,一定程度上吸附毒素作用。给予干扰素-α增强抗病毒能力。
04、寄生虫性腹泻
球虫是引起实验猪腹泻的最常见寄生虫。其主要感染7-15日龄仔猪,粪便呈糊状或水样,显黄色至白色,偶尔由于潜血而吴棕色。治疗猪球虫感染主要使用驱虫药如:妥曲珠利,20mg/kg,口服,1次/天,连用3天;磺胺二甲嘧啶100mg/kg饲料,连用5天。
5、小结
实验猪腹泻的判断与记录,主要观察并记录腹泻的频率、粪便性状(水样/黏液/血便)、体重变化,监测动物脱水情况。防控需结合生物安全、饲养管理、实验操作优化进行综合防控。治疗应根据病因选择针对性方案。对于病毒性或应激性腹泻,补液和支持疗法是关键;细菌/寄生虫感染需合理使用抗生素或抗寄生虫药。
参考文献
[1]王良嘉,李崇斌.引起猪腹泻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J].2022.
[2]陶延玲.猪梭菌性肠炎流行,症状及综合防治[J].农牧与食品机械,2022(002):000.
[3]袁延文,邵耀东,徐福亮.仔猪球虫病及其防控措施[J].兽药市场指南,2023(9):42-43.
[4]兰肖萍,黄丹扬.猪大肠杆菌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J].2024.
[5]匡光文.一例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及防治[J].2025.
[6]徐柏林.猪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4(00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