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病防治 > 猪产科病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高产母猪常见普通性疾病特点原因分析

来源: 猪业科学   2025-08-12 16:09:58   查看:  次

  随着遗传选育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养殖场开始饲养高产母猪,高产母猪一般体现在产仔数多、窝均断奶仔猪数多、断奶仔猪体重高、断奶母猪发情率高、母猪使用年限可达7胎以上且每胎生产性能高,可持续高产。而健康因素是制约母猪能否高产的重要因素,除传染性疾病外,普通性疾病也是影响母猪高产性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本文对高产母猪常见普通性疾病特点进行原因分析,并就相关问题提供防控建议,与广大养殖同行进行交流。



  1、制约高产母猪妊娠状况的因素

  1.1营养因素

  营养因素是导致母猪怀孕前期妊娠失败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为母猪怀孕早期阴道中流出清亮或带血的黏液,有时能观察到早期胚胎。

  (1)原因分析:怀孕前期母猪的流产与母猪饲喂水平有一定的关系,怀孕母猪前期饲喂高能饲料会使机体孕激素水平降低,同时子宫特异蛋白质分泌过多,导致胚胎死亡。Athorn等(1980)对孕酮水平和胚胎存活率间关系的研究显示,饲喂水平从1.5 kg/d提高到3 kg/d,胚胎存活率从82.8%下降到71.9%,孕酮水平也随之下降。所以,妊娠早期要对母猪进行限饲。但在后备猪上的研究表明,配种后及时增加饲喂量(2.8 kg/d对1.5 kg/d),会提高后备母猪体内孕酮水平,利于妊娠早期胚胎的存活。

  (2)措施:由于母猪妊娠前期的饲粮水平会影响胚胎存活率,且胚胎死亡率在配种后3 d内最高,因此要在配种后的前7 d,使用优质饲料低饲喂量进行保胎,母猪不宜饲养水平过高和饲喂量过大(以1.6~1.8 kg/d为宜),且后备猪和经产母猪分别采用不同的饲喂策略,防止母猪在配种后的10~15 d内的流产。

  1.2应激因素-热应激

  热应激是导致高产母猪产仔数下降和妊娠失败的重要因素;热应激对公猪精液产生重要影响,间接影响母猪受胎率,高温也会直接导致母猪产仔率降低,出现死胎、化胎、返情等现象,有的母猪表现为皮肤发红、烦躁不安,出现中暑、热应激等症状。

  (1)原因分析:高温导致公猪精子活力下降,抑制睾丸分泌睾酮,影响种公猪性欲和精子的产生,降低精液品质(如射精量、活率、畸形率等指标),从而影响种猪的繁殖系统;对母猪而言,温度过高引起体温升高,导致子宫温度升高,受精卵发育受到影响,出现胚胎死亡增加现象,进而影响产仔率。研究表明,当舍内温度达到35℃高温时,对配种后15日龄内的母猪影响最大,其产仔数为9.14头,当高温发生在配种后15~30 d时,产仔数为11.7头;而温度在22℃左右时,产仔数为12头;当夏季温度超过30℃时,怀孕母猪停止采食,温度超过33℃时,表现为喘,加快呼吸代偿散热。

  (2)防控建议:在高温季节,要及时对舍内环境采取降温措施,例如:舍内喷洒冷水、使用滴水降温、增加风扇、保证饮水充足干净、适当降饲养密度、怀孕舍温度不超过22℃为佳,夏天分娩舍温度不宜超过28℃,仔猪趴卧区域温度保持在30~32℃之间。夏季适当提高维生素C的添加量(一般添加250 mg/kg)有利于缓解热应激;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薄荷提取物(100 mg/kg),也有缓和热应激的作用。

  1.3霉菌毒素中毒

  霉菌毒素可以导致母猪假发情,引起流产、死胎、弱仔和畸形等情况,导致哺乳母猪出现乳腺增大、泌乳量下降等症状,同时影响母猪使用寿命和仔猪成活率。

  (1)原因分析:摄入发霉饲料,会使霉菌毒素在体内富集,导致母猪激素分泌和代谢紊乱,损害母猪、仔猪健康。在室温、高湿条件下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呕吐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等毒素。

  (2)防控建议:1)把控饲料原料端和存储端,除控制饲料中的水分外,还要检查料塔是否有漏水现象,在多雨季节注意检查漏雨情况,在气温变化大的春秋季节,注意检查早晚露水渗入情况;及时清理料塔、料线和料槽,保持饲料新鲜;2)检查母猪采食时间,通常情况下,哺乳母猪每次采食时间为25~30 min,超过40 min没有采食完,要及时调整饲喂量,保持饲料新鲜;3)适量使用脱霉剂、防霉剂、抗氧化剂或吸附剂等,抑制霉菌滋生,防止霉菌毒素的产生,进而降低饲料中霉菌毒素含量;4)出现中毒症状时,首先停用发霉饲料,使用微生态制剂(含地衣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有益菌)连续饲喂一个月,同时利用5%葡萄糖加入VC(0.001 kg兑水10 kg)全场饮水,连续10~15 d,用于解毒排毒。

  除上述三种因素外,能导致母猪应激反应、引发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子宫收缩的因素都可以导致母猪妊娠失败,如注射疫苗、转群、饲料配方更换、栏舍拥挤、通风不良等;药物滥用会干扰妊娠激素平衡,也可以导致妊娠失败;后备母猪驯化和静养管理对后备猪的早期流产有重要影响。

  2、影响高产母猪哺乳性能的因素

  2.1产后瘫痪(低钙血症)

  该病多发于产后2~4 d内,在产后15~20 d母猪泌乳达到最高峰时更加严重,具体表现为后肢乏力、起立困难、站立不能持久、后躯摇摆、最后瘫痪。

  (1)原因分析:在产前1~2周饲料中的钙磷不能满足母猪需求,植酸磷过高或者钙磷比例控制不当,导致甲状旁腺激素分泌不足,降钙素分泌过度;此外,光照、运动和维生素D的缺乏导致消化系统对钙的吸收不足也是导致产后瘫痪的原因。

  (2)防控建议:可以在母猪妊娠后期提高日粮钙磷比例(2:1~1.5:1),预产期前2~8 d时添加维生素D3;针对已患病母猪群体,饲料中适当添加镁盐、磷制剂;使用维丁胶性钙3~4 mL,连续肌肉注射3~5次,每次间隔48 h;也可以采用10%的葡萄糖酸钙(或者10%氯化钙)注射液静脉注射进行治疗,计量为100~200 mL。特别注意的是,钙制剂严禁漏到血管外,若采用两次钙制剂注射后没有缓解症状,可适当增加硫酸镁或磷酸二氢钠,同时母猪治疗后每天需要辅助母猪站立10~20 min,防止长期压迫一侧,导致坐骨神经麻痹引起的瘫痪。

  2.2母猪便秘

  母猪发生便秘时,表现为排便困难、食欲下降、腹胀,多发于妊娠后期和分娩之后,妊娠期间,由于饲料等原因导致的母猪便秘多表现为粪便干燥、成圆形、质地坚硬。

  (1)发病原因:由于妊娠母猪为维持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不断分泌孕酮,而孕酮抑制平滑肌收缩,随着胎儿体重增加,对肠胃道造成挤压,进而造成粪便在肠道中堆积;另外,妊娠母猪长期定位栏饲养,缺乏运动,造成肌纤维张力下降,肠胃蠕动减缓,引起粪便干硬;此外,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不足也会降低胃肠道蠕动,加上妊娠期限制饲喂,食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过长,引起母猪便秘;另外,饮水量不足,直接引起母猪代谢失调,也容易引起便秘。

  (2)防控建议:在母猪妊娠后期添加麸皮(5%~8%)或甜菜粕,增加粗纤维,高膳食纤维日粮可在肠道中发酵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SCFAs),减少便秘,进而改善初乳产量,提高仔猪成活率;考虑到高纤维日粮会降低日粮营养浓度,可能导致哺乳母猪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因此使用生物发酵饲料,可以很好地缓解哺乳便秘问题,并促进母猪消化、提高抗病力和泌乳量。

  在母猪产仔前后使用流质缓泻饲料或者添加2%~3%的糖蜜、0.2%~0.3%的硫酸镁或硫酸钠可以缓解母猪便秘症状。当出现症状后,可以对病猪肠道进行润滑,避免肠道水分过度吸收,灌服液体石蜡(50~150 mL)、酒精(30 mL)、鱼石脂(3~5 g)和适量的清水。对严重便秘者,需要首先进行灌肠治疗,将直肠内蓄积的干硬粪球排出。

  2.3乳房炎

  产后乳房炎多发生于产后一周,表现为发热、食欲下降及乳房部分区域出现皮肤红肿等症状,如不及时控制,可致病情加重,表现为区域性红肿面积扩大,甚至覆盖整个乳房,波及下腹部,母猪出现哺乳疼痛,后期出现乳房区域化脓,泌乳困难,引起仔猪腹泻或消瘦。

  (1)发病原因:乳房炎是母猪产后经常发生的疾病,主要是由于乳房部位受到摩擦、挤压、仔猪抢乳、吮乳次数和时间发生变化等因素导致,或者母猪营养调控不当、母猪产乳量大、产程过长,造成腹腔内压增大、乳房水肿,诱发乳房炎;哺乳母猪圈舍环境卫生差,引发母猪阴道炎、尿道炎和子宫炎等,引起乳房炎并发症。母猪产后乳房炎多由链球菌、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细菌感染导致。

  (2)防控建议:调整母猪体况,防止母猪过肥或者过瘦,严格做好环境消毒和母猪躯体消毒,母猪上产床及产前用消毒水(0.1%高锰酸钾)、清洗外阴、乳房及腿臀部位,及时清理粪便。保证哺乳期内产房清洁、干燥、安静、通风良好。

  (3)治疗措施:1)肌肉注射:使用鱼腥草30 mL、头孢噻呋钠1 g混合后肌肉注射,1次/d,连续注射,出现发热症状使用解热镇痛药进行治疗;2)静脉注射:取阿莫西林钠4 g、氨基比林10 mL、地塞米松磷酸钠15 mg和1 500~2 000 mL葡萄糖生理盐水组成的混合溶液,静脉注射,1次/d,连续3 d;3)封闭疗法:使用30 mL盐酸普鲁卡因溶液(0.25%)和400万IU青霉素钾混合,局部进行多点注射,1~2次/d,连续使用3~5 d;4)局部治疗:对于慢性乳房炎的母猪,需要先使用温水冲洗,使用5%~10%的碘酊、鱼石脂软膏均匀地涂抹于患病乳房处,同时使用温热毛巾进行热敷。另外,可将30~50万IU的青霉素注射液,用少量灭菌蒸馏水稀释后,注入乳管治疗




  3、阻碍高产母猪再利用的因素

  3.1子宫炎

  子宫炎可引起母猪发情延迟、产仔率低、配种后难以受孕,或仔猪死亡或体质弱,分娩后恶露不净、脓性分泌物、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

  (1)发病原因:引起母猪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有:1)配种时操作不当、消毒不彻底,引起母猪感染病菌;2)分娩时助产不当,分娩后没有做好产后护理,也容易出现该病。

  (2)防控建议:1)规范操作,做好配种前、助产时的消毒工作,加强环境卫生工作;2)对出现炎症的猪只进行抗菌消炎处理。药剂注射:使用青霉素和硫酸链霉素,两者的用量分别为800万IU和100万IU,每天注射2次,用药3~5 d。子宫给药:对于慢性子宫内膜炎猪进行灌注给药,将160万IU青霉素、200万IU链霉素、20 g葡萄糖混合后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注入子宫,每天用药1次,连续使用3 d;或者对助产母猪直接投放宫炎净进行预防;对于急性子宫内膜炎,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0.3%新洁尔灭溶液反复冲洗,直到流出清澈液体,将100 IU缩宫素稀释后进行子宫灌注,加速子宫收缩,促进炎性渗出物排出。

  3.2肢蹄病

  母猪肢蹄病一般常见于妊娠后期和哺乳期;多发生于定位栏饲养、漏粪地面过宽、地面粗糙不平、地面湿滑的养殖场内。

  (1)原因分析:除遗传因素外,高产母猪对应激和创伤更为敏感,易发生腿部问题,例如软骨病、腿软弱和关节炎等;妊娠后期体重过大,长期定位栏饲养,蹄甲过长,也是母猪肢蹄病发病的重要原因;维生素和营养元素的缺乏也是导致蹄甲易损伤的诱因;高温潮湿季节致使有害细菌繁殖,造成蹄底溃疡腐烂、足腐病等。

  (2)防控建议:加强对母猪的护理工作,需对食槽、栏杆、隔墙的毛刺和尖锐部分进行打磨处理,地面铺设防滑垫;定期修蹄;日粮中添加维生素D、生物素(2~3 mg/kg)、锌和锰;及时使用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物对外伤导致的细菌感染引起的肢蹄疾病进行治疗

  4、总结

  高产母猪普通性疾病防控需以“预防为主”,通过优化营养、改善环境、强化管理降低发病风险。重点关注围产期(产前7 d—产后7 d)护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症状,可显著提高母猪利用年限和养殖效益;高产母猪能否实现高产,还受饲养管理、环境条件和营养摄入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需要从多角度综合分析影响母猪生产性能发挥的因素。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