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声:李登海:北边云层过来,形成一个烟柱过来,冰雹这么大一个,刮的昏天暗地的,树叶子,一场风雨四万间房拉走了,掀盖,一个小时之前挺好的。这个过程当中我看冰雹,这一年奋斗,我心里非常伤心,手里拿起冰块,这冰雹多大?7.5公分。当时我看完以后,我拿笔写了肝裂心碎。那玉米地的水那么深,我站在地里,眼泪是哗哗的流下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就说有志气,明年连续 干。所以我对《365里路》那首歌曲是非常有感情的。从少年来 白头、从家乡来 异乡,我下定决心连续 努力,明年连续 再干。
画面:《365里路》,李登海在海南研究种植玉米的景象
解说:从1978年来 现在,三十年的时间。李登海每个冬天都是在海南度过的。他这样的保持也让他比别人多收成 了三倍的育种数据。
同期声:李登海:从育种的代数来讲我现在接近九十代了吧,我们可能是育种代数最多的。
解说:30多年来,李登海创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奇迹,让他的玉米产量一次又一次地创造出新的纪录。
主持人:(王凯拿着玉米的演示)以前种植的玉米是平展型的,也就是玉米叶子和玉米杆之间的角度大于90角度,这样上面的玉米就遮住了下边的,不利于玉米的光合作用。李登海通过研究,开启了紧凑型玉米的时代,就是让玉米叶子生长的角度在45来 50度之间。不但可以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强种植的密度,增加 玉米的产量。而这紧凑型玉米就是靠李登海一代又一代的育种实现的。1989年,李登海成功的培养了掖单13号,这在中国种植玉米的历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解说:1989年,当时李登海的掖单13号横空出世,创造了每亩1096.29公斤的世界夏玉米高产纪录。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庞大的轰动。国家把掖单13号作为了全国推广的重点农作物。
同期声:李登海:它的增产效益,在八五、和九五期间完成了国家推广一亿亩,增加 二百亿斤的大项目。
王继明(李登海莱州农科院院长):最大的年份占全国玉米种子43.5%。推广速度是非常快的,推广的面积也非常大。各种子公司在生产经营推广上也获得了非常好的企业效益,同时也创造非常大的社会效益。据农业部据统计,应该增加 的社会效益一千个亿。
解说:这一年,全国的种子公司都在经营着李登海的掖单13号,挣钱的公司不可计数。可李登海还是守着自己小小的民办研究所,连续 研究他的高产玉米,并没有什么质的变化。
同期声:李登海:我说我没感觉。我们追求的就是开创中国的玉米道路,改善生产实验水平。当时我们国家种植玉米面积当中,每三棵玉米当中就有我一棵。所以我坐着火车走来 那儿一看这片玉米,我繁育的品种,也充满 了骄傲感。
解说:1998年,并没有想靠玉米挣钱的李登海却突然成了亿万财富的拥有者,他没想来 这么多年的付出,在这个时候带给了他实实在在的财富。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颁布,各地的种子公司必须有偿的经营李登海培养的新型玉米种子。李登海当即成立了登海种业有限公司,把科研、生产、推广、经营集于一身,几年的时间便成为了固定资产上亿的企业。
主持人:有了自己的公司,李登海从一个研究育种的科研人员变成了拥有亿万资产的富翁,可李登海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变,他还是按部就班的连续 种他的玉米。每次来 海南妻子都要陪着他一块去,但是他却从不让妻子和自己乘坐同一班飞机,这是为什么呢?当然还是因为玉米。
主持人:欢迎归回,听王凯接着跟您聊。前面咱们说来 了,成为亿万富翁的李登海,还是保持每年来 海南去种玉米。但是绝不答应妻子和自己搭乘同一班飞机去。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因为玉米种子。
解说:每年的10月份,李登海都要带上在莱州育出的种子来 海南去,这些种子是李登海精心挑选的,他总是警觉 翼翼,生怕有半点闪失。每次出门前,他都是把种子分成两包,他和妻子各带一包,搭乘不同的班机。
同期声:张永慧(李登海的妻子):他出的主意,因为在一块走有时候怕遇来 什么不祥的事情发生。不在一块走,种子都分开带。
解说:把两包种子看得比妻子和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李登海的这个举动,让很多人都感觉不可思议。
同起声:李登海:我们一年上百万的实验,找来 一个新的高度上很不容易
解说:在李登海看来,和玉米种子同样重要的还有一摞笔记本。
同期声:刘永强:他对这个笔记本就是他的生命,要是有一个记错了,或者丢失了,那么你种的这一年一切就白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