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地区,既然大豆收益显然低于玉米,为什么依旧存在一定的大豆种植面积呢?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重要性依次下行),依旧保护着部分大豆种植面积"苟延残喘":
(1)第四、五积温带不太适合种植玉米,养猪网,更习惯种植大豆,但这一情景也在发生改变。黑龙江地区大部分大豆种植面积都是零星分布,在某一地区种植面积占比非常小,只有在较北部严寒地区,大豆种植面积还大块的存在。但2004年开始,德美亚种子开始涌现之后,随着持续几年的推广,玉米的种植面积依旧在增加 ,尾山农场的大豆面积已经从之前的80%降为现在的30%,其他农场也涌现了类似的情景。另外,这些地区依旧存在这部分大豆种植面积的另一个因素是,秋后整地的问题,在当地大豆收割更早,而且收割速度更快,收割完后可以在冬天之前整地。但是玉米收割完且收割进度慢,经常导致收割后已经冻地,无法进行整地,只能等来 明年春天再整地,耽误第二年的播种进度。但这些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如果大豆收益不断大幅差于玉米的话,分析依旧有进一步缩小的空间。
(2)有些年份如去年,某些地区的玉米单产很低收购价格也很低,会刺激农户转为种植成本越发低廉用工更省的大豆。虽然大豆种植的预期收益很低,但是前一年种植玉米,付出很大的成本和用工,最后没有得来 很好地收成 ,也会提高大豆的相对收益水平,刺激大豆种植面积增加 ,或者缩减速度变缓。
(3)某些地区的大豆收购价格偏高,主要是因为有尤其 的销售渠道,如出口或者做食品加工。在一些以玉米种植为主的地区,依旧有一小部分大豆种植面积坚强 的生存下来,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大豆销售价格依旧比较好,来 达2.4元/斤以上。而大部分地区的大豆销售价格不会高于2.2元/斤。这部分种植面积分析后期会呈绝对刚性,除非销售渠道变差。
(4)"山旮旯"、洼地或其他尤其 土质的地块,不适合或不方便种玉米,只能种大豆。依旧存在一些地块,可能是土质的因素,种植玉米单产会比较低,种植大豆的单产比较高,所以即使大豆收购价格仅为2.1元/斤,当地农民依旧会种植部分大豆。另外,一些很差的地块,会不方便种植玉米,也会种成大豆。还有就是,如果春天太过湿冷,延误了玉米的播种期,也会改为种植大豆。但这些地块都非常小,影响不了大局。
(5)部分地块的土质需要换茬,这些地区不能持续种植玉米,所以有些年份会改种大豆。但同样的更不能持续种植大豆,因为大豆更怕重茬,所以这方面对大豆种植面积影响也不大。
(6)有些农户种粮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不是很高,即还有其他副业或者打工的收入,这种情景下,农户通常不乐意在不多的土地种植上耽误太多的时间,因为他的机会成本也因为可以打工而得来 了提高,所以农户宁愿种植用工比较少的大豆,节约出的时间出去打工或者搞点副业。
(7)如果是自有地,农户可能种植大豆。但如果是承包地,农户基本上不可能种植大豆,因为农户既然筛选承包土地,就是为了从种植上获得更好的收益,这样他也就乐意种植更麻烦成本更高,但是收益预期也更好的玉米。
(中谷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