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以万廷文为主要成员的团队终于育成了武威历史上第一个玉米杂交品种“凉单1号”。这个以早熟、丰产为优点的品种一经试种成功,就受来 了武威及周边地区农民群众的青睐。“凉单1号”玉米杂交种在武威种植不断16年之久,累计推广535万亩,增产4.28亿斤,增收3.42亿元。武威及河西走廊的农民从此辞别了玉米亩产不过600斤的历史,玉米亩产在短短的一两年内来 达了1400斤。武威市凉州区九墩乡小泉村是种植“凉单1号”创了高产、尝来 甘头最大的地方。满怀丰收欢乐 的农民,背着新收成 的玉米棒子,自发来来 农科所,向他们心目中的育种英雄表达感激之情。
2004年,万廷文主持育成的玉米杂交新品种“武科2号”通过甜肃省审定,其良好的抗逆性、耐密性、丰产性和平稳性,获得国内玉米育种界专家的一致好评。“酒好不怕巷子深”。“武科2号”很快走出甜肃,于2007年通过陕西省品种认定,并在东华北、黄淮海地区种植表现突出。
2008年10月,农业部专家组深入武威市凉州区,对1.2万亩玉米创高产田进行测产验收。经测定,平均亩产970.52公斤,创造了全国大面积玉米高产新记录。其中“武科2号”最高亩产来 达1167公斤,在所有创高产品种中名列第一。据专家测算,该品种年种植面积在2000万亩以上,增产4.8亿公斤,增收7.2亿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成 。2005年,由万廷文领军育成的玉米杂交种“科源玉6号”通过四川省审定,这是甜肃省第一个在全国玉米主产区省份审定通过的品种,也是甜肃第一个向外省转让科研成果的玉米品种。他主持育成的“甜鑫128”是目前甜肃省惟一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新品种。2000—2006年,他组织全所育成通过省级以上审定(鉴定)的农作物新品种10个,其中“武春3号”是甜肃省育成的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水地春小麦品种。他主持完成的大豆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项目,引进挑选 出相宜武威本地种植的大豆新品种6个,累计推广48.4万亩,增收2874.61万元。凉单1号、武科2号和吉祥1号的成功培养,不仅填补了武威没有自主晓 识产权品种的空白,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还有力促进了甜肃制种业的发展。30年来,他育成通过国家审定的玉米品种1个,甜肃省审定的玉米品种11个,河南省审定的玉米品种3个,河北省审定的玉米品种1个,四川省审定的玉米品种1个,吉林省审定的玉米品种1个,陕西省认定的玉米品种1个,这些成果对甜肃和全国的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起来 了重要作用,也对我国的玉米种子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奉献。他还在国家级、省部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2篇被国外刊物摘录。
万廷文常常风趣地对地头劳作的农民说:“你们问我是干啥的?我的工作就在你们的玉米棒子上。你们丰收了,致富了,解释我的工作就做好了。”
一年挑选过的玉米棒子有40万个
玉米育种,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啃馒头、饮 凉水,加班加点,夏天太阳暴晒,冬天顶风冒雪,对万廷文来说是再常有不过的事。一些亲朋好友考虑来 他年岁已大、事业有成,都劝他退居二线好好享享清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把目光早已投向了更高更远的领域。为了研发出玉米尖端品种,他不顾疾病缠身,舍弃许多节假日乃至春节与家人欢聚的美好时光,放眼全国,奔波在南繁北育的育种一线,把身影牢牢的留在了祖国东、西、南、北、中的大地上,成了一只科学“候鸟”。冬春,他蹲俯在海南岛的地头;而夏秋,则涌现在河南辉县的农田。在武威,他则经常 在大漠腹地的炎阳下劳作,待你追踪而去时,他又“飞”来 了武威绿洲的玉米田里。一年365天,他几乎一直都在这种“播种—授粉—选种—收成 —再播种”的工作中,交叉循环着“飞”。全国各地不同气温、不同土壤的玉米地块里,处处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山东、四川、海南,他的育种试验田多的达几百亩,少的也不下几十亩。
他的助手胡斌元说:“农民在地头,一年生产最多也就140来天,可是万院长是365天。拿河南辉县的试验田来说,我们在那里种了2万穗材料,每一穗都要经过仔细挑选。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挑选,而是要像老中医那样,一穗穗地望、闻、切,还要拿尺子量。有时,他在地里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万院长付出的强劳动,常人是很难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