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宝
当前位置: 猪猪侠快讯 > 生猪价格分析 > 正文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

猪猪侠讯:吉林玉米20年丰收之困与突围

来源: 互联网   2014-07-19 07:00:19   查看:  次

  央视《新闻调查》播出节目《吉林:玉米的困扰与突围》,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

  实现温饱,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曾经是我们这个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国度几千年来的一个梦想,但是你能否想象,在主要出产玉米的粮食大省吉林,无论对于农民还是官员,丰收却曾经是一件让人烦恼的事情,而这样的困扰甚至不断了二十年,今晚的《新闻调查》我们和您一起关注此事。

  解说:吉林省梨树县,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以往一样,今年夏天,望不来 尽头的玉米地里宛若又在传递着丰收的信息。杨凤荣是梨树县有名的种粮大户,承包的600亩玉米地年年给他带来金黄的收成。农民盼丰收,天经地义,但是就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每年的丰收带给杨凤荣的却是不一样的滋味,在辛苦劳作一年之后,他最操心的就是如何把600亩地头沉甸甸的玉米卖出去。

  杨凤荣:都是跟马车、牛车。今天拉了卖不上,晚上你还得拉归回,明天再拉去,有的一车拉三趟两趟的。有的明天卖粮今天晚上就去。就在外面呆着,粮食、人和牲口都在一起呆着。

  记者:就在粮库门口等着?

  杨凤荣:等。

  解说:在杨凤荣家邻近的关字岗村,63岁的孙跃武做过三十年的村支书,挂满了村支部墙上的这些奖状和锦旗在告诉过往行人,他领导的这个村过去取得的赫赫战绩,但一来 卖粮季节,面对全村守着丰收玉米地的村民,孙跃武也只能是一筹莫展。

  孙跃武:真是无奈,有的卖粮一看不行了,进去一个小车,然后呢就在大墙,顺着大墙把袋子往里送。

  记者:那周围的农民卖粮都这么难吗?

  孙跃武:都这么难。

  记者:不是一个很特例的,而是个普遍的情景?

  孙跃武:这是个普遍现象。卖粮难呐,没有别的渠道,都得要国家粮食部门去销售。

  解说:不仅是杨凤荣所在的梨树县全县都种植玉米,由于吉林省地处全世界三条黄金玉米带之一,种玉米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省80%的农民,61%以上的耕地都种植玉米,吉林人说的粮食,基本上都是指玉米。农民也把玉米称作铁杆庄稼,几乎年年丰收,产量非常平稳。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粮食政策相对封闭,粮食流通不发达,加之粮食加工业落后,农民手中虽然有大量的商品粮可以自由销售,但几乎所有的粮食收购业务都被国营粮库垄断,国营粮库几乎是农民卖粮惟一的渠道。杨凤荣家最初承包了7晌地,每晌相当于十五亩,每年的粮食产量是全村最多的,但也因为粮食多,卖粮也最难。

  杨凤荣:它必须得卡你,你卖你也得卖,你不卖也得卖,拿发你。

  记者:那时候村子里剩下的余粮反常 多吗?

  孙跃武:粮库收不下。

  记者:那你们种粮的主动性会不会受?

  孙跃武:那差老了,那几年所以一部分人有的个别的有弃耕,那时候有弃耕的。

  记者:弃耕是?

  孙跃武:弃耕就是我分你点责任田我不要钱了,上城里打工去了。

  记者:把田转租给别人。

  孙跃武:租给,还无价呢。

  记者:不要钱给别人?

  孙跃武:我就不种了。

  解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卖粮难甚至使一些农民对种粮失去了信心,他们舍弃 了土地,远走他乡。于琳,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他在农村工作过很长时间,曾经做过村长,乡镇领导。

  于琳(吉林省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主要是国家粮库收储条件准备不足。在那个当时似乎县里头的收储能力在30万吨左右,粮食产量来 达了133万吨,等于100左右万吨需要卖给国家,国家的收储能力就有30万吨。当时不光是梨树涌现这个问题,全省也涌现这个问题。

  解说:从1984年开始吉林省就进入了粮食过剩的时期,而粮库对突如其来的满仓明显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来 收粮的季节,粮仓装不下,就在粮库的院子里露天堆着。为费解决眼前的困难,地方政府也想尽了办法。

  于琳(吉林省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国家摘 取的一项暂时政策措施,由民代国储,由农民代国家把粮食先储存起来,等于国库把它收进来了,粮款付给了农民,粮食在农民家保管。

  解说:这就是在民代国储的号召下,杨凤荣家盖的玉米仓库,当时家家户户都盖了这样的仓库,农民称这样的玉米仓库叫玉米楼子。

  杨凤荣:我这个是标准的。

  记者:标准的,这底下还有。

  杨凤荣:底下通风的。

  记者:通风的。

  杨凤荣:通风。

  记者:这样不容易捂的坏。

  杨凤荣:我这个捂不坏。

  记者:这能储存多少粮食?

  杨凤荣:我这个也就储存七八吨。

  记者:七八吨的玉米,那要是剩余的玉米怎么办呢?

  杨凤荣:剩余的玉米还得搁旁边搁着。

  记者:怎么储存呢?

  杨凤荣:都是搁秫秸勒成帘给它卷起来然后让它站起来。

  记者:那样的条件能把玉米储存好吗?

  杨凤荣:就是冬天可以,来 春天就不行了。

  记者:春天会涌现什么情景呢?

  杨凤荣:春天呢,玉米苞米杆 秫秸一烂,玉米都放在地下了。放在地下,要是有好的人家给晒晒,有不好的人家就是啥呢,就是把这个苞米下雨都浇湿了 都捂了。

  记者:那粮食不能用了,就坏了。

  杨凤荣:完了都是出上芽子,捂了一大堆,焦绿的。

  孙跃武:国家出了一个政策,一部分人要钻空子,他明明有十吨粮,他(说他)存二十吨,二十吨把这钱拿花了,来 时候粮没了。

  解说:1983、84两年,吉林省由于民代国储缺失 的粮食多达五十万吨以上,民代国储的失败迫使吉林省政府从1985年开始,在全省大规模新建扩建粮库,但随着玉米生产技术的提高,产量不断上升,粮库的容量依然捉襟见肘,粮食最多的时候,粮库总共储存粮食4千万吨,而吉林省粮库的合理库存只有2千万吨左右,将近一半的粮食进不了库,缺失 依然严重。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现任的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长期关注粮食问题。

  记者:有那么多的粮食为什么不北粮南运,往南方缺粮的地区多运一些粮食可以减轻我们的储存压力。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这个问题应该说也考虑来 了,由于咱们国家整个运输量的总体计划安排,粮食的运输量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国家配备车皮,运输条件上不来,只能放在吉林省粮食主产区国家粮库当中来储存。

  解说:农安站是一个简单 的小车站,但是这个车站承担着调运粮食的繁重任务,每年这里都要运送大批的粮食来 南方。

  记者:过去卖粮难的情景下,整个车站运粮景象怎么样?

  田山春(农安火车站货运车间主任):过去运粮难的时候是来 处都是粮,车站外边摆的是车,站内 站台上放满的都是粮食,非常困难。

  记者:运不出去吗?

  田山春(农安火车站货运车间主任):运不出去。

  管新权(农安火车站站长):当时运粮困难来 ,有的收粮户,业户自己的粮食上放来 站台上,备来 站台上,一个月发不过去。

  记者:那时候每个月最多的时候能够运多少粮食?

  管新权(农安火车站站长):最多时侯装来 3400车。

  记者:当时装粮的话怎么装?

  管新权(农安火车站站长):人工,当时没有输送机。

  记者:完全靠人工?

  管新权(农安火车站站长):对,靠人工往火车上扛,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体力毕竟是有限的,持续装三天车以后,很难满足装车量的需要。

 粮食问题是吉林历届领导人头疼的问题
  
  解说: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储备粮基地,承担着保证全国粮食安全的任务。与此同时,也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九十年代初期,吉林省每年需要外运的粮食大约750万吨,但铁路运力严重不足,每年都有400万吨左右粮食无法调运出去。为费解决吉林调粮难的问题,同时支援南方缺粮省份的口粮,连党中央的领导都曾经亲自来 吉林省来督促调粮。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我记得1988年贵州、云南,南方等省区粮食紧缺,田纪云副总理以国务院调粮领导小组组长的名义来 吉林,直接指挥调粮。

  解说: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王云坤已经在吉林工作了将近四十年。进入吉林省领导岗位后,第一 面对的就是吉林的粮食问题。

  记者:为什么不调整一下产业结构,把玉米的倾斜程度降低一些呢?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种玉米也是国家的请求,种粮食是一个责任啊,你不能把可以种玉米的地种其它经济作物,过多的种其它经济作物的话,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这也是一种责任啊。但是粮食多了以后,对我们省来看,财政受不了,财政补不起。

  记者:也就是您刚上任的时候首要需要解决的就是粮食的出路问题。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粮食问题是我们吉林省历届领导人一个头疼的问题。

  解说:来 2003年初,吉林省的粮食积压总量来 达了4500万吨,相当于两年的产量。谷贱伤农,农民收入水平由1984年的全国第四位,下行至了全国第十五位。在吉林省,二十多年来,只要是和粮食有关的领导,没有一个不为粮食问题发过愁。而由于每年补贴粮食价格,解决仓储等问题,政府都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也严重影响了吉林省经济的发展。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收粮需要钱,储粮需要钱,而且储粮本身如果粮食卖不出去,一斤粮一年的粮食储存费用就是一毛钱,这个都需要财政拿钱,一年卖不出去,一斤粮食从价值上说就少了一毛钱,三年储粮卖不出去,粮食本身就变成陈化粮了,还得花钱。

  解说:王云坤当省领导期间,吉林省最多一年需要补贴45亿元在粮食方面。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所以国家也建立粮食风险基金,但是毕竟来说,省里面是主要的拿钱,另外这个经费压力受不了。财政那么拮据,农民也怨声载道,有意见,甚至弄不好的话还上挤下压,挺难的。

  记者:难来 什么程度?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可以说食 不下饭,睡不着觉。

  解说:这是1984年吉林日报的一幅漫画,可以看得出来,当时的人们沉浸于丰收的欢乐 ,大家谁也没有意识来 ,丰收会给吉林省人带来20年的困扰,更不会想来 ,在这以后的二十年时间里,粮食问题会成为制约吉林经济发展的最大包袱。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遇来 了这样一个困难,遇来 了这样一个矛盾,就要着手来解决这个矛盾。如果玉米种得越多越好,粮食生产得越多越好,而这边农民得的利也越来越多,政府财政要能够增收,要处于这样一种良性循环的机制形成,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解说:作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国家储备粮基地,种植玉米,保证丰收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是吉林人身上的重担。目前国家请求吉林省每年有170亿斤的粮食储备,三年一轮换,但吉林省八十年代末的粮食年产量就已经超过了400亿斤。过去的二十年来,吉林人一直在探觅 解决连年玉米丰收后,粮食的出路。

  解说:吉林省德大公司成立于1989年的,是一家以饲料生产,鸡肉加工为主的公司。他成立的最初目的正是为了消化粮食,解决吉林粮食积压问题,并带动农民增收。

  解说:过去的几年间,每天清晨,德大公司门口都会涌现规模壮观的负责运送饲料的车队。已经为德大公司运送了十二年饲料的王立财,几乎每天来来 这里,他的任务是从这里领取饲料,再把饲料运来 德大签约农户家里。王立财自己原本是邻近种地的农民,替德大运送饲料每年可以多收入两万元左右。今天他要去的是姚录华家。

  解说:姚录华原本是乡里一个养鸡场的技术员,自从有了德大公司以后,她成为这家公司的签约农户,开始在自己家里养鸡。

  记者:你这一年能养多少批鸡啊?

  姚录华:一年能养4批来 5批。

  记者:4批来 5批,每批能有两三千只吗?

  姚录华:冬天能养三千,能养两批三千的。

  解说:姚录华每年养鸡的收入可以来 达两万元左右,她家三口人,是村里的富裕户,夫妻俩靠养鸡的收入供女儿上大学,还种有1多亩玉米田。

  记者:每年你们产的玉米怎么办?

  姚录华:我们卖给德大。它是个良性循环,我们养了鸡,鸡粪上地,地里面打的粮,德大给我们解决了以前买粮难的问题。以前分田来 户之后,粮食逐步 增产,不好卖。我们这归养鸡,把粮食卖给德大,德大给我们生产,转化成饲料,我们再喂鸡,鸡又挣一笔钱,地里面又多收入了,我感觉德大的产业链不错。

  解说:德大公司成立以前,省里也曾经鼓励 农民自己发展养殖业,来消耗过剩粮食,增加 农民收入。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曾经开始的时候提出以猪为突破口来转化粮食,以鸡为突破口来转化粮食,那时候发展畜牧业并不是很自觉的,它主要从消耗粮食的角度、解决粮食的压力来发展畜牧业,是一种被动的。

  记者:刚开始推行的时候有什么难度?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自繁自养,形成不了规模。

  记者:没有规模化的养殖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也是劳民伤财吧。

  孙跃武:号召让大力发展养殖业,就转化粮食,那时候提出的词叫转化粮食,每户必须两头牛,每口人请求来 达一头猪。

  记者:转化的成效怎么样?

  孙跃武:转化的成效还是不行。

  记者:为什么呢?这么多人都开始养?

  孙跃武:都开始养,有的还不养,有的还穷整不了。

  杨凤荣:凡是有经济条件不好的,国家给你贷款养。

  记者:这样资金上的扶持,还有政策上的号召,那整个村里的养殖业发展起来了吗?

  杨凤荣:当时也抬一下头,但最后也都没太成功。一算计我一头猪出多少钱,一头牛能出多少钱,根本也没出那些,也没赚啥钱。

  解说:吉林人把由畜牧业消耗玉米的转化方式称之为过腹转化,但在当时,零散的养殖非但没有消耗太多的玉米,反而增加 了农民和政府的负担。八十年代末,玉米一年接着一年丰收,产量突破了两千万吨,尽快解决玉米积压的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当时省政府的副省长归良玉同志,现任的国务院副总理,他在吉林省做副省长,那种情景下就开始主持研究如何振兴畜牧业的问题,发展畜牧业的问题,除了政策措施以外,要培养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我们的德大就是这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龙头企业。

  解说:1992年,这个从创办之初就被赋予了以消化粮食、带动农民增收为主要使命的企业,正式投产了。经过几年的努力,企业内部逐步 形成了养鸡、饲料、肉食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使玉米转化成鸡肉的经济效益增加 了三倍多。

  记者:每年能转化玉米的量能来 达多少?

  王秀林(吉林德大有限公司董事长):投入生产第一年我们才转化玉米5万吨,现在50万吨。增长十倍。产量增长了十倍,玉米也增长十倍。

  记者:农民能得来 多少好处?

  王秀林(吉林德大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一就是说,每年我们需要400万亩的土地来供应德大的原料,这400万亩有十万多农村劳动力在间接的为德大服务。他就可以每天种地,专注致志的种地,最后把粮食收过来,使农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这是一块;第二个就是组织千家万户农民来养这个鸡,最多的是5300家,大中小,小农场,为德大公司的小农场,为德大公司配套,来 工厂最高峰是八千,白天四千,晚上四千。转移劳动力了,再加上社会为他服务的运输,整体上一条龙,直接和间接的安排劳动力15万之众。

  记者:现在德大整个经济收入占县域比重比例有多大?

  王秀林(吉林德大有限公司董事长):一样 是50%左右,我们最高峰的时候占德惠市国税收入的73%,所以呢,这样就把整个全县的经济,把德惠市的经济拉动起来了。

  解说:在像德大这样的龙头企业带动下,养殖基地越来越多,饲料加工企业开始发展起来,企业周围农民手中的余粮,有一部分流向了这些地方。当时在村里担任村长的杨凤荣家邻近有一些小的加工企业,他隐约看来 了前途,迅速作出判定 ,从其他农户和邻近农场手中转包了一些地,变成了拥有30多晌玉米田的全县种粮大户。通过发展畜牧业龙头企业,养猪论坛 ,不仅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卖粮问题,还带动了整个畜牧业发展。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我们过去几十年来靠省外调肉,从1989年开始我们自己的肉食已经能满足了吉林省,不仅满足自己,还能往外省调出几十万头猪。

  解说:现在吉林的年人均肉食占有量居全国首位,已经超过了110公斤,玉米通过过腹转化,平均可增值近五倍。

  记者:这样过腹转化的这样的方式能够彻底解决我们的玉米的储量难和卖粮难的问题吗?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光靠过腹转化解决不了,全省也不来 一百万吨。

  记者:这一百万吨在当时来说所占的比重有多少?在全省粮食比重有多少?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我们全省当时是326亿来 400亿斤这么一个水平,那么100万吨那才不来 20个亿斤。

  记者:占的比例很小。

  王守臣(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不来 十分之一。

  解说:据吉林省据统计局1995年的《吉林省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提要》中有关农户粮食支出情景的数据及其它有关资料显示,吉林省每年玉米的总需求量为680万吨,约占产量的40%左右,且尚有60%即900万吨的玉米需要消化。可见,如果当时吉林粮食生产结构不变的话,每年还必须为过剩的900万吨玉米觅 找出路。1995年正是王云坤担任省长的第一个年头。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我是天天这样说,我为什么就不行,这个问题为什么就解决不了呢!是什么因素呢!还是思想上的一种保守,跳不出这种圈子,长期以来,我们把农业当做一种粮食,就是解决人们食 的问题,这个问题必须解决的,但是来 一定程度的时候,农业的问题呢,反常 是粮食的问题,就不仅仅是食 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粮食有很多的节余那个时候就不是食 的问题,搞农业一定要跳出就农业来是摸索 农业,跳出这个圈子,从更大的一点范畴来,更大的一个高度来认识这个农业生产怎么搞。当时我提出是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解决农业问题。

  解说: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吉林省由以消耗粮食为出发点发展玉米加工业、畜牧业,转向了积极把玉米当成工业生产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以发展工业为目的,把粮食变成工业原料来谋求出路。

  记者:要把农业完全照工业化的进行设计,走工业化的道路,这样的举措在当时没有争议吗?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当时有争议。

  记者:当时争议的焦点是什么?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争议焦点就是说,如果粮食都这么加工了,没有粮食了怎么办?食 怎么办?这是恐怕是最大的问题。

  记者:后来省委怎么决策呢?在这种争议下。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你想一下,如果粮食总是卖不出去,谁去生产粮食?粮食价格卖不上去,谁有这个主动性去生产粮食去?道理讲清楚了,实践当中又有标杆,大家意见就统一了。

  解说:所谓的标杆是指成立于1995年的大成化工集团,目前大成化工集团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位居世界第二位,2005年销售收入来 达了120亿元。是目前国内生产能力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氨基酸是饲料添加剂,有广泛的国际国内市场。

  记者:通过这样的一种转化,它的附加值能增加 多少?

  徐周闻(大成集团董事长):赖氨酸投产以后,通俗讲,那玉米来比,两吨半玉米就可以生产一吨赖氨酸,就是2000块钱的成本,经过再加工转化以后,加工费也是1500块钱这个水平,加上折旧,成本也就是在7000块钱,卖48000。

  记者:现在整个大成能转化多少的玉米?

  徐周闻(大成集团董事长):现在的加工能力是300万吨的玉米加工量。

 分析三年以后玉米将成为紧缺资源

 
  解说:按照去年吉林省1千八百万吨的粮食产量,仅大成集团一个企业一年的玉米消耗量占来 了吉林省粮食总产量的六分之一。

  记者串场:在大成摘 访的时候我们注意来 了一幅玉米经济的树型结构图,在这幅树型结构图中也形象的再现了整个玉米加工的转化过程,那么在这个树型结构根部是玉米的种植基地,也就是原料,而在这部分也就是树干部分就是对玉米进行粗加工之后产生的淀粉,以及玉米油等产品,在繁茂的树干部分是对粗加工产品进行精细加工之后所延伸出来的更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现在随着企业科技力量的连续创新,现在他们的精细化工产品已经进入来 了民营的消费者市场,现在我手上拿的这件T恤就是以玉米为原料所提纯出来的,我们过去晓 道,像这样的纤维都是由石油所产生的化工醇提醇出来的,而现在可再生的玉米资源,已经可以提炼出化工醇。

  解说:近年来,对石油资源争夺已经成了国际的热点,全世界都在打石油的主意,石油甚至引发了一些国家之间的战役。因为石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我国国家发改委一再出台各种旨在节省能源的政策措施,并觅 找各种替代能源的途径。在国际上,由于玉米加工成燃料乙醇作为替代能源的技术已经成熟,而吉林有着平稳的玉米产量,于是吉林燃料乙醇项目应运而生。

  记者串场:在吉林摘 访的时候许多司机告诉我们现在的汽车不仅饮 油,而且饮 酒水,他们所说的酒指的是乙醇汽油,在吉林加油站我们会注意来 ,在汽油的标号前会这样一个大写的字母E字,这是燃料乙醇汽油的标志,这里的乙醇汽油,就是在普通的汽油中参加10%的燃料乙醇,而生产燃料乙醇的燃料就是玉米。

  解说:这种加入来 汽油中的燃料乙醇都来自于吉林燃料乙醇集团,这个集团目前的生产能力是40万吨,年消耗玉米120万吨来 130万吨。

  记者:当时我们企业建立之后和其他那些大型的粮食加工企业相比,它有什么优势呢?

  孙树祯(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个优势非常显然,就在于这个企业作为生产燃料乙醇能够大量使用陈化粮,而陈化粮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变成一种国家的一种难题,甚至引起国家领导人国务院的高度器重。

  解说:陈化粮是指在存放了三年以上的变质粮食,原本因为库存不够等因素,吉林省每年都会涌现大量陈化粮,这些粮食即不能用来做饲料也不能以常态价钱出售,过去只有少量被以极低的价钱卖给工业酒精加工企业,但吉林燃料乙醇集团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已经消耗了吉林省内所有的陈化粮,把它们变成了紧缺的能源。现在,该集团已经开始用国储轮换粮和新粮作原料。

  解说:工业企业对粮食的大规模收购,直接影响来 了国营粮库,现在的粮库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门庭若市,但这仿佛是所有粮库所必须面对的现实。

  记者:这里面现在已经没有粮食了吗?

  马凤歧(吉林省德惠市西郊粮库主任):没有粮食,已经都销售了。

  记者:整个库子里大致总量能存多少呢?

  马凤歧(吉林省德惠市西郊粮库主任):可以存三万多粮。

  记者:现在村有多少粮食?

  马凤歧(吉林省德惠市西郊粮库主任):库存现在是一万吨粮。粮食加工企业都可以收粮,所以说现在收粮竞争非常猛烈 。过去是种粮户来 粮库这卖,农民按着任务交,现在就得出去,甚至说下班我们出去收粮,粮源可以但是收粮竞争力增加 。

  记者:作为粮库来讲,现在感觉来 市场上的压力了吗?

  马凤歧(吉林省德惠市西郊粮库主任):感觉来 压力。

  记者:有多大的压力?

  马凤歧(吉林省德惠市西郊粮库主任):目前压力非常大。

  解说:现在,吉林省的工业企业年消耗玉米的总量,占每年玉米产量的三分之一,随着工业企业的规模逐步 扩大,分析三年以后,以现在的粮食产量,玉米将成为紧缺资源。

  记者:粮食企业也在夺 粮,化工企业也在夺 粮,会不会将来的某一天,整个粮食真正涌现了紧缺?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所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当粮食涌现紧缺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拼命的去发展粮食生产,这就是市场规律,当然了,作为政府来说,它应该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必须有一定的储备,没有储备,遇来 突然事件以后怎么处置啊。所以国家就是讲储备,以防涌现风险,大的风险,社会风险。地方政府主动的推动市场的完善。农民在政府的推动下,它有了这种主动性,它就拼命去发展生产。所以,你不要怕,竞争本身是市场经济一个主要的特点,这种竞争是动力的。

  解说:现在政府部门和各个产业的龙头企业正在为即将来 来的玉米原料荒做着准备,他们有些把重点放在了科研开发上,有些甚至把眼光投向了欠发达国家的闲置土地,总之,在吉林省,玉米已经不再是包袱,而变成了夺 手货。但是,在工业产业链中原料处于生产环节的农民,能否真正从工业化的发展中得来 好处,他们怎样才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呢?

  解说:以玉米为原料的化工工业的兴起,使杨凤荣再一次看来 了渴望 ,去年他又从别人手里转包了7晌地,成了拥有600亩玉米田的全省的种粮大户。

  记者:像现在的话,你卖粮怎么卖呢?

  杨凤荣:来 秋天,粮食一收来 场院里,凡是有经济人,做粮食买卖的,都往我家打电话。

  记者:你靠家里的种粮经济的收入能来 达多少?

  杨凤荣:都是在十二三万块钱以上,种这些地一年在万发街面上一年买一个楼还是可以的。

  解说:当了30年老支书,现在又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的孙跃武,这些年也感受来 了工业化发展带来的好处。

  孙跃武:他那个工厂一天也停不了。

  记者:那就意味着我们的粮食可以销了。

  孙跃武:我们的粮食是他的原料,咱们是第一产业,咱的粮食打不出来,把酒精也做不出来,把的乙醇汽油也做不出来。所以说现在老百姓对粮食啥事没有了,心里非常平稳。农民缺一棵苗,顶个雨他也栽上去,犄角旮旯,角落地,能种地的都种上了,种一棵得一棵。

  解说:杨凤荣用这几年种粮赚来 的钱给两个儿子每人买了一栋楼。孙跃武所在的村庄里,今年也有好几家盖起了新房。实际上,使他们生活发生庞大变化的还不仅仅是玉米工业的发展,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放开了粮食市场,对农民的意义非同一样 。

  孙跃武:原先 一晌地得必须给国家交三吨以上的粮食。国家政策把粮食彻底开放了,没有订购任务了,你的粮食情愿往哪儿卖往哪儿卖,你跟谁签合同都中,卖给谁都不受限制,粮食一开放,小贩子大汽车、小汽车,咱们村就好几台汽车忽忽往外拉。

  解说:粮食彻底走向了市场。什么时候卖,卖多少,都由农民自己说了算,另外一方面,玉米深加工企业蓬勃发展,作为原料的玉米成了夺 手的资源,吉林的玉米在经历了二十年后,终于在工业的引领下形成了卖方市场。但因为信息闭塞,在市场中,农民还是处在被动的位置,老支书这些年参加了很频繁上级组织的学习。

  孙跃武:也就像刺探刺探消息,风情,因为它本身就叫信息呀,来指导自己或者指导全村,因为现在领导都不叫领导了,都叫引导。

  解说:现在粮食主产区的村干部们都学习玉米销售体会,用以指导农民卖粮,以往每来 卖粮季节,农民只能筛选卖与不卖,而没有太大的能力去参加市场竞争,争取更大利润,更多的享受市场带来的好处。现在一些地方的农民开始在村干部的带领 下组织起来,联合面对市场。四平市铁通区的叶赫满族镇砬子沟村村里的粮食这些年总是卖给粮贩子,村支书孙海珠一直想找一个能和粮贩子抗衡的办法。

  孙海珠(吉林省四平市叶赫满族镇砬子沟村村支书):因为贩子,都是个体的,他从中想挣一部分钱,他挣一部分钱咋办,必须在你农民身上压你农民的利益,所以粮贩与粮贩之间他互相不算定吧,但互相都是你多少钱我也多少钱。

  记者:也就是粮贩子也有一个价格联盟?

  孙海珠(吉林省四平市叶赫满族镇砬子沟村村支书):对,他们有个价格联盟。

  记者:作为农户来讲每家每户相对来讲力量比较单薄了?

  孙海珠(吉林省四平市叶赫满族镇砬子沟村村支书):农户单薄了,我们也参观过其它像外市学习,参观过人家农民合作社,,人家就能把农民组织起来,人家就能左右住市场,因为啥呢,人家就把市场占据 了,他们的粮食干脆小贩也收不去,他们的粮食就是一个价,所以这是给我们最大一个启示,我归回之后咱也得组织起来。

  解说:今年春天,叶赫满族镇砬子沟村的农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了,现在,吉林省的各类农村合作组织已经来 达了3900多个,他们在帮助农民在工业化的浪潮下参与市场竞争,发挥着主动的作用。

  记者:我们现在整个玉米经济的发展,基本上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而且农民现在卖粮也不再难了,怎么让利益最大化吗?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这个问题是现在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虽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研究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就是农民在工业化进程当中,怎么样得来 利益最大化。现在的合作组织还是低级的,所谓的低级,农民是一种专业化的合作,把它联合起来,面对共同去对付市场,保护农民的利益。这还是一种简单的。我倒主张农村的合作组织发展要往更高层次趋势的发展。

  记者:您认为更高层次是怎样一种模式?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就是搞农 工 贸联合体,现在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我们可以来探索和实验。但是我想最大的问题就是要减少农民,一个是农业本身现代化,就是用少量的人把土地进行规模运作,他的效益很高,把余外 的人拉出来,变成工人,变成产业工人。

  解说:吉林省目前正在探索在实践工业化的进程中使农民利益最大化的道路,而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的发展思路已经给吉林省的经济注入了活力,玉米这个老大难问题,现在终于破题了。

  记者:目前整个粮食加工在吉林省整个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是一个支柱产品,去年农产品加工的总值产已经来 达一千个亿,也就是说高于石化了。所以我们过去说,吉林省有两个工业支柱,实际上这是很不平稳的。遇来 风险就摇晃得很,现在农产品加工实际上是比较平稳的一个柱子,现在已经是三柱鼎立了。

  记者:将来的前景您怎么看?

  王云坤(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我觉得很好,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的渴望 就在这方面,渴望 就在农业的产业化上,农业的工业化上。

  总制片人:梁建增 赵微

  制片人:张洁

  编导:杜晓静

  摄像:王晓鹏、王忠新

  录音:唤 和

  摄像助理:薄凯文 腾达

  解说:姚宇军

  责编:郑刚 宋薇

  合成:张东升

  策划主管:赵华

  执行制片人:胡劲草

  播出主管:张步兵 杨明泽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被摘 访人:

  杨凤荣 吉林省梨树县万发镇刘家港村

  孙跃武 吉林省梨树县万发镇关子岗村

  于 琳 吉林省梨树县农业局副局长

  王守臣 吉林省农业委员会主任

  田山春 农安火车站货运车间主任

  管新权 农安火车站站长

  王云坤 中共吉林省省委书记

  姚录华 村民

  王秀林 吉林德大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周闻 大成集团董事长

  孙树祯 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海珠 吉林省四平市叶赫满族镇砬子沟村村支书
 

【版权声明】

中国养猪网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中国养猪网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需注明来源且保持图文完整性、中国养猪网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所有刊登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意见。若有不妥,请及时联系我们,可添加官方微信号“zgyangzhuwang”!
详情广告
中国养猪网

中国养猪网手机APP端

精华推荐

双胞胎养猪网共建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招聘信息 | 版权及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中国农业百强网站 互联网经营备案 网信认证 网络警察 报警平台 网站备案

中国养猪网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110053 中国养猪网备案号: 赣B2--20110053-5 网安备案号:36010902000949

Copyright©2010-2023 https://www.zhuwang.com.cn Inc.All Rights Reserved.新海传媒版权所有