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的想法很单纯,一说来 拆猪棚,最先想来 的就是以后怎么办。”海盐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王金良深有感触地说,农技人员凭借自身的专业优势,引导农户退养转产,就要充分把握好这个心态。在他的劝导和帮助下,陆建明最终拆掉了违章猪舍,减少了生猪养殖量,还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开始种植蔬菜,连续 完善种养结合的生猪养殖模式,同时充分利用葡萄园空间,培养蝇蛆养鸡,实践生态立体农业。
减量提质发展生态养殖,陆建明事业的转折是今年嘉兴养殖大户们最普遍的经历。
如何让养殖户无后顾之忧地拆?如何让农民退养转产增收?如何引导科学养殖,构筑起新型的畜牧产业体系?以退养转产、转移就业、创业创新为重点,嘉兴连续健全转产帮扶机制,对退养转业农户免费开展创业就业培训,支持其来 二、三产业就业创业,确保农民退养转产之后有路可走。为此,全市党员干部、农技专家齐上阵,劝说、答疑、解惑、引导、帮扶,使得生猪养殖减量提质有方法,合力助推嘉兴生猪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据据统计,截至11月30日,全市涉及退养转产转业农户总数29685户,其中24417户猪舍已拆除;涉及转产转业农户20109人,其中95%以上已实现再就业。
“现在农村养猪的农民都是有点年纪的,他们把养猪作为收入来源,一方面是有感情,另一方面要转行也很难,猪棚拆掉之后,养猪的意愿还是很强烈。”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他们会引导帮助这些养殖户来 市外连续 养殖,并且指导他们进行生态养殖。
引导养殖户流转周边土地或协议对接,通过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大力推广猪—沼—田、猪—蝇蛆—家禽—田等种养结合、养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嘉兴已出现出桐乡昱润、海宁宏欣、海盐海兴等生态循环发展典型。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我市将着力构建涵盖饲料配送、生猪养殖、屠宰加工、肉品销售等多主体联结,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安全共保、生态共护”的新型畜牧产业体系,进而推动整个生猪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环境修复有“时”
江南水乡有“梦”
生猪养殖遗留的环境问题刺痛着嘉兴百姓的敏锐 神经。退养转产的同时,做好畜禽排泄物的治理和推进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体系的建设,成为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推动生猪养殖可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年的时间,嘉兴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3.6万多家生猪养殖场(户)的治理设施改造,建设沼气池40.2万立方米、沼液池61万立方米、雨污分离设施77.4万米,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65个,其中南湖、海盐、海宁和桐乡四个县(市、区)有近100家养殖场完成了纳污进管工程,污水月入管网6.22万吨。今年1至11月份,全市收集畜粪55.2万吨;生产初级有机肥15.8万吨,直接供应基地或农户使用7.7万吨。据有关观测显示,1至11月份市区及各县(市、区)水质中COD等均比去年同期有所下行,其中氨氮水平同比下行了20%。
“环境治理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能做的就是治理好已经污染的,同时严厉监管,杜绝再次污染。”据市农经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海盐、南湖等地已通过一事一议、制定政策等方式明确了排污费的收取。目前,全市正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母猪每头每年50元、“过路猪”每头30元、其他出栏肉猪每头10元的标准收取生猪养殖污染处置费。一方面利用经济杠杆调剂 养与不养、多养与少养之间的利益关系,另一方面也是让养殖户承担起环境污染治理的义务和责任。
环境修复需时间,江南水乡仍有梦。根据环境承载力,结合城镇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及农业“两区”建设规划,市、县两级正在编制畜牧业发展专项规划,力求实现布局合理化、养殖适度规模化、养殖模式生态化、配套服务社会化、监管机制长效化,推进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可不断发展。
日前,南湖区余新镇和新丰镇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已投入试运行,海盐县摘 用高温化制工艺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厂已经开工建设,桐乡市创新摘 用蝇蛆分解病死猪工艺的处理工厂也已投入试运行,平湖市确定了高温炭化的处理工艺,其余各地也在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这些标志着我市病死畜禽处理能力有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