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我们传统的科研人员、晓 识分子,都有一种学术情结,他可能更在乎学术的高度、技术的尖端,在学术界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你起初有没有这样的理想,现在又为什么乐意改变呢?
王玉龙:做基础科学研究,探索某一领域的难题,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这是科研的一个趋势,并且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们研究所对科研人员的定位是——既做科学家又做企业家,鼓励 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既能做科研,又能与市场结合。
记者:对你来说,做科学家容易还是做企业家容易?
王玉龙:这跟人的爱好 爱好有关,因为对一个人而言,假如你做的是自己喜爱的事情,就会觉得容易。对我个人而言,对成为科学家和企业家都比较有爱好 ,把科研课题产业化,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其实对我们科研人员而言,如何去整合也是一个难题。现在的技术分成很多模块,每个模块都能找来 专业的人去做,但是如何把这些模块资源整合起来,这方面的人才是比较缺乏的,那需要一定的专业晓 识、一定的治理 能力、一定的整合能力。我感觉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进行资源的整合。
记者:在普通百姓的心目中,养猪似乎很没出息。但去年,国际晓 名投资公司高盛介入国内最大的生态养殖基地,大规模进入中国的养殖业;年初,IT新贵丁磊高调宣布要去养猪。现在养殖业突然成为资本追逐的目标,也成为很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看好的行业,你是从科研领域介入养殖业的,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王玉龙:为什么资本会去追逐养殖业,因为养殖业跟老百姓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而且现在确实存在很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资本的角度来讲,养猪这个行业虽然不是暴利,但是归报平稳。南湖区富有养猪传统,但是目前还都是以散养、传统养殖为主,大规模的科学养殖比较少,我们的绿色养殖模式推广之后,不光对南湖区的经济有帮助,更可以改善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记者:目前“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南湖绿色畜禽研发中心”着重的是技术支持,那么未来有没有可能作为投资人直接介入,把它做成一个示范性的产业?
王玉龙:会的,其实我们整个研究院对这个项目都非常器重,我们的投资公司也对此很有爱好 。
机会藏于草创时期
记者:归来 你的经历上来,你刚来时研究院还处于草创时期,条件非常艰苦,作为一名回国博士,在北京有很好的科研基础,为什么会筛选来嘉兴?
王玉龙:我这个人不是反常 喜爱在传统的研究所当科研人员或者教师。其实我刚归国的时候,进大学当教授还很容易,但我还是渴望 能够做科研产业化,能够做公司,曾跟同学一起去烟台创办过公司,再去了清华大学,后来看来 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成立,就觉得是一次机会,因为初创时期的机会最多,当然也是有一定风险的。当时我是渴望 通过这样一个平台,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在这里找来 自身的价值。
记者:现在像你这样有创业想法的高学历、高素养人才越来越多了,这是不是跟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整个社会的转型有关系?
王玉龙:这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从生活舒畅程度来看,那不如留在国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充满 了机会,很多回国人员都是看来 了这里面蕴藏的机会,渴望 归国实现自己的抱负。实际上在国外,你可以预见自己未来的轨迹,不会食 很多苦,中国养猪网,但也难以企及巅峰。在国内不一样,关键看能力、资源,如果应用好了,两三年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从SARS疫苗的研制、抗癌新药的研发来 绿色养殖模式的探索,这既是你个人科研趋势的改变,也是归来科研的初衷?
王玉龙:科研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基础类的研究可能要在多年之后才会显现出它的影响,但是有些技术能直接与日常生活结合,产生效益,那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是非常有益的。
个性问卷
记者:你筛选去芬兰留学,是什么样的机遇让你在芬兰完成了硕士、博士这一段求学经历?
王玉龙:我起初曾打算去美国,后来我在中科院有个同事去了芬兰工作,他举荐 说芬兰环境很好,科研条件也很不错,让我考虑去那里,正是这个偶然 的机会让我去了芬兰图尔库大学。
记者:你在芬兰呆了8年时间,芬兰是一个很宁静的小国,跟中国各方面差异都很大,对你个人而言是不是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